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1章 太宗明皇帝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纪十四,从公元467年(丁未年)到公元470年(庚戌年),共四年。

泰始三年(公元467年,丁未年)

春天,正月,张永等人趁着夜色弃城逃跑。正好赶上天下大雪,泗水都结冰了,张永他们只好弃船步行,士兵们被冻死的超过一半,手脚冻断的有十分之七八。尉元在前面拦截,薛安都在后面追击,在吕梁的东边把张永等人打得大败,死的人得有上万,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六十多里,丢弃的军用物资和器械数都数不清。张永的脚趾也冻掉了,他和沈攸之仅仅是保住了性命,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人被北魏俘虏。皇帝听说这事儿后,把蔡兴宗叫来,把战败的报告拿给他看,说:“我太愧对您了!” 张永被降为左将军,沈攸之被免官,只能以贞阳公的身份领职,回到淮阴驻扎。从此,刘宋失去了淮北四州以及豫州淮西的大片土地。

裴子野评论说:以前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骄傲自大,结果九个国家背叛了他;曹操对张松无礼,导致天下分裂。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太宗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政令所及范围,还不到百里,士兵们都有离心,神色也不稳定。但他能敞开胸怀,真诚待人,大家都对他感恩戴德,愿意为他拼死效力,所以才能向西、向北征战,开拓疆土。后来各路军队纷纷报捷,各方势力束手投降。可这时候,天子想借着余威,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出兵,结果长淮以北的土地,转眼间就被北魏占了。太可惜了!要是能一直像之前那样胸怀宽广,不骄傲自夸,那三叛怎么会发生呢!高祖在铠甲中摸爬滚打,才开拓了疆土,可他的子孙后代,却每天丧失百里土地。守住祖宗打下的基业,哪有那么容易啊!北魏尉元觉得彭城经历兵荒马乱之后,官府和百姓都穷困不堪,就请求征调冀、相、济、兖四州的粮食,用张永他们丢弃的九百艘船,沿着清水河运送,来救济新归附的百姓,北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北魏东平王拓跋道符在长安造反,杀了副将驸马都尉万古真等人。丙午日,司空和其奴等人率领宫中的军队去讨伐他。丁未日,拓跋道符的司马段太阳攻打拓跋道符,把他杀了。北魏任命安西将军陆真为长安镇将,去安抚当地百姓。拓跋道符是拓跋翰的儿子。

闰月,北魏任命顿丘王李峻为太宰。

沈文秀、崔道固被当地人攻打,就派使者向北魏请求投降,并且请求北魏派兵来救自己。

二月,北魏西河公石从悬瓠带兵攻打汝阴太守张超,没打下来,就撤退到陈项驻扎,商议着先回长社,等秋天再进攻。郑羲说:“张超那就是一群困兽,粮食都快没了,不投降就得逃跑,咱们可以翘着脚等他完蛋。现在要是放弃他离开,张超就会修缮城墙,深挖护城河,储备柴草粮食,等咱们再来的时候,恐怕就不好对付了。” 西河公石没听他的,还是回长社去了。

当初,寻阳平定之后,皇帝派沈文秀的弟弟沈文炳带着诏书去劝沈文秀投降,又派辅国将军刘怀珍率领三千步兵和骑兵和沈文炳一起去。还没到地方,正好赶上张永等人战败撤退,刘怀珍就回山阳镇守了。沈文秀攻打青州刺史明僧暠,皇帝让刘怀珍率领龙骧将军王广之,带着五百骑兵和两千步兵从海路去救援。到了东海,明僧暠已经退守东莱。刘怀珍就进军占据朐城,大家心里又害怕又不安,想先守住郁洲。刘怀珍说:“沈文秀想把青州献给北魏,可齐国的百姓,怎么会甘心被北魏统治呢!现在咱们大张旗鼓地往前冲,宣扬朝廷的威德,各个城池只要发封信就能拿下。干嘛守在这儿不前进,自己给自己泄气呢!” 于是继续前进,到了黔陬,沈文秀任命的高密、平昌二郡太守弃城逃跑了。刘怀珍护送沈文炳到达,传达了朝廷的意思,可沈文秀还是不投降。但百姓们听说刘怀珍来了,都挺高兴。沈文秀任命的长广太守刘桃根带着几千人驻守不其城。刘怀珍在洋水扎营,大家都觉得应该先坚守营垒,等待时机。刘怀珍说:“现在咱们人少粮缺,孤军深入,正应该用精锐部队快速前进,趁他们没防备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于是派王广之带着一百骑兵去袭击不其城,把城攻下来了。沈文秀听说各个城池都战败了,就派使者请求投降,皇帝又任命他为青州刺史。崔道固也请求投降,皇帝又任命他为冀州刺史。刘怀珍就带兵回去了。

北魏济阴王小新成去世。

沈攸之从彭城回来的时候,留下长水校尉王玄载镇守下邳,积射将军沈韶镇守宿豫,睢陵、淮阳也都留了兵驻守。王玄载是王玄谟的堂弟。当时东平太守申纂镇守无盐,幽州刺史刘休宾镇守梁邹,并州刺史清河人房崇吉镇守升城,辅国将军清河人张谠镇守团城,还有兖州刺史王整、兰陵太守桓忻以及肥城、糜沟、垣苗等地的守军,都没有归附北魏。刘休宾是刘乘民哥哥的儿子。

