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5章 太宗明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己酉年)

春天,正月癸亥日,皇帝举行亲耕籍田的仪式,然后大赦天下。

沈文秀坚守东阳,北魏军队把他围困了三年,外面没有援兵,士兵们日夜抵抗作战,铠甲和头盔里都生了虱子,但没有一个人有背叛逃跑的想法。乙丑日,北魏军队终于攻下东阳,沈文秀脱下军装,整理好衣冠,拿着自己的符节坐在屋内。北魏士兵纷纷涌进来,问:“沈文秀在哪里?” 沈文秀大声说:“我就是!” 北魏士兵抓住他,扒掉他的衣服,把他绑起来送给慕容白曜,还让他下拜,沈文秀说:“我们各自都是两国的大臣,有什么可拜的!” 慕容白曜把衣服还给他,为他安排饮食,然后用枷锁锁着把他送到平城。北魏国主列举他的罪状,但还是赦免了他,把他当作下等宾客对待,给他很差的衣服和粗糙的食物。后来,北魏国主敬重他不屈服的气节,对他的礼遇逐渐有所改善,任命他为外都下大夫。从这之后,青州、冀州的土地就全部归入北魏版图了。二月己卯日,北魏任命慕容白曜为都督青、齐、东徐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晋封济南王。慕容白曜治理有方,东部地区的百姓都安居乐业。

北魏从天安年间以来,连年干旱饥荒,再加上在青州、徐州打仗,崤山以东的百姓被赋税和徭役折腾得疲惫不堪。北魏显祖根据百姓贫富程度,制定了分三等缴纳租税的办法,把百姓分成三品:上三品的百姓把租税送到平城,中三品的送到其他州,下三品的送到本州。另外,北魏旧制规定:除了正常赋税,还有十五种杂税;到这时全部废除,从此百姓的生活逐渐宽裕起来。

河东人柳欣慰等人谋划造反,想拥立太尉庐江王刘祎当皇帝。刘祎觉得自己是皇帝的哥哥,可皇帝和其他兄弟都轻视他,于是就和柳欣慰等人勾结,相互呼应。征北咨议参军杜幼文告发了他们。丙申日,皇帝下诏把刘祎降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让他离开京城去镇守宣城,还派亲信杨运长带兵去监视他。柳欣慰等人都被处死。

三月,北魏军队侵犯汝阴,太守杨文苌击退了他们。

夏天,四月丙申日,北魏大赦天下。

五月,北魏把青州、齐州的百姓迁到平城,把升城、历城有威望的人安置在桑干,设立平齐郡让他们居住;其余的人全部沦为奴婢,赏赐给文武百官。

北魏的沙门统昙曜上奏说:“平齐郡的百姓以及其他民众,凡是能每年交六十斛谷子给僧曹的,就成为僧只户,这些谷子就是僧只粟,遇到灾年,就用来赈济饥饿的百姓。” 他又请求:“百姓犯了重罪以及官家的奴婢,可以成为佛图户,让他们为各个寺庙打扫洒水。” 北魏国主都答应了。从此,僧只户、僧只粟以及寺户在各州镇都有了。

六月,北魏立皇子拓跋宏为太子。

癸酉日,朝廷任命左卫将军沈攸之为郢州刺史。

皇帝又让有关部门上奏,说庐江王刘祎心怀不满,口出怨言,请求彻底追查;皇帝没答应。丁丑日,皇帝免去刘祎的官职爵位,派大鸿胪拿着符节,带着诏书去斥责刘祎,还逼他自杀,他的儿子辅国将军刘充明被罢官,流放到新安。

冬天,十月丁卯初一,发生日食。

北魏顿丘王李峻去世。

十一月丁未日,北魏又派使者来与刘宋修复关系,寻求和好,从这以后,两国每年都有使者往来。

闰月戊子日,朝廷任命辅师将军猛阳为兖州刺史,兖州的治所开始设在淮阴。

十二月戊戌日,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被解除扬州刺史的职务。刘休仁与皇帝年龄相近,两人一向关系友爱,景和年间,皇帝靠刘休仁的帮助才脱离灾祸。到泰始初年,各地起兵反叛,刘休仁亲自冒着箭石作战,立下大功,总管各项政务,皇帝对他极为亲近信任。因此,朝廷内外的人都归附他,皇帝渐渐不高兴了。刘休仁察觉到皇帝的心思,所以上表请求解除扬州刺史的职务。己未日,朝廷任命桂阳王刘休范为扬州刺史。

