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纪十,从公元454年(甲午年)到公元458年(戊戌年),共五年。
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甲午年)
春天,正月己亥初一,皇帝到南郊祭祀,改了年号,还大赦天下。甲辰日,任命尚书令何尚之做左光禄大夫、护军将军,左卫将军颜竣为吏部尚书,还兼任骁骑将军。
壬戌日,重新铸造孝建四铢钱。
乙丑日,北魏任命侍中伊馛为司空。
丙子日,立皇子刘子业为太子。
一开始呢,江州刺史臧质觉得自己那是相当有能耐,堪称一世英雄。太子刘劭作乱的时候,臧质心里就开始打歪主意了,他瞅着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这人平庸又好拿捏,就想表面上推举他,然后再找机会搞垮他自己上位。臧质是刘义宣的大舅哥,到了江陵后,直接就自称名讳拜见刘义宣。刘义宣惊到了,问他咋回事,臧质说:“这事儿在这种情况下就得这样。”当时刘义宣已经拥戴当今皇帝了,所以臧质这计划没搞成。等臧质到了新亭,又去拜见江夏王刘义恭,说:“天下局势这么乱,礼节就不能跟平常一样啦。”
刘劭被杀后,刘义宣和臧质那功劳都排第一,这下他俩可就飘了,做事儿经常独断专行,只要他俩想要啥,朝廷就没有不答应的。刘义宣在荆州待了十年,那可是富得流油,兵力也强。朝廷下达的制度,只要他觉得不满意,一个都不遵守。臧质从建康回江州的时候,船有一千多艘,队伍前后绵延一百多里。这时候皇帝正想把大权都攥自己手里呢,可臧质却把皇帝当成不懂事儿的小年轻,不管是政策、刑罚、奖赏啥的,都不跟皇帝请示汇报。臧质还擅自挪用湓口、钩圻的粮食,朝廷多次下文书质问检查,这一来二去,双方就开始互相猜疑,心里都犯嘀咕了。
皇帝居然跟刘义宣的几个女儿有不正当关系,刘义宣知道后那叫一个又气又恨。臧质一看机会来了,就偷偷给刘义宣写信忽悠他,说:“咱这功劳大得没法赏,权势大得能震慑皇帝,从古到今,这样的人能全身而退的有几个啊?现在大家心里都向着您,您的名声和迹象都已经很明显啦。要是看到机会还不行动,那可就要被别人抢先咯。要是您让徐遗宝、鲁爽带着西北的精锐部队来驻扎在长江边上,我臧质率领九江的战船给您打先锋,这就能占天下一半啦。您再带着八个州的人马,慢悠悠地压过去,就算韩信、白起重生,也给建康想不出啥好办法来抵挡啊。而且现在这小皇帝品德不行,这事儿都传遍大街小巷了。沈、柳那些将领,也都是我的老相识,谁会愿意给这小皇帝卖命呢?时间可不等人啊,机会一旦错过就没啦。我臧质常常担心自己突然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没了,没办法施展我的力量,为您扫除障碍,到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喽。”
刘义宣的心腹,像咨议参军蔡超、司马竺超民这些人,都想着能靠这事儿大富大贵,想借着臧质的威名成就一番大业,就一起劝刘义宣听臧质的。臧质的女儿还是刘义宣儿子刘采之的媳妇呢。刘义宣觉得臧质肯定跟自己一条心,就答应了。竺超民是竺夔的儿子。臧敦当时是黄门侍郎,皇帝派臧敦去刘义宣那儿办事,路过寻阳的时候,臧质又让臧敦去劝诱刘义宣,这下刘义宣算是彻底拿定主意要造反了。
豫州刺史鲁爽那可是个猛人,力气大得很,刘义宣和臧质一直跟他关系不错。刘义宣偷偷派人去通知鲁爽和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今年秋天一起起兵造反。使者到寿阳的时候,鲁爽正喝得醉醺醺的,没搞清楚刘义宣的意思,当天就起兵了。鲁爽的弟弟鲁瑜在建康,听说这事儿后,也跟着逃跑反叛了。鲁爽让手下的人都戴着黄色标记,还私自造了皇帝穿的法服,登上高台,自己号称建平元年。他怀疑长史韦处穆、中兵参军杨元驹、治中庾腾之不跟自己一条心,就把他们都杀了。徐遗宝那边也带兵朝着彭城去了。
二月,刘义宣听说鲁爽已经反了,慌慌张张地也跟着起兵。鲁瑜的弟弟鲁弘是臧质府上的官员,皇帝下令臧质把鲁弘抓起来,臧质直接就把朝廷派来的使者给抓了,然后起兵造反。
刘义宣和臧质都给皇帝上表,说自己是被身边的小人陷害,要诛杀皇帝身边的坏人。刘义宣还给鲁爽升了官,封号为征北将军。鲁爽呢,就把自己造的那些舆服送到江陵给刘义宣,还让征北府户曹给刘义宣等人发任命文书,文书上写着:“丞相刘,现在补天子位,指的是刘义宣;东骑臧,现在补丞相位,指的是臧质;平西朱,现在补车骑位,指的是朱修之。文书一到,马上执行。”刘义宣一看都惊了,把鲁爽送来的这些东西都留在竟陵,不让送到跟前。臧质给鲁弘封了个辅国将军,让他去大雷驻守。刘义宣派咨议参军刘谌之带一万人去跟鲁弘会合,还召司州刺史鲁秀来,想让鲁秀给刘谌之当后援。鲁秀到江陵见到刘义宣,出来后拍着胸口说:“我哥可把我坑惨了,居然跟个傻帽一起造反,今年肯定得玩完!”
