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英烈传奇 > 第359章 长宁十三年夏,渤海堂前正典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9章 长宁十三年夏,渤海堂前正典刑

渤海的暑气,带着咸湿的海风,笼罩在秦王府的正堂。往日里用于议事的厅堂,今日却设起了临时的公堂,堂下黑压压挤满了人——有从大清县、保宁县赶来的百姓,有渤海本地的乡绅,也有龙天策特意请来的监察御史,气氛肃穆得让人喘不过气。

公堂正中的案后,端坐着七十七岁的龙天策。他没有穿常服,而是换上了一身象征着亲王身份的紫袍,须发虽白,眼神却锐利如刀,扫过堂下的两名犯人时,带着冰冷的威严。

堂下跪着的,正是被押解到渤海的陈宁与钱起。

押解受审:恶吏丑态毕露

陈宁和钱起被押来时,早已没了往日的嚣张。

陈宁穿着囚服,发髻散乱,脸上青一块紫一块——那是百姓在押解途中,偷偷扔石头砸的。他跪在地上,浑身发抖,眼神躲闪,不敢看龙天策,更不敢看堂下那些充满恨意的百姓。

“秦……秦王殿下,” 他声音发颤,试图挤出一丝谄媚的笑,“下官……下官是被冤枉的!那些都是百姓造谣,是污蔑!求殿下明察!”

“冤枉?” 龙天策还未开口,堂下就有百姓怒吼起来:“你这个陈烙铁!我儿子就是被你用烙铁烫死的!你还敢说冤枉?”

“我家的地被你霸占,妻子被逼死,你敢说没做过?”

愤怒的声浪如潮水般涌来,陈宁吓得面如土色,瘫在地上,嘴里胡乱喊着:“不是我……我不知道……”

另一边的钱起,倒是比陈宁“镇定”些。他梗着脖子,眼神阴鸷,看向龙天策时,带着一丝不甘与怨毒:“龙天策,你虽贵为亲王,却无权审我!我是朝廷命官,要审也该到长安刑部!”

“朝廷命官?” 龙天策冷笑一声,拿起案上的卷宗,“钱起,你看看这些,再说说你是不是‘朝廷命官’!”

他将卷宗扔到钱起面前,里面散落出的,是一张张百姓的证词、一幅幅受害者的画像、一本本记录着他搜刮钱财的账簿,还有那本沾满血腥的“剥皮名单”。

“这……这是伪造的!” 钱起眼神慌乱,却依旧嘴硬,“是这些刁民诬告我!我是为朝廷征税,是为了震慑宵小!”

“震慑宵小?” 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是从保宁县赶来的老乞丐。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堂前,指着钱起,老泪纵横:“你剥皮的时候,说我儿子‘通匪’,可我儿子才十三岁,连县城都没出过!你抢我家最后一袋粮食时,说‘为朝廷’,可那粮食是我老伴儿用命换来的救命粮啊!”

“还有我!” 大清县的张屠户,胳膊上还留着狰狞的烫伤疤痕,他指着陈宁,声音嘶哑:“我就欠了五文钱,你把我绑在刑房,用烙铁烫了三次,我老婆当场吓疯,孩子至今下落不明!你说你是冤枉的?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

百姓们的控诉声此起彼伏,像一把把尖刀,刺向陈宁和钱起最后的伪装。

陈宁彻底崩溃了,趴在地上,涕泪横流:“我错了……我认罪……求殿下饶我一命……我把贪来的钱都交出来……”

钱起则被百姓的愤怒吓破了胆,瘫软在地,裤脚渗出湿痕,竟吓得尿了裤子。这等丑态,引得堂下百姓一阵鄙夷的唾骂。

龙天策看着眼前这两个丑态毕露的恶吏,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他原本还想,若他们有一丝悔悟,或许可留全尸,但此刻看来,他们的罪恶,早已不配为人。

铁证如山:老王爷怒判极刑

“陈宁,钱起,” 龙天策的声音在公堂回荡,清晰而冰冷,“你们可知罪?”

“知罪……知罪……” 陈宁磕头如捣蒜。

钱起牙关打颤,说不出话,只能拼命点头。

“好。” 龙天策拿起惊堂木,猛地一拍,“本王奉旨审理,证据确凿,今日便在此,为大清县、保宁县的百姓,讨一个公道!”

他看向陈宁,一字一句道:“陈宁,你在大清县,滥用烙铁,残害百姓,逼死良民一百三十七人,贪墨赋税折合白银二十万两,罪大恶极!本王判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宁惊恐的脸:“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你最爱的烙铁,烫其四肢百骸,让你尝尝被烈火灼烧的滋味,最后斩立决,曝尸三日,以儆效尤!”

“不——!” 陈宁发出凄厉的惨叫,“殿下饶命!我不想被烙铁烫……”

堂下百姓却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好!就该这样!” “让他也尝尝被烫的滋味!”

龙天策没有理会陈宁的哀嚎,转向钱起,语气更冷:“钱起,你在保宁县,剥皮塞草,虐杀无辜百姓一百零九人,抄家灭门三十七户,贪墨钱财不计其数,手段之残忍,古今罕见!”

