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43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明六年(公元488年,戊辰年)

春天,正月乙未日,北魏下诏:“犯了死刑的人,如果父母、祖父母年老,又没有成年的子孙,且旁系亲属中没有服一年丧的近亲,要将具体情况上报。”

当初,皇子右卫将军萧子响过继给豫章王萧嶷;后来萧嶷有了自己的儿子,就上表请求把萧子响留下作为世子。萧子响每次入朝,因为自己的车马服饰和其他皇子不一样,气得直用拳头砸车壁。皇上听说了,下诏让他的车马服饰和皇子相同。于是有关部门上奏说萧子响应该回到本宗。三月己亥日,立萧子响为巴东王。

角城的戍将张蒲趁着大雾乘船到清水河中砍柴,偷偷放魏军进城。戍主皇甫仲贤察觉到了,率领众人在城门内抵抗交战,好不容易才把魏军击退。这时,三千多北魏的步兵和骑兵已经到了护城河外,淮阴军主王僧庆等人带兵来救援,魏军这才退走。

夏天,四月,桓天生又带着北魏的军队,出兵占据了隔城,皇上下诏让游击将军下邳人曹虎统领各路军队去讨伐。辅国将军朱公恩带兵去侦察设伏,遇到桓天生的巡逻部队,双方交战,朱公恩把他们打败了,接着就进军包围了隔城。桓天生带着一万多北魏的步兵和骑兵前来迎战,曹虎奋力攻击,把他们打得大败,俘虏和斩杀了两千多人。第二天,攻下了隔城,斩杀了隔城的襄城太守帛乌祝,又俘虏和斩杀了两千多人。桓天生放弃平氏城逃走了。陈显达侵犯北魏;甲寅日,北魏派豫州刺史拓跋斤带兵抵御。

四月甲子日,北魏大赦天下。

乙丑日,北魏皇帝前往灵泉池;丁卯日,去了方山;五月己巳日,回到宫中。

北魏在醴阳修筑城池,陈显达把它攻克了,接着进攻沘阳。沘阳城中的将士都想出城迎战,镇将韦珍说:“他们刚到,士气正旺盛,现在不能和他们硬拼,我们先一起坚守,等他们用力攻城,疲惫不堪的时候,再出击。”于是凭借城墙抵抗,过了十二天,韦珍在夜里打开城门突然袭击,陈显达只好退兵。

五月甲午日,任命宕昌王梁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

秋天,七月己丑日,北魏皇帝前往灵泉池,接着又去了方山;己亥日,回到宫中。

九月壬寅日,皇上到琅邪城讲习武事。

癸卯日,北魏淮南靖王拓跋佗去世。北魏皇帝正准备祭祀宗庙,刚要进献祭品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就停止了祭祀,亲自去吊唁,悲痛万分。

冬天,十月庚申日,立冬,皇上第一次到太极殿宣读时令。

闰十月辛酉日,任命尚书仆射王奂为领军将军。

辛未日,北魏皇帝前往灵泉池;癸酉日,回到宫中。

十二月,柔然伊吾的戍主高羔子率领三千人献城归附北魏。

皇上因为国内各地的粮食和布帛价格极低,采纳了尚书右丞江夏人李珪的建议,拿出上库的五千万钱以及各州的钱,都用来购买粮食和布帛。

西陵的戍主杜元懿提建议说:“吴兴今年没有收成,会稽却丰收了,往来的商人旅客比往年多了一倍。西陵牛埭的税收,按照官府规定每天是三千五百钱;依我看,每天可以增加一倍。加上浦阳南北津、柳浦的四个埭,请求让我来掌管一年,除了规定税收外,可以多收入四百多万。西陵戍所负责检查收税,不会妨碍戍守事务;其他三个埭我会安排自己的心腹去管理。”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会稽处理,会稽行事吴郡人顾宪之商议后认为:“当初设立牛埭,本意不是为了强迫百姓来收税,而是因为江上风涛凶险,是为了方便百姓应急和运输货物。后来管理的人不明白这个初衷,都只顾自己的政绩,有的禁止其他道路通行,有的对江上来往的船只凭空收税。吴兴连年歉收,今年尤其严重,百姓都去会稽就食,良田都长满了荆棘。牛埭的官员按照规定收税,不肯降低税额,原本规定的税额都还没讨论是否要减少,现在却要额外加倍,这用什么办法做到呢!皇上仁慈,怜悯百姓,开仓赈济,减免赋税;而杜元懿却趁灾牟利,加重百姓的困苦,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从古到今都让人痛恨!如果他做不到像说的那样,恐怕会遭到谴责质问,那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侵害百姓利益,为官府招来怨恨。杜元懿生性苛刻,以往就有表现;让他管理一方,就好比让狼去带领羊群,他所任用的心腹,也会像戴着帽子的老虎一样凶恶。《尚书》说:‘与其有搜刮民财的臣子,宁可有偷盗的臣子。’这是说偷盗公家的东西损害还比较小,搜刮百姓带来的危害就太大了。我认为所谓‘便宜’,应该是对官府方便,对百姓适宜。我发现近来那些提建议的人,并非能在百姓的劳力之外,利用天时地利;大多是当下就对百姓不利,将来对官府也不方便。名不副实,违背了为政的根本。像这样的情况,实在应该仔细考察。”皇上采纳了顾宪之的意见,没有同意杜元懿的请求。

