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1057章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纪五,从公元572年(壬辰年)到公元574年(甲午年),共三年。

太建四年(公元572年,壬辰年)

春天,正月丙午日,陈国这边任命尚书仆射徐陵为左仆射,中书监王劢为右仆射。

己巳日,齐国皇帝去南郊祭祀。

庚午日,陈国皇帝到太庙祭祀。

辛未日,齐国皇帝为了安慰太后,追赠琅邪王高俨为楚恭哀帝,还封高俨的妃子李氏为楚帝后。

二月癸酉日,北周派大将军昌城公宇文深出使突厥,司宾李除、小宾部贺遂礼出使齐国。这宇文深是宇文护的儿子。

己卯日,齐国封卫菩萨为太尉。辛巳日,任命并省吏部尚书高元海为尚书左仆射。

己酉日,陈国封皇子陈叔卿为建安王。

庚寅日,齐国这边又有官职变动,让尚书左仆射唐邕当尚书令,侍中祖珽当左仆射。之前胡太后被软禁在北宫后,祖珽就想捧陆令萱当太后,还给陆令萱讲魏保太后的那些事儿。而且他逢人就说:“陆令萱虽然是个女的,但那可是相当厉害,从女娲那会儿到现在,都找不出第二个她这样的。”陆令萱也把祖珽当成“国师”“国宝”,就这么着,祖珽当上了左仆射。三月癸卯初一,出现了日食。

话说以前北周太祖当西魏丞相的时候,设立了左右十二军,都归相府统领。太祖去世后,这些军队就都听晋公宇文护指挥,不管要征调啥,没有宇文护的文书根本行不通。宇文护家里屯的兵和侍卫,比皇宫里的还多还好。他的那些儿子和手下官员,一个个贪婪残暴、肆意横行,老百姓可被他们害苦了。北周皇帝一直把自己藏得很深,啥事儿都不掺和,让人摸不透他到底啥想法。

宇文护问稍伯大夫庾季才:“最近天象咋样啊?”庾季才回答说:“您对我恩重如山,我哪敢不实话实说呢?最近天象显示,上位者要出事儿,您最好把权力还给天子,自己告老还乡。这样您就能长命百岁,像周公旦、召公奭那样留个好名声,子孙也能一直当国家的栋梁。不然的话,以后会咋样就不好说了。”宇文护琢磨了半天,说:“我本来也有这想法,就是一直没能脱身。你既然是朝廷官员,就按朝廷规矩办事吧,不用专门来给我提建议了。”从这以后,就开始疏远庾季才。

卫公宇文直,是北周皇帝的亲弟弟,跟宇文护关系特别好。可自从沌口战败后,他就被免了官,心里就开始记恨宇文护,还劝皇帝把宇文护杀了,想着自己能取而代之。于是皇帝就偷偷和宇文直,还有右宫伯中大夫宇文神举、内史下大夫太原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一起商量咋干掉宇文护。宇文神举是宇文显和的儿子,宇文孝伯是安化公宇文深的儿子。

皇帝每次在宫里见到宇文护,都按家里的礼节来,太后要是赐座给宇文护,皇帝就站在旁边伺候着。丙辰日,宇文护从同州回长安,皇帝在文安殿接见他。然后带着宇文护去含仁殿拜见太后,还跟宇文护说:“太后年纪大了,特别爱喝酒,我劝了好多次,她都不听。哥你今天去,再劝劝她呗。”说着就从怀里掏出《酒诰》递给宇文护,说:“你拿这个去劝太后。”宇文护进去后,就按照皇帝说的念《酒诰》,还没念完呢,皇帝从后面拿玉珽一下子砸在宇文护身上,宇文护直接就摔倒在地。皇帝又让太监何泉用御刀砍宇文护,何泉吓得够呛,没砍伤宇文护。这时候卫公宇文直躲在门后面,一下子跳出来,把宇文护给砍死了。当时宇文神举他们都在外面,没人知道里面发生了啥。

皇帝把宫伯长孙览等人叫来,告诉他们宇文护已经被干掉了,然后下令把宇文护的儿子柱国谭公宇文会、大将军莒公宇文至、崇业公宇文静、正平公宇文乾嘉,还有他弟弟宇文乾基、宇文乾光、宇文乾蔚、宇文乾祖、宇文乾威,以及柱国北地侯龙恩、龙恩的弟弟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中外府司录尹公正、袁杰、膳部下大夫李安等人,都在殿里给杀了。长孙览是长孙稚的孙子。

当初宇文护杀了赵贵等人后,很多将领心里都不踏实。侯龙恩和宇文护关系好,他堂弟开府仪同三司侯植就跟侯龙恩说:“皇上正年轻,国家的安危就靠你们这些大臣了。要是你们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乱杀人,那不光国家危险得像累起来的鸡蛋,咱们家族恐怕也要跟着遭殃,哥你咋能知道了这些还不说呢!”侯龙恩不听他的。侯植又找机会跟宇文护说:“您跟皇上是亲戚,国家大事都指望您呢,希望您能对朝廷真心,学学伊尹、周公,那老百姓就太幸运了!”宇文护说:“我发誓要为国家效力,你难道觉得我有别的心思?”后来又听说侯植之前跟侯龙恩说的那些话,就暗地里记恨上了侯植,侯植最后忧愤而死。等到宇文护倒台,侯龙恩兄弟都被杀了,北周高祖觉得侯植挺忠诚,就特意赦免了他的子孙。