刘义宣联合了荆、江、兖、豫四个州的力量,那声势可大了,远近都被震慑住。皇帝吓得都想带着皇帝专用的车马、器物啥的去迎接刘义宣,竟陵王刘诞坚决不同意,说:“咋能把这皇位拱手让人呢!”这才没这么干。
己卯日,任命领军将军柳元景为抚军将军;辛卯日,任命左卫将军王玄谟为豫州刺史。皇帝命令柳元景统领王玄谟等各位将领去讨伐刘义宣。癸巳日,大军前进占据梁山洲,在两岸修筑像偃月一样的营垒,从水陆两面严阵以待。刘义宣自称都督中外诸军事,还让手下的官员都自称名讳。
甲午日,北魏皇帝到道坛接受道教的图箓。
丙申日,任命安北司马夏侯祖欢为兖州刺史。三月己亥日,朝廷内外宣布戒严。辛丑日,任命徐州刺史萧思话为江州刺史,柳元景为雍州刺史。癸卯日,任命太子左卫率庞秀之为徐州刺史。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勾勒出南朝宋孝建元年一场围绕权力展开的激烈博弈,其中的人物选择与局势演变颇具历史启示:
权力漩涡中的人性百态
--臧质的野心膨胀:凭借平乱之功,臧质从“自谓一世英雄”到公然挑唆叛乱,将“震主之威”的危机感转化为夺权的野心。他利用与南郡王义宣的姻亲关系、对鲁爽等武将的笼络,构建起叛乱联盟,却也暴露了乱世中武将恃功而骄、蔑视皇权的普遍心态。
--义宣的被动反叛:作为皇室宗亲,义宣坐拥荆州十年积累的财富兵权,却因“庸暗易制”被臧质操控。从最初对皇权的默许,到因女儿被辱而怀恨,最终在下属“富贵之望”的裹挟下举兵,其决策既体现了宗室对权力的矛盾心理,也反映出地方势力与中央的尖锐对立。
--鲁爽的鲁莽冲动:因醉酒误判起事时机,鲁爽仓促举兵,不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更暴露了叛军内部的混乱。这种个人情绪化的决策,成为加速叛乱失败的伏笔,也印证了“兵事贵慎”的古训。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
宋孝武帝刚登基便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地方藩王(如义宣)、功臣(如臧质)手握重兵,对中央制度阳奉阴违;另一方面,年轻的皇帝急于“自揽威权”,却因私德问题(淫义宣之女)授人以柄。这场叛乱本质上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碰撞——孝武帝通过柳元景、王玄谟等将领平叛,实则是在重塑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力。
历史的警示
叛乱的导火索看似是个人恩怨(如义宣的恨怒、臧质的猜忌),实则根植于南朝“藩王权重”的制度痼疾。从宋武帝刘裕开国到孝武帝时期,宗室与功臣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歇,而这场叛乱后,中央进一步削弱地方兵权,却也为日后的皇权旁落埋下隐患。这也印证了一个规律:权力失衡的时代,即便是“勤王”之功,也可能成为点燃下一场动乱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