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85章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癸亥日,柳元景悄悄来到新亭,靠着山修筑营垒。刚投降过来的人都劝柳元景赶紧进攻,柳元景说:“可不能这样。道理虽然站在咱这边,但坏人可能会互相帮忙,咱们要是轻易冒进又没防备,那可就正中敌人下怀了。”

柳元景的营垒还没建好,刘劭手下的龙骧将军詹叔儿打探到了这情况,就劝刘劭赶紧出兵攻打,刘劭没答应。甲子日,刘劭派萧斌统领步兵,褚湛之统领水军,和鲁秀、王罗汉、刘简之等一万精兵,一起去攻打新亭的营垒,刘劭自己还登上朱雀门督战。柳元景早就跟军中下令:“鼓敲得太密士气容易衰落,喊杀太多力气容易耗尽;大家就悄悄快速战斗,只听我的鼓声行动。”刘劭的将士们想着刘劭给的丰厚奖赏,都拼了命地战斗。柳元景这边水陆都受敌,但气势更加强盛,他把手下的勇士都派出去战斗,身边只留了几个人传达命令。刘劭的军队眼看着就要取胜了,结果鲁秀却敲起了退兵鼓,刘劭的军队就突然停下来。柳元景趁机打开营垒,擂鼓呐喊着发起反攻,刘劭的军队一下子就大败,掉进淮河淹死的人超多。刘劭又带着剩下的人马,亲自来攻打营垒,柳元景又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这次杀伤的人数比上一次还多,刘劭的士兵们争着往死马涧跑,涧水都被填满了;刘劭亲自斩杀后退的士兵,也阻止不了溃败。刘简之战死,萧斌受伤,刘劭勉强保住性命,跑回了宫里。鲁秀、褚湛之、檀和之都往南逃跑了。

丙寅日,武陵王到了江宁。丁卯日,江夏王刘义恭单人匹马往南跑了;刘劭一气之下杀了刘义恭的十二个儿子。

刘劭和刘濬又发愁又着急,实在没辙了,就用辇车把蒋侯的神像接到宫里,磕头祈求保佑,还封蒋侯为大司马,封钟山王;又封苏侯神为骠骑将军。刘劭任命刘濬为南徐州刺史,让他和南平王刘铄一起处理尚书事务。

戊辰日,武陵王的军队到了新亭,大将军刘义恭上奏表劝武陵王登基称帝。散骑侍郎徐爱在宫殿里骗刘劭,说自己去追刘义恭,然后就跑去投奔武陵王了。当时武陵王刚建立军府,还不太懂朝廷的各种规矩;徐爱对这些一向很熟悉。于是就任命徐爱兼任太常丞,让他撰写登基的仪式流程。乙巳日,武陵王正式登基做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文武官员都赐爵位一等,跟着军队打仗的赐爵位二等。给刚去世的皇帝改谥号为文,庙号太祖。任命大将军刘义恭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州刺史。同一天,刘劭也在殿前宣布立太子刘伟之,也宣布大赦,但刘骏、刘义恭、刘义宣、刘诞不在赦免范围内。庚子日,任命南谯王刘义宣为中书监、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随王刘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臧质为东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沈庆之为领军将军,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壬申日,任命王僧达为右仆射,柳元景为侍中、左卫将军,宗悫为右卫将军,张畅为吏部尚书,刘延孙、颜竣都任侍中。

五月初一,臧质带着雍州的两万士兵到了新亭。豫州刺史刘遵考派他的将领夏侯献之带着五千步兵和骑兵驻扎在瓜步。

在这之前,世祖派宁朔将军顾彬之带兵往东去,听从随王刘诞的指挥调度。刘诞派参军刘季之带兵和顾彬之一起向建康进发,刘诞自己则驻扎在西陵,作为后援。刘劭派殿中将军燕钦等人去抵挡,双方在曲阿奔牛塘遭遇,燕钦等人被打得大败。刘劭没办法,只好沿着淮河设置栅栏来防守,还挖开破岗、方山埭的堤坝,想断绝东边来的军队的道路。当时男丁都被征完了,只能征召妇女来服劳役。

