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810章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薛安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北魏做人质,北魏就派镇东大将军代郡人尉元、镇东将军魏郡人孔伯恭等率领一万骑兵从东边的道路出发,去救援彭城;镇西大将军西河公石、都督荆、豫、南雍州诸军事张穷奇从西边的道路出发,去救援悬瓠。北魏任命薛安都为都督徐、雍等五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河东公;任命常珍奇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河内公。

兖州刺史申纂假装向北魏投降,尉元表面接受了,但暗中做好了防备。北魏军队到了无盐,申纂就关上城门坚守。

薛安都招来北魏军队这事,毕众敬没跟他一起干,而是派使者来向朝廷请求投降,朝廷就任命毕众敬为兖州刺史。毕众敬的儿子毕元宾在建康,之前因为别的罪名被处死了。毕众敬听说后,气得拔刀砍柱子,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就这么一个儿子,还保不住,我还活着有什么意思!” 十一月壬子日,北魏军队到了瑕丘,毕众敬就向北魏投降了。尉元派部将先占领了城池,毕众敬又后悔又懊恼,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尉元则一路长驱直入,十二月己未日,魏军驻扎在秺。

西河公石到了上蔡,常珍奇带着文武官员出城迎接。西河公石本来想把军队驻扎在汝水以北,然后再进城,中书博士郑羲说:“现在常珍奇虽然来迎接,但他心里怎么想还不好说。咱们不如直接进城,把城门钥匙夺过来,占据仓库,控制住他的要害,这才是万全之策。” 西河公石听了,就骑马进了城,进城后还摆酒玩乐。郑羲又说:“我看常珍奇脸色不太对劲,咱们不能不防备着点。” 于是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当天晚上,常珍奇派人去烧官府的房子,想搞事情,因为西河公石有防备,才没敢动手。郑羲是郑豁的曾孙。

淮西七个郡的老百姓大多不愿意归属北魏,他们成群结队地往南跑。北魏派建安王陆馛去安抚这些新归附的百姓,那些被俘虏当奴婢的人,陆馛都把他们赦免了,这些新归附的百姓这才高兴起来。

乙丑日,朝廷下诏,那些因为依附寻阳而被削去官爵、禁锢起来的人,都可以得到原谅,根据他们的才能重新任用。

刘勔从开春就开始包围寿阳,一直到冬天,对内进攻,对外抵御援军,每次战斗都能获胜,他因为为人宽厚,很得将士们的心。寻阳平定之后,皇帝让中书省写诏书劝殷琰投降,蔡兴宗说:“天下已经平定了,现在正是殷琰反思过错的时候。陛下应该亲自写几行诏书去安慰劝诱他。现在只让中书省写诏书,他肯定会怀疑这不是真的,这可不利于快速平定地方上的难题啊。” 皇帝没听他的。殷琰收到诏书,以为是刘勔假造的,不敢投降。杜叔宝封锁了寻阳战败的消息,有人传这个消息就杀掉,防守得更加严密了。只要有投降的人,皇帝就把他们送到寿阳城下,让他们跟城里的人喊话,这样一来,城里的人心就开始动摇沮丧了。

殷琰想向北魏请求投降,主簿谯郡人夏侯详劝殷琰说:“咱们这次起兵,本来是为了尽忠守节。如果国家有了新的君主,就应该归附朝廷,怎么能去投降北魏呢!而且现在魏军就在淮河边上,朝廷的军队还不知道咱们的想法,如果派使者去表示归顺,朝廷肯定会好好安抚接纳咱们,可不止是免罪这么简单。” 殷琰就派夏侯详出城去见刘勔。夏侯详对刘勔说:“现在城里的军民之所以明明知道被困住了还坚守,是害怕将军您杀了他们,所以都想投降北魏。希望将军能宽容赦免他们,这样大家肯定都会争着来投降的。” 刘勔答应了,让夏侯详到城下,向城里的人传达他的意思。丙寅日,殷琰带着将领们反绑着双手出城投降,刘勔对他们都好好安抚,一个人都没杀。进城之后,刘勔约束将士,对城里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寿阳的老百姓都特别高兴。北魏军队到了师水,本来要去救寿阳,听说殷琰已经投降,就抢了义阳几千人离开了。过了很久,殷琰又出来做官,做到少府才去世。

萧惠开在益州的时候,经常动用刑罚杀人,蜀地的人又猜忌又怨恨他。听说费欣寿战败身亡,程法度又没办法前进,于是晋原一个郡率先造反,其他各郡也都纷纷响应,合兵包围了成都。城里从东边来的士兵不超过两千人,萧惠开把蜀地的人都打发出去,只带着东边来的士兵坚守。蜀地的人听说寻阳已经被平定,都争着要屠城,人数多达十多万。萧惠开每次派兵出城迎战,都能获胜。

皇帝派萧惠开的弟弟萧惠基从陆路去成都,赦免萧惠开的罪。萧惠基到了涪城,蜀地的人拦住他,不让他前进。萧惠基带着自己的部下攻击他们,杀了他们的首领,这才得以继续前进。萧惠开接到圣旨后就投降了,成都的包围也就解除了。

