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6章 太宗明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庚戌年)

春天,正月乙亥日,开始规定每隔两年在南郊祭祀一次,每隔一年在明堂祭祀一次。

二月壬寅日,朝廷任命司徒刘休仁为太尉,仍兼任司徒,刘休仁坚决推辞。

癸丑日,太子迎娶江智渊的孙女为太子妃。甲寅日,朝廷大赦天下,还让文武百官都进献礼物。始兴太守孙奉伯只进献了琴和书,皇帝十分生气,封了毒药赐他自尽,不过不久后又原谅了他。

北魏任命东郡王陆定国为司空。陆定国是陆丽的儿子。

北魏国主派遣征西大将军上党王长孙观攻打吐谷浑。

夏天,四月辛丑日,北魏大赦天下。

戊申日,北魏的长孙观与吐谷浑王拾寅在曼头山交战,拾寅战败逃走,还派别驾康盘龙到北魏进贡,北魏国主把康盘龙囚禁了起来。

癸亥日,朝廷立皇子刘燮为晋熙王,作为晋熙王刘昶的后嗣。

五月,北魏封皇弟拓跋长乐为建昌王。

六月癸卯日,朝廷任命江州刺史王景文为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任命尚书仆射袁粲为尚书右仆射。

皇帝在宫中举办盛大宴会,让宫女们脱光衣服供大家观看,王后用门帘挡住脸。皇帝生气地说:“你娘家真是寒酸小气!大家一起寻欢作乐,为什么就你不看!” 王后回答说:“寻欢作乐的方式多了去了,哪有姑表姐妹都在场,却让宫女脱光衣服来取乐的!我娘家的欢乐,和这可大不一样。” 皇帝听了非常生气,让王后起身离开。王后的哥哥王景文听说这件事后,说:“王后在家时一向柔弱,这次竟然能如此刚正!”

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军队里待了很久,民间有人传言说萧道成长相奇特,有天子之相。皇帝对此起了疑心,征召他入朝担任黄门侍郎、越骑校尉。萧道成心里害怕,不想调到京城,可又没办法留下来。冠军参军广陵人荀伯玉给萧道成出主意,让他派几十名骑兵进入北魏境内,设置标记做出要进攻的样子。北魏果然派出几百名巡逻骑兵在边境上来回巡视。萧道成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就让萧道成恢复原来的职务。秋天,九月,朝廷命令萧道成移镇淮阴。任命侍中、中领军刘勔为都督南徐、兖等五州诸军事,镇守广陵。

戊寅日,朝廷设立总明观,设置祭酒一人,儒、玄、文、史学士各十人。

柔然部真可汗侵犯北魏,北魏国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尚书右仆射南平公目辰说:“如果陛下亲自出征,京城的人会又担心又害怕,不如谨慎行事,坚守城池。敌人孤军深入,粮草运输跟不上,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撤退。咱们再派将领追击,肯定能打败他们。” 给事中张白泽说:“这些愚昧的蛮夷,竟敢轻易冒犯我们的国家。要是陛下御驾亲征,他们肯定望风而逃,怎么能坐视敌人不管呢!以陛下万乘之尊,却躲在城里防守,这可没办法威慑四方的少数民族。” 北魏国主听从了张白泽的建议。张白泽是张衮的孙子。北魏国主派京兆王子推等人统领各路军队从西路出发,任城王拓跋云等人统领各路军队从东路出发,汝阴王拓跋天赐等人统领各路军队作为前锋,陇西王源贺等人统领各路军队断后,镇西将军吕罗汉等人掌管留守京城的事务。各路将领在女水之滨与北魏国主会合,然后和柔然交战,柔然被打得大败。北魏军队乘胜追击,斩首五万级,投降的有一万多人,缴获的战马、兵器等更是数都数不清。这次出征,十九天就往返了六千多里。北魏国主将女水改名为武川。司徒东安王刘尼因为喝得烂醉,军队阵容不整齐,被免去官职。壬申日,北魏国主回到平城。