甲戌日,鲁秀等人招募勇士攻打大航,成功拿下。王罗汉听说官军已经渡河,马上就放下武器投降了,沿着江边的各个营队也依次逃散,丢弃的兵器、仪仗、鼓、伞盖堆满了道路。当天晚上,刘劭关闭守住六个城门,在门内挖壕沟、立栅栏;城里乱成一团,丹阳尹尹弘等文武将吏都争着翻墙出城投降。刘劭在宫廷里把辇车和皇帝的礼服、帽子都烧了。萧斌传令他所统领的士兵都放下武器,自己从石头城举着白旗来投降;皇帝下诏在军门外把萧斌斩首。刘濬劝刘劭带着财宝逃到海上,刘劭觉得人心都散了,没敢这么做。

乙亥日,辅国将军朱修之攻克东府,丙子日,各路大军攻克台城,分别从各个城门进入,在宫殿前会合,抓住了王正见,把他杀了。张超之逃到合殿皇帝御床的地方,被军士杀了,还被剖腹挖心,将领们把他的肉割下来,生吃了。建平王等七个王爷都哭着从宫里出来。刘劭挖开西边的墙,躲进武库的井里,队副高禽把他抓住了。刘劭问:“皇帝在哪儿呢?”高禽说:“就在不远处的新亭。”押到宫殿前,臧质看到他就大哭起来,刘劭说:“天地都容不下我了,您还看我干啥?”又对臧质说:“能不能帮我求求情,把我流放到远点的地方啊?”臧质说:“皇上就在大航南边,自然会有处置。”于是把刘劭绑在马上,押送到军门。当时找不到传国玉玺,就问刘劭,刘劭说:“在严道育那儿。”派人去拿,果然找到了。就在军旗下把刘劭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杀了。刘濬带着身边几十个人挟持着南平王刘铄往南跑,在越城遇到了江夏王刘义恭。刘濬下马问:“南中郎现在在干啥呢?”刘义恭说:“皇上已经统治天下了。”刘濬又问:“我来晚了没?”刘义恭说:“确实挺晚的。”刘濬又问:“那我是不是不会死啊?”刘义恭说:“你可以去皇帝那儿请罪。”刘濬又问:“不知道能不能赏我个官职,让我效力呢?”刘义恭又说:“这可说不准。”于是押着他一起回去,在路上把刘濬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了。刘劭、刘濬父子的脑袋都被挂在大航示众,尸体也扔在集市上。刘劭的妃子殷氏以及刘劭、刘濬的女儿、小妾们,都在监狱里被赐死。刘劭住过的地方被挖开灌水。殷氏快死的时候,对狱丞江恪说:“你们家骨肉相残,为啥要冤枉杀我这无罪的人?”江恪说:“你接受册封当了皇后,这还不算有罪吗?”殷氏说:“那只是暂时的,应该让鹦鹉当皇后。”褚湛之往南逃跑的时候,刘濬就和褚妃断绝了关系,所以褚妃免于被杀。严道育、王鹦鹉都在大街上被鞭打至死,尸体被焚烧,骨灰扬到江里。殷冲、尹弘、王罗汉以及淮南太守沈璞都被处死。

庚辰日,解除戒严,辛巳日,皇帝到东府,百官都来请罪,皇帝下诏赦免了他们。甲申日,尊皇帝的母亲路淑媛为皇太后。太后是丹阳人。乙酉日,立妃子王氏为皇后。皇后的父亲王偃,是王导的玄孙。戊子日,任命柳元景为雍州刺史。辛卯日,追赠袁淑为太尉,谥号忠宪公;追赠徐湛之为司空,谥号忠烈公;追赠江湛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简公;追赠王僧绰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号简侯。壬辰日,任命太尉刘义恭为扬州、南徐州刺史,晋升为太傅,兼任大司马。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后,武陵王刘骏(即宋孝武帝)起兵讨逆、最终平定叛乱并登基称帝的全过程。从这段历史片段中,我们能读出多重值得深思的维度:

