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11章 高祖武皇帝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癸巳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随后宣布大赦天下。

二月辛酉日,梁朝将兼任尚书右仆射的袁昂正式任命为右仆射。

己卯日,北魏高阳王元雍晋升为太保。

郁洲这个地方离北魏边境很近,当地老百姓很多都偷偷和魏人做布匹生意。之前朐山发生叛乱的时候,有些人还暗地里和北魏勾结,朐山之乱平定后,这些人心里就很不安。青、冀二州刺史张稷仕途不顺,治下政令松弛,手下的官吏经常鱼肉百姓。庚辰日,郁洲百姓徐道角等人趁着夜里袭击州城,杀了张稷,把他的首级送去北魏投降,北魏派前南兖州刺史樊鲁带兵前往郁洲。当时北魏闹饥荒,饿死的老百姓有好几万,侍中游肇劝谏说:“朐山靠近大海,地势低洼潮湿,不适合居住,郁洲又在海中间,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用。而且郁洲对梁朝来说很重要且位置关键,离我们这里却又远又偏,用我们偏远地方的兵力去攻打对方关键位置的人马,肯定打不过。现在年成不好,百姓困苦,我们就应该保持安定,可要是再兴兵打仗,还要耗费粮草运输,我只看到这样做的损失,没看到有什么好处。”但北魏皇帝不听,又派平西将军奚康生带兵去接应郁洲来降之人。还没出发,北兖州刺史康绚就派司马霍奉伯去把叛乱平定了。

辛巳日,开始新建太极殿。

梁武帝曾经和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约各自列举关于栗子的典故,沈约比梁武帝少列举了三条。出来后,沈约对别人说:“皇上太要强,容不得别人超过他,不然他得羞愧死!”梁武帝听说后,很生气,想治沈约的罪,徐勉极力劝阻才作罢。梁武帝对张稷心怀不满,有次闲聊的时候和沈约提到这件事,沈约说:“左仆射(指张稷)已经外放到边境当刺史了,过去的事,还有什么好说的!”梁武帝觉得沈约和张稷是亲家,在袒护张稷,生气地说:“你居然这么说,这算忠臣吗!”说完就乘辇回内殿了。沈约当时吓得没察觉到梁武帝起身,还像之前一样坐着。等他回到家,还没走到床边,就一下子摔倒在门槛下,从此就生病了。他梦到齐和帝拿剑割他的舌头,于是赶紧叫道士向天神上奏赤章,说“梁朝禅代南齐的事,不是我出的主意”。梁武帝派主书黄穆之去探视病情,晚上黄穆之回来,病情有变化却没及时报告,他害怕获罪,就把沈约上奏赤章的事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听后大怒,多次派宫中使者去斥责沈约。沈约更加害怕,闰月乙丑日,去世了。有关部门给沈约拟定谥号为“文”,梁武帝说:“心里的想法没完全表露出来叫隐。”于是改谥号为隐侯。

夏天五月,寿阳长时间下雨,发了大水,洪水冲进城里,房屋都被淹没了。北魏扬州刺史李崇带兵驻守在城墙上,水还在不停地涨,他就乘船靠在城墙上的矮墙处,这时城墙离水面只剩两块木板的高度没被淹没。将领和僚佐们都劝李崇放弃寿阳,去北山避险,李崇说:“我肩负着守护一方的重任,只怪我德行浅薄才招来这场灾祸,淮南这么大片地方,都系于我一身,我一旦离开,百姓就会人心瓦解,扬州这片土地,恐怕就不再属于魏国了。我怎么能只顾自己,而让王尊那样的忠臣蒙羞呢!只是可怜这些百姓无辜,要和我一起死,大家可以扎木筏,看水势高低,各自想办法脱险,我必定要和这座城共存亡,希望各位不要再劝我了!”