北魏皇帝向大臣们询问让百姓安定的办法。秘书丞李彪呈上密封的奏章,认为:“豪门贵族之家,奢侈僭越超过限度,他们的住宅、车马、服饰,应该制定等级制度。”“而且,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于皇位继承人的好坏;皇位继承人的好坏,在于教育引导是否得当。高宗文成皇帝曾经对大臣们说:‘我开始学习的时候,年纪还小,心思不能专一;登基处理各种政务后,又没时间温习。现在想来,这不仅是我的过错,也是师傅教导不勤勉。’尚书李讠斤听后脱帽谢罪。这是最近发生的事,值得借鉴。我认为应该依照古代设立师傅的官职,来教导太子。”

“另外,汉朝设立常平仓来救济物资匮乏。去年京城粮食歉收,把百姓迁移到丰收的地方,百姓既荒废了生计,又要困苦奔波才能到达,而且对国家的根本也有损害。哪比得上提前储备粮食,在百姓安定的时候供给他们,这难道不比驱赶老弱病残去千里之外糊口强得多吗!应该从州郡的常规赋税中拿出九分之二,以及京城财政开支每年剩余的部分,分别设立专门机构,年成好的时候买粮食储存在仓库里,年成不好的时候就以比私人粮价高两成的价格卖给百姓。这样,百姓一定会努力种田来换取官府的绢帛,积累钱财来购买官府的粮食。丰收的年份就经常储备,灾荒的年份就直接供给百姓。几年之内,粮食储备充足,百姓生活富足,即使遇到灾害也不会有危害了。”

“再者,应该从黄河以南七州的人中,选拔有门第才能的人,让他们到京城来,按照中州官员的标准,根据才能任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体现圣朝公平对待新旧臣民的大义,另一方面可以安抚江、汉地区百姓归附有道之君的心意。”

“还有,父子兄弟,虽然身体不同,但气息相通;罪责不相互牵连,这是君主的宽厚之恩。至于忧虑恐惧相互关联,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无情无义的人,父兄入狱,子弟没有一点悲伤的表情;子弟逃避刑罚,父兄也没有惭愧的神色;依旧安然享受荣华富贵,游玩交往一切照旧,车马衣冠,还是华丽的装饰;骨肉之间的恩情,难道应该是这样吗!我认为父兄犯罪,应该让子弟穿着素服,袒露上身,到宫门前请罪。子弟犯罪,应该让父兄上奏章承认过错,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如果职务确实重要,不宜批准解职的,就好言安慰挽留他们。这样,足以激励那些浅薄之人,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羞耻。”

“最后,朝廷大臣遇到父母去世,假期结束后就去任职。穿着华丽的衣服,乘坐轩车,参加郊庙祭祀;玉佩鸣响,垂着丝带,和大家一起参加喜庆赏赐的宴会。这伤害了为人子女应守的孝道,违背了天地间的常理。我认为凡是遇到祖父母、父母去世的,都应该准许他们服满丧期;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接替,导致职务空缺的,就下旨安慰劝谕,让他们出来任职,但只负责掌管财物出纳、奏报事务就行了,国家的喜庆活动,一律不让他们参加。如果有军事紧急情况,就穿着黑色丧服去服役,虽然这有违礼制,但也是事出有因,应该这样做。”北魏皇帝都采纳了这些建议。从此,公私财物都很充裕,即使时常发生水旱灾害,百姓也不会陷入穷困。

北魏派兵攻打百济,结果被百济打败了。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的永明六年(公元488年)史事,生动展现了南北朝对峙时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其中诸多细节折射出制度演进与人性博弈,值得从多重维度解读:

