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99章 高祖武皇帝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梁纪二,从公元505年(乙酉年)到公元507年(丁亥年),共三年。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乙酉年)

春天正月癸卯日,皇帝下诏说:“两汉选拔贤才,靠的都是精通经术,遵循正道,才能名声显立、德行有成。魏晋时期风气浮荡,儒家教化衰落,风骨气节难以树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设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舍,招揽年轻人。”于是让贺瑒以及平原的明山宾、吴兴的沈峻、建平的严植之补任博士,每人负责一个学馆,每个学馆有几百学生,还供给他们粮食。要是通过射策考试成绩优秀的,就直接任命为官吏。才一年时间,带着经书、背着书箱来求学的人就像云一样聚集过来。贺瑒是贺循的玄孙。又挑选学生,前往会稽云门山跟随何胤学习,还让何胤挑选门徒中精通经典、品行端正的人,把名字上报。还分别派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建立学校。

一开始,谯国的夏侯道迁以辅国将军的身份跟着裴叔业镇守寿阳,担任南谯太守,和裴叔业闹了矛盾,就单枪匹马投奔了北魏。北魏让夏侯道迁当骁骑将军,跟着王肃镇守寿阳,又让他守合肥。王肃去世后,夏侯道迁放弃据点投奔南朝梁,跟着梁、秦二州刺史庄丘黑镇守南郑,庄丘黑让他当长史,兼任汉中太守。庄丘黑去世后,皇帝下诏让都官尚书王珍国当刺史,王珍国还没到,夏侯道迁就暗中与军主考城的江忱之等人谋划投降北魏。

之前,北魏仇池镇将杨灵珍背叛北魏投奔南朝梁,朝廷任命他为征虏将军、代理武都王,协助戍守汉中,他手下有六百多人,夏侯道迁很忌惮他。皇帝派身边的吴公之等人出使南郑,夏侯道迁就杀了使者,发兵攻打杨灵珍父子,把他们杀了,还把使者的脑袋一起送到北魏。白马戍主君天宝听说了这事,带兵攻打夏侯道迁,打败了他的将领庞树,接着就包围了南郑。夏侯道迁向氐王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求救,他们都不答应,只有杨集义的弟弟杨集郎带兵救了夏侯道迁,还把君天宝杀了。北魏封夏侯道迁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侯,又任命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带兵前去接应。夏侯道迁接受了平南将军的职位,推辞了豫州刺史,还请求封公爵,北魏皇帝没答应。

辛亥日,皇帝到南郊祭祀,宣布大赦天下。

乙丑日,北魏任命骠骑大将军高阳王元雍为司空,给尚书令广阳王元嘉加授仪同三司。

二月丙子日,北魏封宕昌国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

皇帝打算讨伐北魏,壬午日,派卫尉卿杨公则率领禁卫军驻守洛口。

壬辰日,交州刺史李凯占据州城造反,长史李畟出兵把他平定了。

北魏的邢峦到了汉中,攻打各个城戍,那是一路势如破竹。晋寿太守王景胤据守石亭,邢峦派统军李义珍把他赶走了。北魏任命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巴西太守庞景民据守郡城不投降,郡里的百姓严玄思聚集众人自称巴州刺史,归附北魏,攻打庞景民,把他杀了。杨集起、杨集义听说北魏攻克汉中后很害怕,闰二月,他们率领氐族各部落背叛北魏,切断了汉中的粮道,邢峦多次派兵把他们打败。

夏天四月丁巳日,任命代理宕昌王梁弥博为河、凉二州刺史,仍为宕昌王。

冠军将军孔陵等人率领两万士兵驻守深杭,鲁方达驻守南安,任僧褒等人驻守石同,抵御北魏。邢峦派统军王足带兵攻打,所到之处都大获全胜,接着就进入了剑阁。孔陵等人退守梓潼,王足又进军打败了他们。梁州十四郡的地盘,东西七百里,南北一千里,都被北魏占领了。

当初,益州刺史当阳侯邓元起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皇帝下诏征召他为右卫将军,让西昌侯萧渊藻接替他。萧渊藻是萧懿的儿子。夏侯道迁反叛的时候,尹天宝派人快马报告邓元起。等到北魏侵犯晋寿,王景胤等人都派人来告急,众人都劝邓元起赶紧救援,邓元起却说:“朝廷离这儿十万八千里,援军一时半会儿到不了。要是贼寇渐渐深入,到时候再去讨伐也不迟,指挥这事,除了我还有谁,急什么急着去救!”皇帝下诏让邓元起代理都督征讨诸军事,救援汉中,可这时候晋寿已经沦陷了。

