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61章 高宗明皇帝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初,北魏世祖平定统万以及秦州、凉州后,因为河西地区水草丰美,就把这里用作牧场,牲畜繁殖得特别多,马达到二百多万匹,骆驼数量是马的一半,牛羊更是多得数不清。等到高祖在河阳设置牧场,常常蓄养供征战用的马十万匹,每年从河西把牲畜迁到并州放牧,然后再慢慢往南迁,想让它们逐渐适应水土,不至于死伤,这样一来,河西的畜牧业就更加繁荣了。可到正光年间以后,这些牲畜都被贼寇抢掠,几乎一只都没剩下。

永明年间,御史中丞沈渊上表,说百官到了七十岁,都应该退休,这些人退休后都只能在家过着穷困的日子。十二月十七庚子日,皇帝下诏,让他们按照旧例重新考核任用。皇上在辅佐朝政期间诛杀的各位王爷,现在都恢复他们的皇族身份,并封他们的儿子为侯。

皇上谎称海陵恭王生病,多次派御医去查看,趁机把海陵恭王害死了,葬礼依照汉朝东海恭王的旧例办理。

北魏郢州刺史韦珍,在任上很有声誉和政绩,北魏皇帝赏赐给他骏马、谷物和布帛。韦珍把境内的孤苦贫穷之人召集起来,把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了他们,还对他们说:“天子因为我能安抚你们,所以赏赐我谷物和布帛,我怎么敢独自占有呢!”

北魏皇帝因为南齐皇上废掉海陵王自立为帝,就谋划着大规模入侵南齐。正好这时边境将领报告说,南齐雍州刺史下邳人曹虎派使者来向北魏请求投降。十一月初一辛丑日,北魏派代理征南将军薛真度督率四位将领进攻襄阳,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进攻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进攻钟离,平南将军广平人刘藻进攻南郑。薛真度是薛安都堂祖父的弟弟。任命尚书卢渊为安南将军,督率进攻襄阳的前锋各军。卢渊以不熟悉军事为由推辞,皇帝没答应。卢渊说:“我就怕曹虎像周鲂那样(用假投降诱敌)。”

北魏皇帝想要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初二壬寅日,下诏禁止士人和百姓穿胡服。很多北魏国人对此都不高兴。

通直散骑常侍刘芳,是刘缵的族弟,他和给事黄门侍郎太原人郭祚,都因为擅长文学而受到皇帝的亲近和礼遇,皇帝经常拉着他们一起谈论,还和他们秘密商议政事。大臣和皇亲国戚们都觉得皇帝疏远了自己,脸上都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皇帝派给事黄门侍郎陆觊私下向他们解释说:“皇上只是想多了解古代的事情,咨询前代的典章制度罢了,终究不会亲近他们而疏远你们。”大家的不满情绪这才稍微缓解了一些。陆觊是陆馛的儿子。

北魏皇帝打算亲自率军入侵南齐。十一月初三癸卯日,朝廷内外戒严。初八戊申日,下诏凡是从代地迁到洛阳的百姓,免除租赋三年。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说:“洛阳刚刚开始建设,曹虎又没有送来人质,他肯定不是真心投降,不应该轻易出兵。”北魏皇帝没有听从。

过了很久,曹虎的使者再也没来,北魏皇帝召集公卿大臣商议是继续进军还是停止的计划,公卿们有的认为应该停止,有的认为应该进军。皇帝说:“大家意见不一,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要是非得把继续进军和停止进军的形势都弄清楚,那就应该有支持和反对的双方,相互辩论。任城王、镇南将军为反对进军一方,我为支持进军一方,各位就坐着听我们辩论,然后听从有道理的一方。”大家都说:“好。”镇南将军李冲说:“我们认为,现在刚刚迁都,大家都想稍微安定一下;而且对方作为内应的情况还没弄清楚,不适合轻易行动。”皇帝说:“他们投降是真是假,确实难以判断。要是假的,我就去巡视淮甸地区,了解百姓的疾苦,让他们知道君主的仁德所在,从而产生归附我们的想法;要是真的,现在不及时接应,那就错失了时机,辜负了他们归降的诚意,破坏了我的大计。”任城王拓跋澄说:“曹虎既没有人质送来,使者又不再来,他的欺诈之心就很明显了。现在从代都新迁来的百姓,都有留恋故土的想法。他们扶老携幼,刚到洛阳,住的地方连一间房子都没有,吃的粮食也没有多少储备。而且冬天快过去了,春耕马上就要开始,正是‘建造房屋’‘开始耕种’的时候,却要驱使他们穿上铠甲,拿起兵器,哭着面对锋利的刀刃,这恐怕不是能打胜仗的军队啊。况且各路大军已经前进,也不是没有接应。如果曹虎投降是真的,等平定了樊城、沔水一带,然后皇上再御驾亲征,也不算晚!现在贸然轻率出兵,上下都会疲惫;要是空手而去又空手而回,恐怕会有损皇上的威严,反而助长了敌人的气势,这可不是好办法。”司空穆亮认为应该进军,公卿们大多都赞同他。拓跋澄对穆亮说:“你们这些人在外面的时候,看到要打仗了,都满脸忧虑,平时谈论的时候,也不愿意南征,怎么一面对皇上就说这种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欺诈谄媚的行为,这难道是大臣应有的道义、国士该有的风范吗!万一出了事,可都是你们造成的。”李冲说:“任城王可以说是对国家忠心耿耿。”皇帝说:“任城王认为听从我的就是谄媚,难道不听从我的就一定都忠诚吗!小的忠诚,可能是大忠诚的敌人,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拓跋澄说:“我愚昧无知,虽然可能只是小忠,但也是全心全意地为国家谋划;我不知道所谓的大忠到底依据什么!”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十一辛亥日,北魏皇帝从洛阳出发,任命北海王拓跋详为尚书仆射,统领留守事务;李冲兼任仆射,一同镇守洛阳。任命给事黄门侍郎崔休为左丞,赵郡王拓跋干都督中外诸军事,始平王拓跋勰率领宗室子弟的军队在皇帝身边担任宿卫。崔休是崔逞的玄孙。二十八戊辰日,北魏皇帝到达悬瓠。二十九己巳日,下诏让寿阳、钟离、马头的军队把俘获的男女全部放回南齐。曹虎果然没有投降。