礼法与人情的角力:制度设计的温度与局限

北魏正月诏书规定“死刑犯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无依,需上报朝廷”,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对“法不容情”传统的突破——在强调刑罚威慑的同时,为伦理亲情保留了缓冲空间。这种“司法人性化”的尝试,与后来李彪建议“父兄犯罪,子弟素服请罪”形成呼应,本质上是通过制度设计强化宗族伦理对社会的约束力,将儒家“亲亲”理念注入司法实践。

但对比南齐皇子萧子响的遭遇,可见礼法的弹性始终服务于权力逻辑:子响因“车服异于诸王”而怒击车壁,最终凭皇帝一纸诏令获得平等待遇,甚至被立为巴东王。这种“因怒改制”的偶然性,暴露了宗法制度下“礼法”的双重性——既以规则维系秩序,又为特权阶层预留破规的空间。

军事对峙中的“微观博弈”:战术智慧与战略困境

南北边境的攻防战堪称“小国寡民式冲突”的典型:张蒲借大雾引魏军偷袭角城,被皇甫仲贤仓促击退;桓天生复引魏军据隔城,却被曹虎击溃;陈显达攻北魏沘阳,因韦珍“坚守疲敌”战术而败退。这些战役规模有限,却暗藏军事逻辑:

--南朝依赖突袭与兵力优势(如曹虎以“奋击”破万余魏军),但缺乏持久攻坚能力;

--北朝则更擅防御反击(如韦珍凭城固守十二日,待敌疲弊后夜袭),体现出对地形与后勤的把控力。

这种“南攻北守”的拉锯,本质是南北朝国力均衡的折射——南朝无力突破北魏的边境防线,北朝也暂不具备渡江灭齐的实力,只能在局部战场反复试探。

经济治理的两种思路:民生为本 vs 急功近利

南齐的“税收争议”极具现实对照意义:西陵戍主杜元懿建议加征牛埭税(水路关卡税),主张“借会稽丰收之机翻倍征税”,看似能短期增收,却被顾宪之尖锐驳斥——他直指“立埭本意是济急利物,而非敛财”,痛斥杜元懿“幸灾榷利”,揭露其“以狼将羊”的苛政本质。

顾宪之的观点远超时代局限:他强调“便宜之策”需兼顾“便于公”与“宜于民”,反对“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更引用“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的古训,点出“敛民之害远大于盗公”的深层逻辑。最终齐武帝采纳其议,体现了传统治理中“民生优先”理念的生命力。

反观北魏李彪的“常平仓”建议,则是另一种治理智慧:通过“年丰籴粟、岁凶粜粮”的宏观调控,将粮食储备转化为抗风险能力,与南齐“出官钱籴买谷帛”的操作形成南北呼应,共同指向古代王朝“以粮为纲”的经济安全逻辑。

改革者的远见:李彪奏议中的制度革新

北魏秘书丞李彪的封事堪称“综合治理方案”,其核心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安民”:

--抑制豪奢:以等级制度规范“第宅车服”,直指士族腐败的根源;

--储粮备荒:效仿汉代常平仓,将“移民就丰”的被动救灾转为主动储备;

--吸纳南人:从河表七州选拔人才入朝,以“制度平等”瓦解南朝人心;

--强化伦理:以“子弟请罪、父兄引咎”的仪式化行为,重塑宗族责任意识;

--丧礼改革:允许官员为父母终丧,平衡“孝道”与“政务”的冲突。

这些建议被魏主全盘采纳,最终实现“公私丰赡,虽有水旱而民不困穷”,印证了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根本性作用。其中“常平仓”与“选拔南人”两条,更成为后来北魏汉化改革的伏笔,展现了鲜卑政权向中原文明靠拢的深层动力。

历史的褶皱:被忽略的细节与时代底色

--北魏淮南靖王拓跋佗去世时,魏主“中止宗庙祭祀,亲临哀悼”,可见鲜卑皇室已深度接受中原“以孝治天下”的伦理;

--柔然伊吾戍主高羔子率三千人降魏,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复杂互动,边境归附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选择,更是对“治理能力”的认可;

--北魏攻百济失败,则暴露其扩张野心与实际战力的落差——对中原的专注使其难以兼顾东亚海域的霸权争夺。

结语:在对峙中寻找平衡的时代

永明六年的史事,本质是“分裂时期的治理实验”:南北双方在军事对抗的同时,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制度路径——北魏以“汉化改革”强化内部凝聚力,南齐以“民生微调”维系江南稳定。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无论政权性质如何,只有兼顾“制度刚性”与“人文弹性”、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存续”,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而顾宪之的“反聚敛”、李彪的“重储备”,至今仍是治理智慧的经典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