他拿起那本“剥皮名单”,狠狠摔在钱起面前:“你不是最爱剥皮吗?本王便判你——剥皮塞草,悬挂于大清县、保宁县城门各三日,让两地百姓,亲眼看着你罪有应得!”

“啊——!” 钱起发出杀猪般的惨叫,吓晕了过去。

“拖下去,行刑!” 龙天策一挥手,声音斩钉截铁。

“殿下英明!” 堂下百姓齐刷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不少人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盼这一天,盼了太久太久。

监察御史走上前,对着龙天策拱手道:“殿下判决,罪罚相当,符合律法,臣会如实上奏陛下。” 他看着堂下百姓的激动,心中也暗暗感慨——老王爷此举,不仅是为百姓讨还公道,更是在为大唐涤荡污浊。

刑场正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行刑的地点,设在渤海城外的空地上。消息早已传开,方圆百里的百姓都赶来围观,人山人海,却鸦雀无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复杂的期待——那是对正义的渴望,也是对恶吏的憎恨。

陈宁被押到刑场时,已经吓得只剩半条命。刑台上,摆着一把烧得通红的烙铁,烙铁尖冒着青烟,散发出灼人的热浪。

“陈烙铁,” 行刑的刽子手,正是当年被陈宁用烙铁烫伤胳膊的张屠户(龙天策特意准他监刑),他拿起烙铁,声音沙哑,“你当年用这东西烫我的时候,想过今天吗?”

陈宁眼中充满恐惧,拼命挣扎:“不要……不要……”

张屠户不再废话,猛地将烙铁按在陈宁的胳膊上——正是当年烫伤他的位置。

“啊——!” 凄厉的惨叫声响彻刑场,皮肉烧焦的糊味弥漫开来,与当年大清县刑房的味道如出一辙。陈宁疼得浑身抽搐,却被牢牢按住,动弹不得。

“这一烫,是为我儿子!” 张屠户咬着牙,又将烙铁按在他的腿上,“这一烫,是为被你逼疯的我老婆!”

“这一烫,是为大清县所有被你残害的百姓!”

三烙铁下去,陈宁早已气绝,脸上却还凝固着极致的痛苦。张屠户扔掉烙铁,看着陈宁的尸体,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大仇得报,却也为那些逝去的亲人,流下了悲伤的泪。

另一边的刑场,钱起的下场更为凄惨。

刽子手按照龙天策的命令,将他活生生剥皮。整个过程,钱起都在惨叫,直到皮被剥下,才咽下最后一口气。刽子手将稻草塞进他的皮囊,缝合好,做成了一个“人皮稻草人”。

当这个“稻草人”被吊起来时,围观的保宁县百姓,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声与欢呼。

“爹!娘!你们看到了吗?钱扒皮遭报应了!”

“王大户!李秀才!冤屈得雪了!”

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渤海的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民心所向:新篇章里见清明

行刑完毕,龙天策下令,将陈宁的尸体曝尸三日,将钱起的“人皮稻草人”送往大清县、保宁县示众,并将二人贪墨的钱财全部清点,返还给受害百姓,不足部分,由朝廷补足。

消息传回大清县、保宁县,两地百姓奔走相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如同过年。他们自发地在县城里为龙天策立了生祠,逢年过节,香火不断。

“要不是王爷,我们这辈子都别想出头!”

“大唐有这样的王爷,是我们百姓的福气啊!”

“以后再也不用怕酷吏了!”

百姓们的欢呼,像一股暖流,冲淡了刑场的血腥。

渤海的公堂里,龙天策看着监察御史写下的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陈宁、钱起的罪行与判决,请求朝廷进一步整顿吏治,严查各地酷吏。

“殿下,” 监察御史由衷赞叹,“您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虽看似严苛,却大快人心,也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吏。这比杀一百个贪官都管用。”

龙天策叹了口气,放下笔:“我并非嗜杀之人,只是这二人的罪恶,已超出了人性的底线。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任由酷吏残害百姓,大唐的根基,迟早会被蛀空。”

他看向窗外,渤海的海面上,海鸥翔集,阳光洒在浪涛上,泛着金色的光芒。

“严惩陈、钱二人,不是结束,是开始。” 龙天策语气坚定,“我要让天下的官吏都知道,欺压百姓者,无论职位高低,必遭严惩;我要让天下的百姓都相信,大唐的天,是清明的天。”

这一日,渤海的百姓,自发地聚在秦王府外,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呼声持续了整整一夜。

他们知道,这场严惩,不仅是为过去的冤屈讨还公道,更是为未来的日子,铺平了一条清明的路。

属于大清县、保宁县的“新篇章”,在血与火的洗礼后,终于迎来了阳光;属于大唐吏治的“新篇章”,也在龙天策的铁腕下,翻开了严肃而坚定的一页。而对于七十七岁的龙天策来说,这场为百姓讨还公道的硬仗,让他的“养老生活”,有了更厚重的意义——原来,守护百姓的安宁,从来不止于战场厮杀,更在于朝堂之内、州县之间,为他们挡住那些来自“自己人”的伤害。

渤海的海风,带着清新的气息,吹散了刑场的血腥,也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