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五年(公元506年,丙戌年)
春天,正月初一,也就是丁卯日,北魏的于皇后生了个儿子叫元昌,北魏就搞了个大赦天下的活动。
杨集义把北魏的关城给围了,刑峦派建武将军傅竖眼去收拾他,杨集义迎战,结果被傅竖眼打得大败。傅竖眼乘胜追击,壬申日,拿下了武兴,抓住了杨绍先,把他送到了洛阳。杨集起、杨集义撒丫子跑路了。于是这个国家就被灭了,北魏把这儿设为武兴镇,后来又改成东益州。
乙亥日,朝廷让之前的司徒谢朏当中书监和司徒。
冀州刺史桓和去攻打北魏的南青州,没打下来。
北魏秦州有个叫王法智的屠各人,召集了两千人,推举秦州主簿吕苟儿当头儿,还改了年号叫建明,设置了一堆官职,开始攻打附近的州郡。泾州有个叫陈瞻的老百姓也聚众称王,改年号为圣明。
己卯日,杨集起兄弟一起跑去投降北魏了。
甲申日,皇上封皇子萧纲为晋安王。
二月,丙辰日,北魏皇帝下诏,让王公大臣们有啥说啥,提提意见啥的。治书侍御史阳固就写了个表,说:“现在最该干的事儿,就是亲近皇室宗亲,好好处理各种政务,重视农业生产,别太把工商业当回事儿,别整那些虚无缥缈、钻牛角尖的理论,减少给和尚们那些没用的花销,好救救那些饥寒交迫的老百姓。”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北魏皇帝特别信任高肇,疏远皇室宗亲,还特别迷信佛教那一套,也不咋管政务,所以阳固就提到这些事儿。
戊午日,北魏派右卫将军元丽统领各路军队去讨伐吕苟儿。元丽是小新成的儿子。
乙丑日,徐州刺史历阳人昌义之跟北魏平南将军陈伯之在梁城干了一仗,昌义之输了。
将军萧昞带兵去攻打北魏的徐州,把淮阳给围了。
三月初一,也就是丙寅日,发生了日食。
己卯日,北魏荆州刺史赵怡、平南将军奚康生去救淮阳。
北魏咸阳王禧的儿子元翼,赶上大赦,就请求把他爹给葬了。他在北魏皇帝面前哭了好几次,求了又求,北魏皇帝就是不同意。癸未日,元翼和他弟弟元昌、元晔跑来投降咱梁朝了。皇上封元翼为咸阳王,元翼觉得元晔是嫡母李妃的儿子,就想把爵位让给元晔,皇上没答应。
辅国将军刘思效在胶水把北魏青州刺史元系给打败了。
临川王宏让吴兴的记室丘迟写封信给陈伯之,信里说:“我琢磨你当初离开梁朝投奔北魏,也没啥别的原因,就是自己心里没数,又听了外面的流言蜚语,稀里糊涂就走到这一步了。咱们皇上对人那是相当宽容,法外施恩,再大的错都能原谅。你看你家祖坟都好好的,亲戚们也都平平安安,房子也没塌,爱妾也还在呢。可你呢,就像鱼在开水锅里游,燕子在飘动的帐幕上筑巢,这不是糊涂嘛!你赶紧好好想想,给自己找条好出路,多为自己积点福吧。”庚寅日,陈伯之就从寿阳梁城带着八千多人来投降了,北魏那边把他儿子陈虎牙给杀了。皇上下诏,又让陈伯之当西豫州刺史;还没去上任呢,又封他为通直散骑常侍。过了好久,陈伯之在家里去世了。
当初,北魏御史中尉甄琛上表说:“《周礼》里讲,山林川泽都设有虞、衡这样的官职,对这些地方有严格的禁令,就是为了按时取用,别过度破坏,所以虽然设了管理的官员,实际上是为老百姓守护这些资源。一家之主,肯定得好好养育子孙,天下的君主,也得好好照顾老百姓,哪有当父母的舍不得给孩子点醋酱,拥有天下万物却要独占一样东西的呢。现在朝廷把河东盐池管得死死的,自己收盐池的利润,这就好比光照顾嘴巴,不管身体其他地方了。皇上可是拥有整个天下,还怕没钱吗!我请求放开盐池的禁令,让老百姓也能从中获利。”录尚书事元勰和尚书邢峦上奏,说:“甄琛说的这些,听起来头头是道,真要实行起来,就有问题了。我们觉得,古代那些善于治理百姓的人,都是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收多少税,安排百姓劳作和休息,让他们能好好活下去。要是啥都不管,让老百姓自生自灭,那跟把万物当草狗有啥区别,还要君主干啥!所以圣人会收集山林川泽的物产,来减轻农田的赋税;收取关市的税收,来补充国家的储备。这样这边取一点,那边给一点,都不是为了自己,这就是利用天地的物产,来给天下百姓好处。现在盐池禁令已经实行很久了,积累起来的财富再分散开,能用来接济国家和军队,又不是专门为了给皇帝做饭、给后宫买衣服首饰啥的。既然获利不是为了自己,那对大家来说不都一样嘛。但是自从设了盐池禁令,有些官员太不靠谱,收和支的时候,有时候不按规矩来。这就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那些小商贩也在背后议论,这是用的时候没弄好,可不是定这个禁令本身有问题。要是一下子取消禁令,恐怕就违背了当初的本意。政策变来变去,像下棋一样,仔细讨论一下关键的道理,还是按原来的方式比较好。”但北魏皇帝最后还是听了甄琛的建议,夏天,四月乙未日,就把盐池的禁令给取消了。
