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拿着一沓打印好的资料。这回他没带那支用了多年的钢笔,而是换了根能按出蓝色墨水的圆珠笔,显得精神了不少。
窗外阳光明媚,风不大,但吹得窗帘轻轻摆动,像是在催促大家赶紧进入状态。
他推门进去的时候,小王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笔记本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前天会议的内容。看到刘好仃进来,他抬起头笑了笑:“您来啦,我刚把上次提到的数据整合问题理了个头绪。”
“辛苦了。”刘好仃一边坐下一边点头,“咱们今天不聊虚的,得拿出个初步方案来。”
会议室里陆续来了几位部门负责人,有人提着保温杯,有人抱着文件夹,气氛比上回轻松了一些。
刘好仃翻开自己的本子,在第一页画了个简单的图表,然后抬头说道:“昨天我们聊到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大家都说到了各自遇到的瓶颈。今天我们得把这些‘痛点’排个序,找出最值得优先解决的。”
他顿了顿,继续道:“比如除尘器的状态监控,这个问题不是设备老旧造成的,而是信息传递不畅。我们不能光靠人去巡检,得想办法让数据自己说话。”
一位主管皱眉:“可问题是,预算有限,谁来负责这块?”
“我来。”小王立刻举手,“我可以牵头做一个临时小组,边学边做。”
刘好仃笑着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有些欣慰:“很好,有想法就先干起来。”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声,气氛也跟着活跃了起来。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优先级”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最急的事。生产部坚持设备更新是关键,仓储部强调流程混乱才是根源,环保部则担心合规数据上传的问题。
刘好仃听着,时不时在纸上勾画几个关键词,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才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我们得明白一点——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次性大修,而是分步走。”
他说这话时语气很稳,像是早就在心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可以从最容易改的地方入手。”他指着白板上的模型,“比如统一数据格式、建立基础看板。这些改动成本不高,见效却快,能让大家看到变化。”
小王点点头,在笔记本角落写下一行字:“模块化系统是否可行?”还用红笔圈了出来。
刘好仃注意到了,也没说什么,只是嘴角微微扬起。
“咱们要的是实用,不是炫技。”他说,“就像建房子,先打地基,再一层层往上搭。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好这个基础。”
会议室里的讨论渐渐集中到“如何起步”上来,大家开始提出一些具体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从除尘器加装传感器开始。”一位技术员建议,“这样至少能实时知道它运行得好不好。”
“对,而且这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另一位附和,“关键是让大家习惯数据的存在。”
刘好仃听着频频点头,最后总结道:“好,我们就从这几个点出发,先做个草案出来。”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可扩展架构。
“什么叫‘可扩展’?”有人问。
“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东西,以后升级了也能用。”刘好仃解释道,“就像咱们车间的流水线,能改就别拆。”
这句话惹得大家笑出了声,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那人员培训呢?”有位主管突然插话,“现在大家都挺忙的,哪有时间学习新东西?”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好仃点头,“我们不会搞什么‘突击培训’,而是采取‘边做边学’的方式。每次改一个点,学一个技能,慢慢来。”
小王在一旁翻开了刘好仃前几天给他的那份行业报告,在其中一页做了个折角,上面写着:“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模块化mES系统推荐”。
刘好仃看见了,也没说什么,只是轻轻点了点桌面:“你多看看,有什么合适的东西,咱们可以试点。”
“没问题。”小王应了一声,眼里带着兴奋。
“那预算方面呢?”又有主管问。
“这个确实是个挑战。”刘好仃坦言,“但我们得换个思路。不是所有东西都得买新的,有些现成的轻量级工具就能解决问题。”
他翻开自己的本子,指着一份表格:“这是几款适合我们这种规模企业的软件,功能不算复杂,操作也不难,关键是便宜。”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大家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打通数据。”刘好仃看着众人,“第二步,是让数据能帮我们做事。”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没关系。”
小王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下一句话:“方向对了,慢一点没关系。”
刘好仃合上本子,站起身来:“今天的会就到这里,大家回去后整理一下各自部门的需求,下周我们再碰一次,争取把草案定下来。”
会议室里响起了掌声,虽然不算热烈,但也算是一种认可。
刘好仃走到门口,回头看了看那张写满字的白板,目光停留在“可扩展架构”那几个字上。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但他也知道,只要方向没错,他们总能一步步走得更远。
走廊外阳光正好,微风吹进窗户,掀起了一角窗帘。
而在白板上,那个“可扩展架构”的字迹,正被阳光照得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