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英烈传奇 > 第357章 长宁十二年春,碣石山上忆曹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7章 长宁十二年春,碣石山上忆曹公

从辽东返回渤海的路,龙天策特意绕了一段,直奔碣石山。

这座横亘在渤海之滨的名山,他早有耳闻,却从未登临。只因这里是千年前,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方。对于这位同为乱世枭雄、同样戎马一生的前辈,龙天策心中始终怀着一份特殊的敬意。

碣石登临:天风海雨入怀来

初春的碣石山,还带着料峭的寒意。山路崎岖,覆着未化的残雪,龙天策却不让人搀扶,拄着一根木杖,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他今年七十七岁,刚从辽东战场上下来,身上的旧伤在阴寒天气里隐隐作痛,可脚下的步伐,却依旧稳健。

龙问天跟在祖父身后,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在山风中飘动,忍不住劝道:“祖父,山路滑,要不咱们歇歇再走?”

“无妨。” 龙天策摆摆手,喘了口气,目光却望向山顶,“登碣石,观沧海,是我多年的心愿。今日来了,怎能半途而废?”

身后的亲兵们,也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护着,却不敢上前打扰。他们知道,这位老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藏着怎样汹涌的波澜——那是平定辽东的豪情,是痛失爱将的悲怆,是年近八旬的感慨,更是对人生与功业的无尽思索。

终于,他们登上了碣石山的主峰。

一登顶,海风便如脱缰的野马,呼啸着扑来,卷起衣袍,猎猎作响。极目远眺,只见渤海湾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天是青灰色的,海是深蓝色的,天海相接处,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连在一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海浪拍打着山下的礁石,激起千层雪浪,发出雷鸣般的轰鸣,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远处的渔船,小如蝼蚁,在浪涛中起伏;近处的沙滩,白如银带,蜿蜒曲折,消失在天际。

“好一个……沧海!” 龙天策站在崖边,任凭海风吹拂着须发,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芒。他一生走过无数地方,见过岭南的瘴江,西南的泸水,长安的渭水,却从未见过如此苍茫、如此磅礴的景象。

这海,仿佛能容纳天地万物,能吞噬一切烦恼,也能孕育无穷力量。

龙问天站在祖父身边,被这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他终于明白,祖父为何一定要来这里——这样的壮阔,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能体会;这样的天地,才能配得上祖父一生的功业与胸襟。

观沧海:千年豪情入梦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知过了多久,龙天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在呼啸的海风中,清晰地传了开来。那语调,带着一种穿越千年的厚重,仿佛不是他在吟诵,而是千年前的曹操,借着他的口,再次抒发胸中的豪情。

龙问天心中一动——是《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龙天策的声音渐渐拔高,目光扫过海中的岛屿。那些在浪涛中屹立不倒的山岛,像极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而他,就如这沧海,以包容与力量,将它们一一容纳。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他想起了辽东的土地,如今战火平息,不久之后,也将是这样草木丰茂、生机盎然的景象。那些他亲手平定的疆土,终将在大唐的治理下,迎来新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风更急了,带着初春的寒意,刮在脸上生疼。可龙天策的眼中,却仿佛燃起了火焰。这萧瑟的秋风,多像他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危机——少年时的突厥之患,中年时的岭南叛乱,老年时的辽东之战。每一次,都如“洪波涌起”,凶险万分,可他都挺了过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吟诵到这里,龙天策的声音里,充满了磅礴的气势。他仿佛看到了日月星辰,都在这沧海中起落,而他自己,也如这沧海,将一生的功过、荣辱、得失,都容纳其中。那些辉煌的胜利,那些痛失的袍泽,那些未竟的心愿,都在这一刻,与这天地融为一体。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带着无尽的畅快与激昂。千年前曹操的豪情,与他此刻的心境,跨越时空,完美契合。站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七十七岁的老帅,而是与曹操并肩的英雄,共同感受着这天地的壮阔,抒发着建功立业的壮志。

龙问天和亲兵们,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听着。他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那位策马扬鞭的魏武帝,也看到了眼前这位平定万里的秦王爷。两位相隔千年的英雄,在这座碣石山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骥伏枥:英雄迟暮亦壮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就在众人以为吟诵已毕时,龙天策忽然话锋一转,念出了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这一句,与《观沧海》的磅礴不同,带着一种深沉的、属于老者的壮志。

“嘶——” 龙天策的声音,忽然顿住了。

龙问天惊讶地看向祖父——他看到,祖父的眼角,竟有泪光闪烁。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一句,龙天策的声音,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哽咽。那哽咽,不是悲伤,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复杂到极致的情感——有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有对壮志未酬的遗憾,更有对自己“志在千里”的激动与不甘。

他想起自己十七岁上战场,七十七岁还在辽东厮杀。这一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为了大唐的疆土,为了黎民的安宁,奔波了一辈子。如今,他老了,鬓发斑白,伤痕累累,就像一匹伏在马厩里的老骥。

可他的心,还在“千里之外”。

他想起辽东的百姓,还需要时间才能真正安定;想起渤海的海防,还需要更严密的部署;想起长安的年轻皇帝,还需要贤臣辅佐;想起身边的孙儿龙问天,还需要历练才能独当一面……

他还有很多事想做,还有很多“志”未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声音沙哑得厉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带着难以抑制的颤音。海风卷起他的白发,吹乱了他的衣襟,也吹落了他眼角的泪。

那是英雄的泪。

不是为自己的衰老而哭,而是为“志在千里”的壮志而哭;不是为一生的辛劳而哭,而是为自己依然“壮心不已”而哭。

龙问天从未见过祖父流泪。在他的记忆里,祖父是钢铁铸就的,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可此刻,看着祖父在碣石山上,面对沧海,为一句“老骥伏枥”而哽咽,他忽然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而是他们的眼泪,只为心中的壮志与家国而流。

亲兵们也都红了眼眶,默默地低下头。他们跟随龙天策多年,知道这句诗,道尽了老帅心中的千言万语。

下山去:新篇再续海天间

哽咽了许久,龙天策才缓缓抬起手,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

他深吸一口气,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灌入肺腑,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他看向身边的龙问天,眼中的泪光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问天,” 他开口,声音依旧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记住今天看到的,听到的。”

“孙儿记住了。” 龙问天重重点头。

“曹操是英雄,可他没能完成天下一统。” 龙天策望着沧海,缓缓道,“我比他幸运,生在大唐,辅佐明君,亲手平定了岭南、西南、辽东。可这还不够。”

他转过身,望向渤海的方向:“天下之大,百姓之多,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老了,骑不动战马了,但我这颗心,还能跳动,还能为大唐,为百姓,再做些事。”

龙问天看着祖父的背影,忽然明白——祖父的“哽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是叹息,而是誓言。

返回渤海,不是养老,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续写新篇章”。

“下山吧。” 龙天策整了整衣襟,率先迈步向山下走去。他的步伐,似乎比上山时,更稳健了些。

海风吹过,仿佛在为他送行;涛声阵阵,像是在吟诵着新的诗篇。

碣石山上的《观沧海》与“老骥伏枥”,成了龙天策晚年的一道分水岭。它让他在感慨岁月的同时,更坚定了“志在千里”的决心。

回到渤海的他,将以另一种姿态,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不再是金戈铁马的将军,而是运筹帷幄的长者,用他的智慧与经验,守护着这片他用一生换来的安宁,也为大唐的“新篇章”,添上属于自己的、最后的浓墨重彩。

而那碣石山上的哽咽,终将化作渤海潮声中,最动人的一段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