庚戌日,北魏任命中山王英为征南将军,统领扬州、徐州的各路军事,带着十多万人去抵抗梁朝的军队,还让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指挥调度。
江州刺史王茂带着几万人马去攻打北魏的荆州,忽悠北魏边境的老百姓和一些少数民族,重新设立了宛州,还派他任命的宛州刺史雷豹狼等人去偷袭,拿下了北魏的河南城。北魏派平南将军杨大眼统领各路军队去打王茂,辛酉日,王茂战败,损失了两千多人。杨大眼接着进攻河南城,王茂赶紧逃回去了;杨大眼一直追到汉水,又攻下了五座城。
北魏的征虏将军宇文福去侵犯司州,抓走了一千多口人就走了。
五月,辛未日,太子右卫率张惠绍等人去攻打北魏的徐州,拿下了宿预,抓住了守城的马成龙。乙亥日,北徐州刺史昌义之攻下了梁城。
豫州刺史韦睿派长史王超等人去攻打小岘,没打下来。韦睿亲自去巡视围城的栅栏,这时候北魏从城里出来几百人,在城门外摆开阵势,韦睿就想上去揍他们,将领们都说:“咱们刚才来的时候没准备,也没带够装备,还是先回去拿好盔甲武器,再来进攻比较稳妥。”韦睿说:“不行。这城里有两千多人,守着城肯定没问题,现在无缘无故派人出来,肯定是他们最厉害的那些人。要是能把这些人打趴下,这城自然就拿下来了。”大家还是犹豫,韦睿就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给我这个,可不是让我当摆设的,我韦睿定的规矩,谁都不能违抗!”于是就带兵冲上去了,士兵们都拼死作战,北魏的军队被打得落荒而逃,韦睿趁机猛攻,半夜就把城给拿下了,接着就打到了合肥。
【内核解读】
天监五年,即公元506年,南北朝的局势愈发波谲云诡。在这一年,北魏与南梁之间战事频仍,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与此同时,北魏国内也不太平,民变时有发生,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北魏与南梁的军事博弈
北魏与南梁在多个战场展开激烈交锋。
在益州方向,杨集义围魏关城,却被刑峦派傅竖眼击破,武兴被克,杨绍先被俘,杨氏政权覆灭,此地被改为东益州。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益州地区的政治格局,也让北魏在西南方向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徐州方向,战事同样胶着。梁军多路出击,张惠绍等侵魏徐州,拔宿预,昌义之拔梁城,展现出强劲的攻势。然而,梁军并非一帆风顺。将军萧昞将兵击魏徐州,围淮阳,却遭遇魏军的顽强抵抗。魏荆州刺史赵怡、平南将军奚康生前往救援淮阳,使得梁军的进攻受阻。
北魏方面,也迅速做出战略部署。中山王英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帅众十馀万以拒梁军,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指挥作战。此外,北魏还派遣平南将军杨大眼都督诸军击王茂,王茂战败,失亡二千馀人。
豫州刺史韦睿的军事行动格外引人注目。他派长史王超等攻小岘,面对魏军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的情况,韦睿力排众议,果断出击。他认为这些魏军必定是骁勇之士,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事实证明,韦睿的判断极为准确。梁军士气大振,迅速攻克小岘,进而进至合肥。在合肥之战中,韦睿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下令在淝水上游构筑堤坝,使水位上涨,疏通水路,为梁军水军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魏军在合肥东西构筑的两座小城抵御,韦睿领兵先攻此二城。当魏将杨灵胤率5万人马攻来时,梁军诸将惧,奏请增兵,韦睿却指出“临城增兵不可及,师克在和,不在众”,显示出坚定的信心和卓越的战略眼光。最终,梁军在韦睿的指挥下,成功攻克合肥,俘斩魏军万余人,获牛羊万计。
