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906章 高祖武皇帝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初,在北魏显祖那时候,柔然有一万多户投降了北魏,被安置在高平、薄骨律这两个镇。到了太和末年,这些投降的柔然人差不多都叛逃光了,就剩下一千多户。太中大夫王通就提议,把剩下的这些人迁到淮北去,省得他们再叛乱,皇帝就下诏让太仆卿杨椿带着符节去办这事儿。

杨椿上书说:“前朝把他们安置在边境地区,就是为了招抚不同风俗的人,同时也把华夏和戎族区分开来。现在新归附的人挺多的,如果把原来的这些人迁走,新归附的肯定心里不安稳,这不就等于逼着他们造反嘛。而且这些人穿皮毛、吃牛羊肉,就喜欢冬天,习惯寒冷的气候。南方又湿又热,他们去了肯定得死光光。这么做,往前说会失去归附者的心,往后说也起不到保卫边疆的作用,要是把他们放在中原地区,说不定还会生出后患,这可不是啥好主意啊。”但皇帝没听他的,还是把这些人迁到了济州,沿着黄河安置。结果京兆王元愉叛乱的时候,这些人都顺着黄河去投奔元愉,还到处烧杀抢掠,就跟杨椿说的一模一样。

庚子日,北魏郢州司马彭珍等人背叛北魏,偷偷带着梁兵奔向义阳,三关的守将侯登等人献城投降梁朝。郢州刺史娄悦就据城坚守,北魏派中山王元英都督南征诸军事,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从汝南出发去救援。

冬天十月,北魏悬瓠的守将白早生杀了豫州刺史司马悦,自称平北将军,向司州刺史马仙琕求援。当时荆州刺史是安成王萧秀,他担任都督。马仙琕写信请求去救援。手下的参谋和佐吏都觉得应该等朝廷回复,萧秀说:“人家等着我们去救命呢,救援得赶紧的,按惯例等诏书是没错,但现在这情况等不及啊。”于是马上派兵去救援。梁武帝也下诏让马仙琕去救白早生。马仙琕进驻楚王城,派副将齐苟儿带两千士兵去帮助防守悬瓠。皇帝下诏封白早生为司州刺史。

丙寅日,梁朝任命吴兴太守张稷为尚书左仆射。北魏派尚书邢峦兼管豫州事务,带兵去攻打白早生。北魏皇帝问邢峦:“你觉得白早生是会逃跑还是坚守?什么时候能平定叛乱?”邢峦回答说:“白早生没什么深谋远虑,就是因为司马悦太残暴,他趁着大家愤怒才发动叛乱,老百姓是被他的凶威逼迫,没办法才跟着他。就算梁兵进了城,水路不通,粮草运输跟不上,他也得被我们抓住。白早生得到梁兵支援,被利益冲昏头脑,肯定会坚守不跑。要是我们朝廷大军一到,当地的官员和百姓肯定会马上归顺。今年之内,我肯定能把他的脑袋送到京城。”北魏皇帝听了很高兴,让邢峦先出发,又让中山王元英随后跟进。

邢峦率领八百骑兵,日夜兼程,五天就赶到了鲍口。丙子日,白早生派他的大将胡孝智带七千士兵,在离城二百里的地方迎战。邢峦奋力攻击,把胡孝智打得大败,然后乘胜长驱直入到了悬瓠。白早生出城迎战,又被邢峦打败,邢峦趁机渡过汝水,包围了悬瓠城。皇帝下诏给邢峦加官都督南讨诸军事。

丁丑日,北魏镇东参军成景隽杀了宿豫守将严仲贤,献城投降梁朝。当时北魏郢州、豫州,从悬瓠以南到安陆的各个城池都丢了,只有义阳一座城还被北魏坚守着。蛮人首领田益宗率领一群蛮人归附北魏,北魏任命他为东豫州刺史;梁武帝用“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五千户郡公”这样的条件招揽他,田益宗没答应。

十一月庚寅日,北魏派安东将军杨椿率领四万士兵攻打宿豫。

北魏皇帝听说邢峦多次打胜仗,就命令中山王元英赶紧去义阳。元英觉得自己兵力太少,多次上表请求增兵,皇帝没答应。元英到了悬瓠,就和邢峦一起攻城。十二月己未日,齐苟儿等人打开城门投降,邢峦斩杀了白早生和他的几十个党羽。元英接着带兵向义阳进发。宁朔将军张道凝之前驻扎在楚王城,癸亥日,弃城逃跑,元英追击并斩杀了他。

北魏义阳太守狄道人辛祥和娄悦一起坚守义阳,梁朝将军胡武城、陶平虏来攻打。辛祥夜里出城偷袭他们的营地,抓住了陶平虏,杀了胡武城,义阳因此得以保全。论功劳的话辛祥应该受赏,可娄悦觉得自己功劳不能比辛祥低,就在掌权者面前说坏话,结果辛祥的赏赐就没了下文。

壬申日,北魏东荆州上表说:“桓晖的弟弟桓兴前后招抚太阳蛮,归附的有一万多户,请求设置十六个郡,五十个县。”皇帝下诏让前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去实地考察办理此事。郦道元就是郦范的儿子。