大司马兼小冢宰、雍州牧齐公宇文宪,一直被宇文护信任重用,赏罚这些事儿,他都能参与,权势特别大。宇文护要是有啥想跟皇帝说的,经常让宇文宪去汇报,有时候汇报的事儿皇帝不太满意,宇文宪怕皇帝和宇文护之间产生矛盾,每次都尽量把事儿说圆乎。皇帝也明白他的心思。宇文护死后,皇帝把宇文宪召进宫,宇文宪吓得赶紧摘掉帽子请罪。皇帝安慰了他几句,让他去宇文护家里收兵符和各种文件。卫公宇文直一直嫉妒宇文宪,坚持要皇帝杀了宇文宪,皇帝没答应。

宇文护的大儿子宇文训是蒲州刺史,当天晚上,皇帝就派柱国越公宇文盛坐着驿站的马车去召宇文训,宇文训到了同州,就被皇帝赐死了。昌城公宇文深出使突厥还没回来,皇帝就派开府仪同三司宇文德带着诏书去把他给杀了。宇文护的长史代郡人叱罗协、司录弘农人冯迁,还有刚被宇文护任命的那些人,全都被撤职。

丁巳日,北周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任命宇文孝伯为车骑大将军,和王轨一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当初宇文孝伯和皇帝同一天出生,北周太祖很喜欢他,把他养在自己家里,小时候和皇帝一起读书。皇帝即位后,想把宇文孝伯留在身边,就借口说要和宇文孝伯一起研究以前的经典,所以宇文护也没起疑心,让宇文孝伯当了右侍上士,能自由出入皇帝的卧室,还能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宇文孝伯这人沉稳正直、忠诚可靠。朝廷里的大事小情,不管是朝堂上的还是外面民间的,他都会让皇帝知道。

皇帝查看宇文护的书信文件,发现那些假托天命、谋划造反的人,都被处死了。只有庾季才的两封信,里面都是讲天文灾异,劝宇文护把权力还给皇帝,皇帝就赏给庾季才三百石粮食、二百段布帛,还升他为太中大夫。

【内核解读】

这段关于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年)的历史记载,聚焦于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权臣宇文护的核心事件,从中可窥见南北朝后期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与历史转折的微妙契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解读:

权力博弈:隐忍与爆发的极致对决

宇文护作为北周实际掌权者,历经三朝(西魏恭帝、北周孝闵帝、明帝、武帝),其专权程度堪称“无冕之王”——十二军兵权独揽、府邸侍卫盛于皇宫、诸子僚属贪暴横行,甚至皇帝的政令需经其背书方可施行。这种“主弱臣强”的格局,本质是北魏以来“权臣辅政”传统的极端延续(如北魏尔朱荣、东魏高欢)。

而周武帝宇文邕的应对策略极具戏剧性:长期“深自晦匿”,对宇文护行“家人礼”,甚至让其在太后前坐而自己侍立,以此麻痹对手;精准布局,联合对宇文护怀恨的母弟卫公直,以及宇文神举、王轨等心腹,选择“谒太后”这一私密场景动手;执行果断,以《酒诰》为诱饵,亲手用玉珽击垮宇文护,再由卫公直补刀,整个过程“神举等皆在外,更无知者”,可见策划之缜密。

这种“扮猪吃虎”的权力逆袭,既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更反映了北周统治集团内部对宇文护专权的普遍不满——连稍伯大夫庾季才都以“天道”劝其归政,足见其失势的必然性。

人物群像:权力场中的选择与命运

--宇文护:从早期“志在归政”的犹豫,到后期被权力腐蚀后的“沉吟久之”,其悲剧在于对“权臣悖论”的无解——既想保全富贵,又不愿放弃实权,最终沦为皇权的祭品。

--庾季才:作为懂“天道”的官僚,他以“归政天子”相劝,既尽臣责又全身而退,事后获赏,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权力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侯植:敢于直谏宇文护“推诚王室”,却因触忌忧死,其子孙后来被赦免,反映了北周武帝对“忠”的价值认可,也暗含对宇文护集团“分化瓦解”的政治考量。

--齐公宇文宪:作为宇文护亲信却未被株连,一方面因其“每曲而畅之”的缓冲智慧,另一方面也因武帝需稳定朝局——诛杀首恶而宽宥胁从,展现了成熟的政治手腕。

历史影响:北周由“权臣政治”转向“皇权强化”

宇文护之死是北周历史的转折点:

--短期:终结了长达15年的“护政时代”,武帝收回军权(“收兵符及诸文籍”),清洗核心党羽(诸子、龙恩兄弟等),但保留了宇文宪等可用之才,避免了统治集团的彻底动荡。

--长期: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扫清了内部障碍。武帝掌权后推行改革(如灭佛、整顿吏治),国力日强,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此次“诛护”所实现的皇权集中。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事件也是南北朝“皇权复兴”趋势的缩影——自魏晋以来,门阀与权臣长期架空皇权,而北周武帝、隋文帝等君主通过强力手段重塑中央权威,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细节中的深意:仪式与权谋的交织

--武帝以《酒诰》劝太后戒酒为借口,将宇文护引入陷阱,利用“孝道”外衣掩盖杀心,可见传统伦理常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宦者何泉“惶惧,斫不能伤”,而卫公直“跃出斩之”,对比中凸显了宫廷政变中“专业执行者”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卫公直的个人野心(“冀得其位”)。

--宇文孝伯因“与帝同学”且“沉正忠谅”被委以重任,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私人信任”对权力结构的影响,这种“潜规则”往往比制度更能决定成败。

综上,这段记载不仅是一场宫廷政变的实录,更是一幅展现南北朝权力生态的画卷——其中的隐忍与爆发、忠诚与背叛、算计与侥幸,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中极具张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