萧渊藻快到的时候,邓元起收拾行装准备回朝,粮草储备、器械装备,能拿的都拿光了。萧渊藻进城后,心里那个气啊;又向邓元起要他的好马,邓元起说:“你这小年轻,要马干啥!”萧渊藻气得不行,趁着喝醉就把邓元起杀了。邓元起的部下包围了城池,一边哭一边问为啥,萧渊藻说:“这是天子的诏令。”众人这才散去。萧渊藻还诬陷邓元起谋反,皇帝也起了疑心。邓元起以前的属吏广汉的罗研到京城为他申诉,皇帝说:“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派人责备萧渊藻说:“邓元起为你父亲报仇,你却为仇人报仇,这忠孝之道在哪里!”于是把萧渊藻的封号贬为冠军将军;追赠邓元起为征西将军,谥号为忠侯。

李延寿评论说:邓元起尽心尽力归附,为国家开拓疆土,功劳没得到表彰,却先陷入灾祸。把萧渊藻贬为冠军将军,这惩罚太轻了。梁朝的政治和刑罚,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偏袒亲戚的开端,就从这儿开始了。梁朝国运不长,也是有原因的啊!

益州百姓焦僧护聚集几万人造反,萧渊藻还不到二十岁,召集幕僚商议要亲自去攻打;有人说不行,萧渊藻气得暴跳如雷,当场就把这人在台阶边斩了。然后他坐着平肩舆巡视贼寇的营垒。贼寇乱箭齐发,那箭像雨点一样落下,随从举起盾牌挡箭,萧渊藻却命令把盾牌拿走。就这么着,人心安定下来,攻打焦僧护等人,把叛乱都平定了。

六月庚戌日,开始修建孔子庙。

豫州刺史王超宗带兵包围北魏的小岘。六月二十七日,北魏扬州刺史薛真度派兼统军李叔仁等人迎击,王超宗的军队被打得大败。

冠军将军王景胤、李畎,辅国将军鲁方达等人与北魏的王足交战,多次战败。秋天七月,王足进军逼近涪城。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天监四年(505年)历史,堪称南朝梁与北魏交锋的关键节点,其中政治、军事与文化的交织,既显露出时代特征,也埋下了王朝兴衰的伏笔,可从三个维度展开评论:

文化复兴的理想与局限

梁武帝萧衍下诏重建五经博士制度,以贺瑒、明山宾等学者主持学馆,通过“给其饩廪”“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的政策吸引学子,短期内形成“怀经负笈者云会”的盛况,这一举措直指魏晋以来“儒教沦歇”的弊端,试图以经学重塑社会伦理与统治根基。

其意义在于:

--打破了魏晋门阀政治下“学在家族”的垄断,将教育与选官结合,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通道;

--以“雅道”重构社会价值观,对冲当时盛行的玄学清谈与佛教虚玄,强化皇权的文化合法性。

但局限同样明显:此时的儒学复兴更像是皇权主导的“政治工程”,梁武帝本人晚年佞佛,导致儒学始终未能真正成为国家核心意识形态,这种“选择性复兴”注定难以彻底扭转社会风气。

军事博弈中的人性与战略困局

夏侯道迁的反复叛降是这段历史的戏剧性焦点,其从南谯太守叛魏、再从北魏叛梁、最终杀杨灵珍降魏的行为,暴露了南北朝时期地方将领的“投机性生存逻辑”——在南北对峙的夹缝中,个人利益往往凌驾于“忠义”之上。而北魏邢峦的军事行动则展现了北方政权的战略执行力:从击破晋寿、入据剑阁到掌控梁州十四郡,短短数月间将势力推进至蜀地边缘,凸显出北魏军事体系的高效与梁军的被动。

梁军的溃败折射出深层问题:

--地方将领调度失当:益州刺史邓元起在晋寿告急时消极避战,坐等“董督之任”,最终错失救援时机;

--内部矛盾激化:萧渊藻因私怨诛杀邓元起,虽遭贬斥却未受重罚,暴露了梁朝“私戚高于国法”的弊端,正如李延寿所评“私戚之端,自斯而启”,这种内部倾轧为后来的侯景之乱埋下隐患。

制度变革与权力结构的张力

梁武帝在文化上复古、军事上北伐,看似试图复刻汉魏盛世,实则难掩南朝权力结构的脆弱。萧渊藻作为宗室子弟(萧懿之子),以“年少郎子”身份接任益州刺史,仅凭个人喜怒诛杀功臣,却仅受“贬号”处分,反映出南朝“宗室专权”的积弊——皇权既依赖宗室巩固统治,又无法约束其特权,最终形成“制度为私权让步”的恶性循环。

而北魏方面,邢峦拒绝豫州刺史之职、求公爵被拒,却仍能高效执行军事任务,显示出北魏在官僚体系与皇权制衡上的相对成熟:将领权力虽受皇权约束,却能通过制度化的军功体系获得认可,这种“可控的集权”使其在南北对抗中占据优势。

总体而言,天监四年的历史片段,既是梁武帝“重塑盛世”的尝试,也是南北朝力量对比的缩影:南朝在文化整合与制度建设上的摇摆,与北魏在军事效率与权力制衡上的相对稳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距不仅决定了短期战局的走向,更预示了此后中国历史由北向南统一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