这一年,柔然的佗汗可汗又派纥奚勿六跋给北魏献上貂皮大衣,北魏皇帝没接受,回复的话和之前一样。

当初,高车侯倍穷奇被嚈哒杀了,嚈哒抓走了他的儿子弥俄突。高车的人就四处分散,有的投奔了北魏,有的跑去柔然。北魏皇帝派羽林监河南人孟威去安抚接纳这些投降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高平镇。高车王阿伏王罗很残暴,被国人杀了,大家拥立了他的同族人跋利延。嚈哒带着弥俄突去攻打高车,高车国人又杀了跋利延,迎接弥俄突并拥立他为王。弥俄突和佗汗可汗在蒲类海打仗,没打赢,往西跑了三百多里。佗汗可汗把军队驻扎在伊吾北山。正好高昌王麹嘉请求归附北魏并内迁,当时孟威担任龙骧将军,北魏皇帝派孟威带三千凉州兵去迎接。孟威到了伊吾,佗汗可汗看到他的军队,害怕得逃跑了。弥俄突听说佗汗可汗吓得逃跑,就追击,把佗汗可汗打得大败,在蒲类海北边杀了他,还割下他的头送给孟威,并且派使者到北魏进贡。北魏皇帝派东城子于亮去回访,赏赐很丰厚。但高昌王麹嘉没按约定的时间到达,孟威就带兵回去了。

佗汗可汗的儿子丑奴继位,号称豆罗伏跋豆伐可汗,改年号为建昌。

宋、齐旧的礼仪规定,祭祀上天都要穿衮冕。兼着作郎高阳人许懋建议制作大裘,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梁武帝准备去太庙祭祀,下诏说:“斋戒日不奏乐。从今以后,皇帝出行的时候,乐队跟着但不演奏;回宫的时候,按平常的礼仪来。”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朝梁之间的军事冲突与政权治理细节,其中折射出的政治智慧、军事策略与民族问题,即便放在今天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民族治理的“柔性”与“刚性”之辩

北魏对柔然降户的处置堪称典型案例。杨椿的谏言精准点出民族治理的核心逻辑:尊重习俗比强制同化更重要,边缘隔离比中心混居更稳妥。他指出柔然人“衣毛食肉,乐冬便寒”,强行南迁淮北只会导致“进失归附之心,退无籓卫之益”,最终果然在京兆王愉之乱中印证了“驱之使叛”的预言。这揭示出:民族政策若脱离实际习俗与生存需求,刚性干预往往引发反噬。反观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因俗而治”的弹性策略,本质上仍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延续。

军事决策中的“效率”与“程序”博弈

南梁安成王萧秀在救援白早生时的决断,展现了危机应对中“效率优先”的价值。面对“待台报”的常规程序,他坚持“援之宜速,待敕虽旧,非应急也”,果断出兵。这种打破官僚惯性、聚焦现实需求的决策思维,与北魏邢峦“倍道兼行”的军事行动形成呼应——邢峦以八百骑兵五日奔袭鲍口,最终快速平定叛乱,印证了“兵贵神速”的永恒真理。反观北魏中山王英“累表请兵”却遭拒,暴露了中央集权下“程序僵化”对军事行动的制约,也为现代组织管理中“授权与效率”的平衡提供了历史镜鉴。

叛乱背后的“民心向背”规律

白早生之乱与胡孝智的败亡,深刻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逻辑。邢峦精准判断:“早生非有深谋大智,正以司马悦暴虐,乘众怒而作乱”,指出其根基在于“民迫于凶威”的暂时依附。当北魏王师压境,“士民必翻然归顺”,最终果然以齐苟儿开门出降告终。这揭示出:任何叛乱若缺乏民心支撑,即便有外部援助(如梁兵),也难逃“粮运不继,亦成禽耳”的结局。对比当代社会治理,基层矛盾的激化往往源于“暴虐”式管理,而化解之道,正在于回归“民心”这一根本。

边疆治理中的“利益平衡”难题

田益宗与桓兴的案例,展现了南北朝时期边疆“蛮帅”的摇摆逻辑。北魏以“东豫州刺史”笼络田益宗,南梁以“五千户郡公”招诱,最终田益宗“不从”,反映出边疆势力对“实际利益”的计算远超名义封号。而桓兴招抚太阳蛮“归附者万馀户”,则证明边疆治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北魏通过设置郡县将蛮户纳入行政体系,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具长效性。这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在于:经济融合与身份认同的构建,远比武力威慑更能实现长治久安。

外交博弈中的“实力本位”原则

柔然与北魏的互动堪称古代外交的缩影。佗汗可汗献貂裘遭拒,反映北魏对柔然“既警惕又利用”的态度;而弥俄突杀佗汗后“遣使入贡”,则凸显草原政权“强者为尊”的生存法则。高昌王麹嘉“失期不至”的背约行为,进一步印证了外交关系中“实力对比”远比盟约更具决定性。这种“现实主义”逻辑,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依然清晰可见——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本质上仍是利益与实力的博弈。

这段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南北朝的战乱图景,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治理智慧:无论是民族问题、决策效率,还是民心向背、边疆治理,历史的经验始终在提醒我们——脱离实际的政策必然失效,尊重规律的行动方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