当时,北魏的文武百官没有俸禄,很少有人能做到廉洁奉公。北魏国主下诏说:“官员如果接受所管辖范围内的人送的一只羊、一斛酒,就要处死;送东西的人也要按从犯论处。如果有人能检举尚书以下官员的罪状,就按照被检举官员职位的高低,授予检举者相应的官职。” 张白泽进谏说:“以前周朝的下等官员,都有足以维持生计的俸禄。如今咱们朝廷的大臣,辛勤工作却没有回报。要是接受礼物的官员要受刑罚,检举的人就能取代他的职位,我担心这样会让坏人钻空子,忠臣也会心寒。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让政务简单、百姓安宁,不是很难吗!请陛下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律,给官员发放俸禄,来奖励廉洁的官员。” 北魏国主于是废除了新的法令。

冬天,十月辛卯日,朝廷下诏说,世祖继位后,没有留下后代,所以让皇子刘智随作为世祖的儿子,立为武陵王。

当初,北魏乙浑专权,慕容白曜和他来往密切。北魏国主后来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心里不痛快,于是就说慕容白曜谋反,把他和他弟弟慕容如意都杀了。

当初,北魏南部尚书李敷和仪曹尚书李?从小关系就很好,他们和中书侍郎卢度世都因为有才能,受到世祖、显祖的宠信,参与朝廷机密事务,负责传达诏令。后来李?出任相州刺史,收受贿赂,被人告发,李敷为他隐瞒。显祖听说了这件事,就用囚车把李?押回京城,经过审讯,李?认罪,按罪当死。当时李敷的弟弟李弈受到冯太后的宠幸,皇帝对李敷已经有所疏远。有关部门秉承皇帝的旨意,暗示李?告发李敷兄弟的隐秘之事,这样就能免死。李?对他的女婿裴攸说:“我和李敷虽然家族关系隔得远,但感情比亲兄弟还好。现在这些人劝我这么做,我实在不忍心。我常常拿簪子刺自己,解下腰带想自杀,可就是死不了。而且我哪知道他的隐秘之事啊!这可怎么办呢?” 裴攸说:“你干嘛要为别人去死呢!有个叫冯阐的人,之前被李敷整过,他家对李敷恨之入骨。现在去问他弟弟,就能知道李敷的隐秘之事。” 李?听从了他的建议。另外,赵郡的范檦也列举了李敷兄弟的三十多条罪状。有关部门把这些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大怒,杀了李敷兄弟。李?得以免去死罪,被鞭打、剃发,发配去服劳役。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太仓尚书,兼管南部事务。李敷是李顺的儿子。

北魏阳平王拓跋新成去世。

这一年,朝廷命令龙骧将军义兴人周山图带兵驻扎在浃口,讨伐田流,最终平定了叛乱。

柔然攻打于阗,于阗派使者素目伽带着奏表到北魏求救。北魏国主让公卿大臣们商议这件事,大家都说:“于阗离京城有几万里远,柔然只会在野外抢掠,不会攻城。要是他们能攻下城,于阗早就灭亡了。咱们虽然想派兵救援,可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北魏国主把大家的意见拿给使者看,使者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北魏国主下诏给于阗说:“我理应出兵救援你们,解除你们的危难。但你们那里路途遥远,我们肯定没办法及时救急,这一点你要知道。我现在训练军队、培养人才,一两年内,我会亲自率领猛将,为你们消除祸患。你们要谨慎地做好警戒侦察,等待我们大规模出兵。”

【内核解读】

这段关于泰始六年(公元470年)的记载,像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博弈与社会风貌,也暗藏着权力更迭的密码,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与人性博弈值得深入剖析:

南朝宋:荒诞君主与权力暗流

宋明帝刘彧的统治细节,暴露了南朝皇权的畸形状态:

--荒淫与礼制的冲突:宫中宴会上“裸妇人而观之”的荒诞行为,与皇后王贞风“雅异于此”的反驳形成尖锐对比。这不仅是个人品行的差异,更折射出南朝士族与皇权的文化博弈——皇后以“外舍(士族家庭)之乐”强调礼法底线,而皇帝的暴怒则暴露了寒门出身的皇权对士族文化的既依赖又排斥的矛盾心态。

--猜忌与权力试探:萧道成因“异相”传闻被猜忌,却通过“引魏骑入境”的小计重回军镇,展现了南朝将领在皇权高压下的生存智慧。此时的萧道成已成为潜在的权力挑战者,而宋明帝的多疑恰恰为其积累军事实力提供了机会,为日后南齐代宋埋下伏笔。

--士族的双重角色:王景文作为皇后之兄,既是皇权的支持者,又因士族身份成为礼法的维护者(其感叹皇后“刚正”的评价,暗含对皇权失序的担忧)。这种双重性是南朝士族的典型特征——他们既依附皇权获取利益,又以礼法为武器约束皇权过度膨胀。

北魏:改革阵痛与扩张野心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统治则体现了鲜卑政权汉化进程中的挣扎与突破:

--军事扩张的两面性:对吐谷浑的胜利(曼头山之战)与对柔然的重创(女水之战),展现了北魏作为游牧政权的军事优势,而将“女水”改为“武川”的命名,更是以武力彰显统治合法性的直接手段。但对於阗的“空头承诺”(“一二岁间当躬帅猛将”),又暴露了北魏扩张的局限性——远距离作战能力不足,只能以“战略威慑”维持宗主国形象。

--吏治改革的夭折:“受羊一口、酒一斛者死”的严苛法令,与张白泽“班禄以酬廉吏”的建议形成对比。献文帝试图以严刑峻法解决贪腐,却忽视了“百官不给禄”的制度性缺陷——当官员缺乏合法收入来源,贪腐便成为生存必需。这场改革的夭折,揭示了北魏汉化的核心矛盾:仅靠模仿汉制的“表面改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俸禄、考核等制度层面彻底变革(这一任务后来由冯太后与孝文帝完成)。

--鲜卑贵族的内部清洗:慕容白曜因“附乙浑”被追罪诛杀,李敷兄弟因“阴事”被构陷,本质上是献文帝对鲜卑旧势力的清算。尤其是李敷之弟李弈因“得幸于冯太后”被牵连,暗含了皇帝与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此时冯太后虽未完全掌权,但已成为影响朝局的关键人物,这场清洗实则是皇权与后权博弈的预演。

南北对比:两种文明的路径差异

--皇权合法性的来源不同:南朝宋以“禅让”(虽为篡夺)延续汉制正统,却因皇权更迭频繁(宋武帝至宋明帝仅30余年,历经5帝),不得不以猜忌和暴力维护统治;北魏则以军事胜利强化“天授王权”,同时通过吸纳汉制(如立总明观、设学士)构建文化正统,两种路径共同指向“皇权集中”的目标,却因基础不同而呈现不同面貌。

--社会治理的核心矛盾:南朝的问题在于“皇权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如宋明帝随意赐死太守孙奉伯,仅因献物不合心意),导致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北魏的问题则是“制度未备而扩张过快”(如无俸禄制度、对边疆控制力有限),需通过持续改革填补游牧传统与中原治理需求的鸿沟。

历史的伏笔:细节中的未来走向

萧道成在淮阴的经营、北魏对武川地区的重视(后来成为六镇之乱的核心区域)、冯太后势力的隐现,都在不经意间预示着下一个历史阶段的走向:南朝将迎来政权更迭,北魏则将在冯太后、孝文帝手中掀起更深层次的汉化改革,而六镇的隐患与柔然的威胁,也将在数十年后引爆更大的动荡。

这段记载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公元470年的具体事件,更在于它展现了“制度转型期”的普遍规律——当旧秩序摇摇欲坠,新秩序尚未成型时,权力、文化、人性的碰撞总会迸发出最激烈的火花,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