北魏皇帝命令卢渊攻打南阳。卢渊因为军中缺粮,请求先攻打赭阳来获取叶仓的粮食,北魏皇帝答应了。于是卢渊和征南大将军城阳王拓跋鸾、安南将军李佐、荆州刺史韦珍一起攻打赭阳。拓跋鸾是拓跋长寿的儿子;李佐是李宝的儿子。北襄城太守成公期紧闭城门,坚决抵抗。薛真度的军队驻扎在沙堨,南阳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刘思忌抵御他们。

在此之前,北魏皇帝派中书监高闾整理古代的乐律;正好高闾外出担任相州刺史,这一年,他上表推荐着作郎韩显宗、太乐祭酒公孙崇参与制定乐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围绕北魏与南齐的政治、军事互动,以及北魏内部的改革与矛盾展开,字里行间透露出南北朝时期政权博弈的复杂与历史演进的必然。从现代视角来看,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政权治理中的“得”与“失”

--北魏早期畜牧业的兴盛与后期的衰败:北魏世祖利用河西水草丰美之地发展畜牧业,使马匹、骆驼等牲畜数量激增,这不仅为军事提供了充足的战马资源,也反映出早期政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能力。然而,到正光以后,这些牲畜被寇盗劫掠殆尽,从侧面暴露了政权后期边防松弛、社会动荡的问题,资源积累的成果因治理失效而付诸东流,说明稳定的社会秩序与有效的防御体系是政权存续的基础。

--南齐的“权宜之计”与伦理困境:南齐皇帝通过诈称海陵恭王有疾并将其害死,随后按汉东海恭王故事办理葬礼,这种行为体现了权力斗争中的冷酷与虚伪。在古代皇权更迭中,此类现象虽常见,但以“合法”外衣掩盖弑君真相,既反映了统治集团为巩固权力不择手段的现实,也暴露出封建伦理在权力面前的脆弱性。而恢复被诛诸王的属籍、封其子孙为侯,则是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展现出政治手腕中的“怀柔”一面,不过这种“弥补”难以掩盖权力斗争的血腥本质。

军事决策中的理性与冒险

--北魏南征的“盲目性”:北魏主因南齐皇帝废海陵王自立而谋划南征,又轻信曹虎的投降之说,不顾大臣反对执意出兵,最终因曹虎未降而陷入被动。这一决策过程暴露了领导者的个人情绪主导(因南齐政权更迭而起的愤怒)与对信息判断的失误。高闾、任城王澄等人的劝谏,从洛阳草创、代民迁洛未稳、曹虎无质任等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了理性决策的思路,而魏主的坚持则带有冒险色彩,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下,个人意志可能凌驾于集体智慧之上,增加了军事行动的风险。

--军事行动中的“人道主义”插曲:北魏主在到达悬瓠后,下诏将寿阳、钟离、马头之师所获男女全部放还南方,这一举措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或许是为了争取南方民心,或许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但无论如何,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伤害,与战争的残酷性形成对比,也说明即便是军事行动,也可能被赋予政治攻心的目的。

改革与守旧的碰撞

--北魏“禁胡服”的深层意义与阻力:魏主欲变易旧风,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这是北魏汉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动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巩固统治基础。但“国人多不悦”,反映出改革触动了传统习俗与部分人的利益,守旧势力的阻力巨大。文化习俗的变革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强制推行容易引发社会不满,这也为后续改革的曲折埋下伏笔。

--统治集团内部的信任危机:刘芳、郭祚因受魏主亲重而被大臣贵戚排挤,虽经陆觊解释后众意稍解,但仍暴露了改革背景下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新势力的崛起必然会触动旧贵族的利益,这种矛盾在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魏主试图通过解释缓和矛盾,但根本上的利益冲突并未消除,这也反映出改革不仅是制度与文化的变革,更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历史细节中的“人”与“事”

--韦珍的“亲民”与政治智慧:北魏郢州刺史韦珍将魏主赏赐的骏马、谷帛分发给境内孤贫者,并声称是天子因自己能安抚百姓而赏赐,自己不敢独吞。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也巧妙地将功劳归于君主,既赢得了民心,又维护了君主的权威,展现出古代官员在治理地方时的政治智慧。

--文化建设的“延续性”:魏主命高闾治理古乐,高闾虽出为相州刺史,仍推荐韩显宗、公孙崇参与钟律之事,魏主应允。这表明即使在政权动荡、军事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仍未完全忽视文化建设,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种延续性为后世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史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南北朝时期政权在治理、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真实面貌。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如资源的合理利用、决策的理性化、改革的策略与阻力等,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历史人物在权力、利益、文化冲突中的选择与挣扎,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