北魏国内的动荡与政治走向
北魏在这一年,国内局势也动荡不安。秦州屠各王法智聚众二千,推秦州主簿吕苟儿为主,改元建明,置百官,攻逼州郡。泾州民陈瞻亦聚众称王,改元圣明。这些民变的爆发,反映出北魏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众对北魏朝廷的统治深感不满,他们纷纷揭竿而起,试图改变现状。北魏朝廷随即派遣右卫将军元丽都督诸军讨吕苟儿,以图平息这场叛乱。
在政治方面,北魏主诏王公以上直言忠谏,治书侍御史阳固上表,指出当今之务应亲宗室,勤庶政,贵农桑,贱工贾,绝谈虚穷微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救饥寒之苦。当时魏主委任高肇,疏薄宗室,好桑门之法,不亲政事,阳固的上书切中时弊。这一时期,北魏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高肇专权,宗室势力被削弱,政治生态逐渐恶化。
关于盐池之禁的争论,也反映出北魏朝廷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御史中尉甄琛表称应弛盐禁,与民共之,认为这符合古之善治民者的理念。而录尚书事勰、尚书邢峦则认为,盐池之禁为日已久,积而散之,以济军国,一旦罢之,恐乖本旨。最终,魏主卒从琛议,罢盐池禁。这一决策不仅对北魏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北魏朝廷在政策制定上的摇摆不定。
南梁的应对与外交动态
南梁在天监五年积极应对北魏的军事威胁,同时也在外交和内部事务上有所动作。在军事指挥方面,梁武帝萧衍运筹帷幄,根据战场形势不断调整战略部署。他派遣多路将领出征,试图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占据上风。
在外交上,南梁也在积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临川王宏使记室吴兴丘迟为书遗陈伯之,劝其归降。丘迟在信中言辞恳切,指出陈伯之去就之际的错误判断,以及南梁主上的宽厚之恩。最终,陈伯之自寿阳梁城拥众八千来降。这一事件不仅增强了南梁的军事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魏的士气。梁武帝随即诏复以伯之为西豫州刺史,后又改为通直散骑常侍,展现出对归降将领的重视和妥善安置。
在内部事务上,南梁也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乙亥日,以前司徒谢朏为中书监、司徒,甲申日,封皇子纲为晋安王。这些人事任命和皇室事务的安排,反映出南梁在巩固内部统治、稳定政治秩序方面的努力。
天监五年是南北朝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北魏与南梁在军事、政治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双方的兴衰变化在此年展现得淋漓尽致。北魏虽在军事上有一定斩获,但国内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日益腐败,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南梁则在军事上积极进取,在外交和内部事务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试图在与北魏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一年发生的诸多事件,深刻影响了南北朝后续的历史走向,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