皇帝又派萧惠开的同族人萧宝首从水路去益州慰劳。萧宝首想把平定蜀地当成自己的功劳,就煽动蜀地的人去攻打萧惠开。于是各地又纷纷起兵,那些之前离散的人一下子又聚集起来,和萧宝首一起进逼成都,号称有二十万人。萧惠开想反击,将领们都说:“现在慰劳的使者来了,咱们还拒绝,这怎么能表明自己的心意呢?” 萧惠开说:“现在向朝廷上表的路都断了,不打仗怎么能把使者送到京城去呢?” 于是就派宋宁太守萧惠训等率领一万士兵迎战,把对方打得大败,活捉了萧宝首,关在成都,还派使者向朝廷报告情况。皇帝让人把萧宝首押送到京城,召萧惠开回建康。萧惠开回来后,皇帝问他起兵是怎么回事。萧惠开说:“我只知道什么是叛逆,什么是顺从,不懂得什么是天命。而且没有我,蜀地不会乱;没有我,蜀地也不会平定。” 皇帝就把他放了。

这一年,朝廷设立侨州郡县,把兖州治所设在淮阴;徐州治所设在钟离;青州和冀州由同一个刺史管理,治所设在郁洲。郁洲在海里,周长几百里,用石头堆成城墙,有八九尺高,虽然设置了郡县,但荒无人烟,没多少百姓。

张永、沈攸之进兵逼近彭城,在吕梁扎营,还分别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看守辎重。

北魏尉元到了彭城,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派李璨和薛安都先进城,把城门钥匙收了;又另外派孔伯恭带着两千精锐士兵安抚城里城外,然后自己才进城。当天晚上,张永攻打南门,没打下来就撤退了。

尉元对薛安都不太客气,薛安都后悔投降北魏,又想反叛;尉元知道了,但没有马上发作。薛安都给尉元等人送了很多财物,把责任推到女婿裴祖隆身上,还把他杀了。尉元让李璨和薛安都守彭城,自己带兵去攻打张永,切断了张永的粮道,又在武原打败了王穆之。王穆之带着剩下的人去和张永会合,尉元接着进攻他们。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各方势力博弈的复杂图景,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人性挣扎与历史规律,即便放在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降叛之间的生存困境:个体选择与时代漩涡

薛安都、常珍奇、毕众敬等人的反复降叛,并非简单的“忠义”二字能概括。薛安都以子为质降魏,却因尉元的轻慢而悔叛,最终靠牺牲女婿自保;毕众敬因儿子被诛怒而降魏,却又在献城后悔恨不食。这揭示了乱世中地方势力的尴尬处境——他们既是各方拉拢的对象,又是随时可被牺牲的棋子,“降”与“叛”不过是在夹缝中求存的无奈选择。

常珍奇迎魏军却暗藏反心,郑羲的警觉与防备则展现了政治博弈中的“信任危机”: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达成合作,双方仍需以实力为后盾,否则任何“诚意”都可能是伪装。

政治智慧的高下:细节决定成败

蔡兴宗建议宋明帝对殷琰亲写手诏,直指乱世中“信任”的脆弱性——官方文书的权威性已不足,唯有帝王的私人承诺才能消解猜忌。可惜宋明帝未采纳,导致寿阳久攻不下,这恰恰说明:政治沟通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尤其在对立双方缺乏互信时,“姿态”往往比“条款”更能打破僵局。

反观夏侯详说服殷琰降宋而非降魏,一句“何可北面左衽”直击文化认同的核心,展现了“意识形态”在政治抉择中的隐性力量。而刘勔入寿阳后“秋毫无所失”的约束,更印证了“民心向背”从来不是空谈——乱世中,纪律与宽厚才是瓦解抵抗、巩固统治的关键。

权力游戏的荒诞:利益扭曲人性

萧宝首为贪功而挑唆蜀人攻萧惠开,将“慰劳”变成“挑事”,暴露了权力体系中“邀功”心态的破坏性。萧惠开的应对堪称经典:他以“不战则无法通使京师”为由反击,既守住了底线,又为自己留下了辩解空间,最终凭实力与逻辑化解危机。这说明: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讲道理”的前提是“有实力”,而“有实力”仍需“讲逻辑”。

魏将陆馛赦免奴婢以安抚新民,则体现了“怀柔政策”的有效性。对比宋明帝初期对“依附寻阳者”的禁锢,后期“随才铨用”的转变,可见统治者的“宽容”本质上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当高压不再有效时,释放善意反而能收获更多认同。

乱世中的“规则”:弱肉强食与偶然变量

薛安都降魏却遭轻慢,殷琰坚守却因内部瓦解而投降,萧惠开以两千人抵十万人却能保全成都,这些事件打破了“实力决定一切”的线性逻辑。乱世的规则往往是“实力+时机+人性弱点”的混合体:尉元虽强,却需靠薛安都的贿赂与妥协维持表面和平;刘勔能破寿阳,不仅因战力,更因“送降者入城喊话”的心理战瓦解了守军意志。

而侨置州郡于荒僻之地的记载,则暗示了政权的“象征性统治”——当实际控制力不足时,虚名与地理隔离也能成为维持统治的权宜之计,这既是无奈,也是乱世中生存智慧的另一种体现。

结语:历史的镜子照见人性的永恒

这段史料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薛安都的挣扎、殷琰的犹豫、刘勔的宽厚、萧惠开的强硬,本质上都是在乱世中对“生存”与“尊严”的争夺。他们的选择或许有对错,但更折射出权力场中不变的法则:信任需要成本,背叛需要代价,而最终决定成败的,往往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对时机的把握。

今天读来,这些故事仍在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治的核心始终是“人”——理解人的欲望、恐惧与弱点,才能在复杂的博弈中找到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