北魏派平东将军长孙陵等人带兵前往青州,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率领五万骑兵作为后续援军。慕容白曜是前燕太祖慕容皝的玄孙。慕容白曜到了无盐,想攻打这里。将领们都觉得攻城的器械还没准备好,不适合马上进攻。左司马范阳人郦范说:“咱们现在轻装远袭,深入敌境,怎么能拖延呢!而且申纂肯定觉得咱们来得这么快,没时间攻城,不会有防备。现在要是出其不意,一下子就能把城攻下来。” 慕容白曜说:“司马的计策不错。” 于是带兵假装后退。申纂果然不再设防,慕容白曜夜里就开始部署。三月甲寅日清晨,开始攻城,到吃早饭的时候,就把城攻下来了。申纂逃跑,被追上抓住杀了。慕容白曜想把无盐的百姓都赏给士兵,郦范说:“齐地是战略要地,应该从长远打算。咱们的军队刚进入这个地方,还没赢得人心,周围城池相望,大家都有拒守的想法。如果不用仁德和信誉来安抚他们,可不容易平定啊。” 慕容白曜说:“好!” 就把百姓都赦免了。

慕容白曜准备攻打肥城,郦范说:“肥城虽然小,但攻打起来得花不少时间,打下来也不能增强咱们的军势,要是打不下来还会挫伤士气。他们看到无盐被攻破,死伤惨重,不可能不害怕。要是咱们发封信劝降,就算他们不投降,也会逃散。” 慕容白曜听了他的建议,肥城果然溃败,缴获了三十万斛粮食。慕容白曜对郦范说:“这次行动有了你,平定三齐不在话下。” 于是又拿下了垣苗、麋沟两个据点。十天之内连续攻克四座城池,威震齐地。

丙子日,朝廷任命尚书左仆射蔡兴宗为郢州刺史。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宋魏交锋的复杂局面,从中可提炼出多重历史启示,对理解古代战争、政治决策与人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决策的连锁影响:从溃败到疆域失守

宋军张永、沈攸之部的溃败堪称“蝴蝶效应”的典型案例。主帅在大雪天弃船步行的决策,暴露了对天气、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忽视,而士卒“冻死者太半,手足断者什七八”的惨状,既反映了后勤保障的崩溃,也凸显了指挥层应急能力的缺失。北魏尉元“邀其前”、薛安都“乘其后”的夹击战术,则体现了对敌军弱点的精准把握。

此战的直接后果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疆域的骤缩不仅削弱了宋国实力,更动摇了边疆军民的信心——这印证了军事失败对政治版图的决定性影响,也为后续沈文秀、崔道固等地方势力的投降埋下伏笔。

政治心态的致命转折:从“虚怀”到“骄伐”的教训

裴子野的评论直击核心:宋太宗初期凭借“开诚心,布款实”赢得人心,实现“西摧北荡”;而后期“天子欲贾其馀威,师出无名”,最终导致“三叛而起”。这种从谦逊到骄纵的转变,揭示了权力对统治者心态的腐蚀规律。

对比宋高祖“虮虱生介胄”的创业艰辛与后代“日蹙百里”的衰败,更凸显出“守业难”的历史铁律——政权的存续不仅依赖军事力量,更需要统治者保持敬畏心,以仁德维系人心。

战术智慧的高下之分:北魏的“攻心为上”与宋军的被动应对

北魏慕容白曜与郦范的组合,展现了古代军事中“智谋”的重要性。攻无盐时,郦范主张“出其不意”,反对“淹缓”;克城后又劝阻“尽以无盐人为军赏”,主张“以德信怀之”,体现了“军事打击+政治安抚”的双轨策略。

攻取肥城时,郦范“飞书告谕”的心理战术,以最小代价获“粟三十万斛”,更凸显了瓦解敌军意志比单纯攻坚更高效。反观宋军,沈攸之部的仓皇撤退、刘怀珍部的“众心凶惧”,暴露了军心涣散与战略犹豫的问题。

地方势力的摇摆: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沈文秀、崔道固从“乞降于魏”到最终“复降宋”的反复,反映了南北朝交界地带地方势力的生存困境。他们既受制于宋国中央的军事成败,又需应对北魏的军事压力,更要考虑本地士民的意愿(如刘怀珍所言“齐之士民,安肯甘心左衽”)。这种摇摆不是简单的“忠义”问题,而是乱世中“夹缝求生”的现实选择。

细节决定成败:被忽视的关键变量

战争中的细节往往影响全局:北魏尉元利用“张永所弃船九百艘”运粮赈济,既解决了后勤问题,又安抚了新占领区的“新民”,体现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宋将石在汝阴之战中忽视郑羲“张超粮食已尽”的判断,执意退兵,导致错失战机,暴露了刚愎自用的危害。

总结:乱世中的生存法则

这段历史本质上是“实力”与“人心”的博弈:北魏凭借灵活战术与安抚政策稳步扩张,宋国则因决策失误与民心流失步步退缩。其中蕴含的规律至今仍具启示——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团队管理,敬畏规律、重视细节、保持谦逊,都是避免重蹈“一失毫厘,差以千里”覆辙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