扬州治中裴绚率领城南几千家百姓乘船往南逃,到地势高的地方躲避洪水,他以为李崇已经往北撤了,就自称豫州刺史,和别驾郑祖起等人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梁朝做人质,请求投降。马仙琕派兵前去接应。

李崇听说裴绚叛变,还不清楚实际情况,就派国侍郎韩方兴独自乘船去召唤裴绚。裴绚得知李崇还在,又失望又惊恐,回复说:“之前因为发大水,大家狼狈不堪,我被众人推举。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大势无法挽回,恐怕这里的百姓不再是魏国的百姓,官吏也不再是魏国的官吏了,希望您早点离开,不要冒犯我的将士。”李崇派堂弟宁朔将军李神等人率领水军去讨伐裴绚,裴绚战败,李神追击,攻破了他的营地。裴绚逃跑时,被村民抓住,押回来的路上,到了尉升湖。裴绚说:“我有什么脸面去见李公啊!”于是投水自尽。裴绚是裴叔业哥哥的孙子。郑祖起等人都被处死。李崇上表,以发生水灾为由,请求解除自己扬州刺史的职务,北魏皇帝没有答应。

李崇这个人深沉宽厚,有谋略,很得将士和百姓的人心,在寿春待了十年,常常供养着几千名壮士,敌人来了没有不被打败的,梁朝的敌人都称他为“卧虎”。梁武帝多次使用反间计想让北魏怀疑李崇,还封李崇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万户郡公,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县侯,但北魏皇帝向来知道李崇忠诚老实,对他信任不疑。

六月癸巳日,开始新建太庙。

秋天八月戊午日,梁朝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司空。

北魏恒州、肆州发生地震,还伴有山鸣,一年多都没停止,百姓被压死、压伤的很多。

北魏皇帝到东宫,任命中书监崔光为太子少傅,让太子向崔光行拜师礼。崔光推辞不敢接受,皇帝不答应。太子面向南拜了两次,詹事王显启奏请求跟随太子一起拜,于是东宫的臣子们都向崔光行礼。崔光面向北站着,不敢回礼,只朝着西面拜谢后就出去了。

【内核解读】

天监十二年这段历史展现了梁、魏两国在政治、军事、民生等多方面的复杂状况,各方人物的行为和决策深刻影响着局势走向,充满了戏剧性与思考点。

从梁朝来看,梁武帝在年初例行祭祀南郊并大赦天下,本是营造国家祥和稳定的常规举措,但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反映出内部的暗流涌动。比如沈约与梁武帝因列举栗子典故产生龃龉,沈约一句抱怨引发梁武帝大怒,险些获罪,足见君主权威不容挑战,君臣关系微妙敏感。而梁武帝与沈约谈及张稷时,沈约的回应又引发梁武帝猜忌,沈约为此惊恐致病,最终去世,谥号还被梁武帝更改,这一系列事件凸显出朝廷内部人际关系复杂,大臣们言行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大祸。

在地方治理上,青、冀二州刺史张稷不得志,导致政令松弛,僚吏侵渔百姓,引发郁洲民变,张稷被杀,其首级还被送去北魏,可见地方治理不善会直接引发严重后果,影响国家稳定。

北魏这边,面对郁洲局势,侍中游肇从战略和民生角度出发,劝谏魏主不要轻易兴兵,见解颇为务实。然而魏主不听,执意派兵,好在北兖州刺史康绚及时平定叛乱,否则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冲突。这体现出北魏决策层在战略判断上存在分歧,而最终决策的盲目性可能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耗。

寿阳大水,李崇的表现令人敬佩。他坚守职责,拒绝弃城,愿与寿阳共存亡,尽显忠诚与担当,“卧虎”之称名副其实。相比之下,裴绚却在此时叛变,企图割据自立,最终兵败自杀,其行为与李崇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在危难时刻,人性的善恶与抉择对局势的巨大影响。

此外,北魏恒、肆二州地震山鸣持续一年多,百姓死伤众多,这一自然灾害对北魏民生造成沉重打击,反映出当时北魏在应对天灾方面的无力,也侧面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稳定。

在礼仪教育方面,魏主让太子拜崔光为少傅,太子及宫臣行礼,崔光谦逊不敢受,这一过程体现出北魏对礼仪和尊师重道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文化教育和传统礼仪的维护。

这段历史犹如一幅宏大画卷,通过诸多事件展现了梁、魏两国在政治、军事、民生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人物的不同抉择和行为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让我们看到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取决于众多复杂因素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