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将鸿蒙晶的检测报告打印纸吹得微微颤动。薛逸辰捏着那张薄薄的纸,指尖几乎要嵌进纸页里——纸上的数据像一串失控的火焰,灼烧着他对材料学的固有认知。
“分子结构稳定性测试:在1.8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冲击下,晶格完整度保持99.997%,无任何能量衰减。”他逐字念出声,喉结滚动着,“能量输出阈值:未检测到上限。当施加3倍于UR材料的激发能量时,鸿蒙晶反馈的能量流形成了微型黑洞视界,持续0.7秒后自主湮灭。”
林宇站在一旁,数据板从手中滑落,在合金地面上撞出清脆的响声。“这不可能……”他喃喃自语,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微型黑洞?我们现有的约束场连反物质湮灭都未必能控制,这东西居然能让黑洞自主湮灭?”
薛逸辰没有回答,而是调出戴森环的结构模型,将鸿蒙晶的参数导入能量传导系统。原本需要用UR材料堆砌三层防护的能量枢纽,在替换成鸿蒙晶核心后,三维模型上的红色警告标识瞬间熄灭,绿色的安全系数条直接冲破了满值刻度。
“把推进器模块的设计图调出来。”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当拉格朗日点推进器的模型展开时,他用光标圈出推进器的能量核心,“这里换成鸿蒙晶碎片,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推力能提升多少?”
负责动力学模拟的张野手指悬在键盘上,指尖微微发颤:“按现有公式计算……至少提升800倍。而且不需要冷却系统,鸿蒙晶在持续输出能量时,自身温度始终保持在21摄氏度。”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光脑的运行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薛逸辰望着投影中那个被鸿蒙晶核心点亮的戴森环模型,忽然想起三天前那个凌晨,李薇团队为了1%的能量传输效率熬红的眼睛,想起林宇在UR材料抗疲劳测试失败时摔碎的数据板,想起张野在轨道模拟图上画满的红色批注。
“我们可能……走错了方向。”他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UR材料的天花板去衡量二级文明的门槛,就像用竹筏的标准去设计航空母舰。”
林宇猛地抬起头:“您的意思是……戴森环可以直接升级?”
“不是升级,是重构。”薛逸辰调出一张全新的设计蓝图,这张图上没有复杂的轨道修正系统,没有庞大的缓冲空间站,只有一个由无数鸿蒙晶节点串联而成的能量网络,“用鸿蒙晶做核心骨架,UR材料仅作为填充结构。能量传输不需要量子纠缠,鸿蒙晶自身的能量场就能实现跨光年无损传导;轨道稳定性?有这种材料做推进器,就算被木星引力捕获,我们也能硬生生把环体拽回来。”
李薇突然捂住嘴,眼眶瞬间红了。她想起那些在月球背面报废的纠缠粒子发生器,想起每次实验失败后,数据板上那串刺眼的17%损耗率。“那……之前的设计方案……”
“保留基础框架,”薛逸辰的光标在蓝图上划出一道弧线,将戴森环与地球能源网连接起来,“就像盖房子,我们原本打算用砖块砌地基,现在有了钢筋混凝土,地基可以更稳固,但房子的朝向和格局不必改变。”他顿了顿,看向林宇,“珠峰的UR矿脉不用急着开采了,省下来的人力全力研究鸿蒙晶的适配技术。”
全息时钟指向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穿透极乐星环的能量护盾,在戴森环的投影上投下一道金色的光带。薛逸辰伸手触碰那道光带,指尖穿过投影的瞬间,仿佛真的触到了某种温热的存在——那是比恒星更柔和,比UR材料更坚韧的力量。
“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调出科技系统的奖励说明,“系统说这是二级文明的垫底材料。”
张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笑着笑着又红了眼眶:“那二级文明的门槛得高到什么地步?用UR材料做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怕是真成了垃圾。”
“或许更高。”薛逸辰望着鸿蒙晶投影里那片不断生灭的星云,“系统的评级标准,从来都不是按我们的认知来的。”他忽然想起那块晶体内部的微观宇宙,想起说明文字里那句“蕴含宇宙本源鸿蒙之气”,“这东西……可能根本不是给二级文明用的。”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晨光涌了进来,在每个人的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薛逸辰关掉投影,站起身,走到观察窗前。极乐星环外,虚空裂隙的震颤还在继续,但这次,他仿佛能看清裂隙另一端的景象——那是比戴森球更宏大的存在,是用鸿蒙晶都无法衡量的文明尺度。
“重新开始吧。”他转身,嘴角扬起一抹久违的弧度,“这次,我们用三级文明的尺子,来画人类的第一步。”
光脑重新启动,新的设计参数在屏幕上滚动,戴森环的模型开始以全新的形态旋转。没有人再提UR材料的局限性,没有人再忧心轨道衰减或能量损耗。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当鸿蒙晶的光芒点亮设计图的那一刻,人类文明的坐标系,已经悄然偏移了方向。
而那枚静静悬浮在终端投影里的鸿蒙晶,内部的星云流转得愈发缓慢,仿佛在等待着被注入真正的宇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