权力斗争中的人性撕裂

刘劭为保储位弑父夺位,开创了南朝“子弑父”的恶劣先例,而其弟刘骏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本质仍是皇族内部的权力角逐。这场内乱中,亲情彻底沦为权力的祭品:刘劭诛杀江夏王刘义恭的十二子,刘骏平叛后又将刘劭、刘濬父子及其子女斩尽杀绝,甚至“污潴劭所居斋”(将刘劭的住处掘为污水池),手段之狠戾,尽显皇权斗争的残酷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参与者的反复无常:褚湛之、鲁秀先追随刘劭作战,见战局不利便南奔投诚;徐爱在殿中欺骗刘劭后归顺刘骏,却因熟悉朝仪被委以重任。这种“择强者而事之”的生存逻辑,折射出乱世中道德底线的崩塌。

军事博弈中的关键抉择

柳元景在新亭之战中的表现堪称经典。面对刘劭大军的猛攻,他深谙“鼓繁气易衰”的用兵之道,以“衔枚疾战”保持军队耐力,又在鲁秀误击退兵鼓的关键时刻果断反击,最终以少胜多。这一战役印证了“兵事贵变”的真理——战场局势往往取决于瞬间的判断与决断,而刘劭麾下将士虽“怀重赏”却无章法,鲁秀的偶然失误竟成战局转折点,也暴露了叛军内部的松散与混乱。

反观刘劭的应对,从最初拒绝詹叔儿的出战建议,到战事危急时寄望于蒋侯神、苏侯神(封神像为大司马、骠骑将军),甚至“召妇女供役”,尽显其战略短视与心智昏乱。迷信鬼神而轻忽人心,恰是其败亡的重要伏笔。

政治洗牌后的秩序重建

刘骏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展现了新政权巩固统治的策略:

--恩威并施:对“文武赐爵一等,从军者二等”以拉拢人心,对刘劭党羽“枭首暴尸”以震慑潜在反对者;

--制度衔接:重用熟悉朝仪的徐爱制定即位礼仪,迅速恢复官僚体系运转;

--符号重构:追谥刘义隆为“文帝”,为袁淑、徐湛之等“忠臣”平反追赠,通过重塑历史记忆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刘骏虽以“复仇”为名起兵,却未打破门阀政治的根基——王、谢等世家大族(如皇后王氏为王羲之玄孙后裔)仍居高位,寒门出身的沈庆之、柳元景虽获重用,却需依附皇权才能立足,这也为南朝后期的皇权与门阀之争埋下伏笔。

历史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文中诸多细节充满戏剧性:刘劭败亡前仍问“天子何在”,甚至妄想“乞远徙”保命;殷氏临死前仍执迷于“当以鹦鹉为后”,将荒诞的宫廷恩怨延续到生命尽头;严道育、王鹦鹉作为引发祸乱的女巫,最终被“鞭杀焚尸,扬灰于江”,其结局既是对迷信的反讽,也暗含着时人对“妖妄乱政”的痛恨。

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实则是南朝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皇权与神权交织、宫廷秘辛与政治阴谋纠缠,构成了一幅混乱而鲜活的时代图景。

结语

这场“元凶之乱”虽以刘骏的胜利告终,却未能终结南朝的动荡。它既是刘宋皇族内部矛盾的总爆发,也预示着南朝“皇室相残”的恶性循环(此后宋孝武帝与宋明帝时期仍不断上演宗室屠戮)。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刘骏以“正义”之名推翻弑父者,最终却也成为猜忌宗室、大兴土木的昏聩君主。权力如同双刃剑,既能荡平叛乱,也能腐蚀人心——这或许正是这段历史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