朝廷把荆州的巴东、建平,益州的巴西、梓潼郡划分出来,设置三巴校尉,治所设在白帝。在此之前,三峡地区的蛮、獠等少数民族每年都来抢劫骚扰,所以设立官府来镇守。皇帝任命司徒参军东莞人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孙谦准备去上任,皇帝下令让他招募一千人跟随自己,孙谦说:“少数民族之所以不服从管理,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当罢了,哪用得着征调军队,浪费国家的经费呢!” 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到了郡里,他广施恩德,讲求信用,蛮、獠等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争着送给他金银财宝;孙谦都好言安抚,没有接受。

临海的海盗头目田流自称东海王,在海盐一带抢劫掠夺,还杀了鄞县县令,东部地区受到极大震动。

【内核解读】

泰始五年(公元 469 年)是南北朝时期极具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不仅勾勒出宋魏争霸的激烈态势,更折射出制度变革、人性抉择与社会矛盾的复杂交织,在现代视角下仍能引发诸多思考。

从军事格局来看,沈文秀坚守东阳三年的事迹堪称悲壮。在 “外无救援” 的绝境中,士卒 “甲胄生虮虱” 却 “无离叛之志”,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而沈文秀被俘后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 —— 面对北魏兵的威逼,他以 “各两国大臣,何拜之有” 的铿锵之语,坚守着政治人格的尊严。这种在绝境中保持气节的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 “忠贞” 品格的生动注脚。北魏最终占据青、冀之地,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标志着其势力范围向南拓展的关键一步,慕容白曜 “抚御有方” 的治理策略,则为北方政权如何巩固新征服地区提供了早期范例。

政治层面的博弈充满戏剧性。南朝宋内部的权力斗争持续发酵,庐江王祎的谋反与被赐死,反映出皇族内部 “权力异化亲情” 的残酷逻辑。宋明帝对功臣建安王休仁的猜忌,更是皇权专制下 “功高震主” 定律的重演 —— 从 “素相友爱” 到 “渐不悦” 的转变,揭示了封建皇权体制对人性的扭曲。相比之下,北魏立皇子宏为太子、与宋 “信使岁通” 的举措,则体现出其在扩张同时注重内部稳定与外交平衡的政治智慧,这种双向策略为后来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尝试尤为值得关注。北魏针对 “旱饥” 与 “赋役繁重” 的困境,推行 “三等输租之法” 和罢除 “杂调十五”,这种根据贫富分级纳税、减轻额外负担的举措,蕴含着 “税收公平” 的朴素理念,客观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昙曜奏请设立 “僧只户”“佛图户” 的制度,则展现了宗教与政权的特殊互动 —— 通过宗教机构参与社会救济(“遇凶岁,赈给饥民”)和吸纳罪犯、奴隶,既强化了佛教的社会功能,又为政权分担了治理压力,不过这也为后来佛教势力过度膨胀埋下伏笔。

基层治理中,孙谦出任巴东、建平太守的案例极具启示性。他拒绝 “募千人自随”,主张以 “恩信” 化解蛮、獠的叛乱,最终实现 “蛮、獠翕然怀之”,证明了柔性治理在民族地区的有效性。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治理智慧,与当代 “民族区域自治”“多元文化包容” 理念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而临海贼帅田流的崛起,则暴露出南朝在地方控制上的薄弱环节,社会底层的不满与反抗始终是古代政权难以根治的顽疾。

总体而言,泰始五年的历史图景是一幅充满张力的画卷:既有战争的残酷、权力的倾轧,也有制度创新的探索、人性光辉的闪现。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南北朝时期 “分裂中孕育统一” 的历史脉络,其蕴含的治理经验、人性考验与文明碰撞,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