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80章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壬辰年)

这年春天正月,北魏那边在中山的五千多家从宋朝掳掠来的老百姓,合计着要造反,结果被州里的军队给镇压诛杀了。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因为跟这些造反的人有勾结,被赐死了。

北魏的世祖皇帝一直对去世的景穆太子念念不忘,中常侍宗爱害怕自己被牵连杀掉。到了二月甲寅日,他居然把皇帝给杀了。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知道这事儿后,决定先瞒着不发丧。兰延和和疋觉得皇孙拓跋濬年纪太小,想立个年纪大的君主,就把秦王拓跋翰找来,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但薛提认为拓跋濬是嫡皇孙,不能废。这几个人就这么争论,半天也没个结果。宗爱知道了这事儿,他心里琢磨着自己之前得罪过景穆太子,平时又讨厌秦王翰,跟南安王拓跋余关系还不错,于是就偷偷把拓跋余从后宫便门接到宫里,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兰延等人进宫。兰延他们觉得宗爱就是个小角色,没起疑心,就都跟着进去了。宗爱事先安排了三十个宦官拿着兵器藏在宫里,兰延等人一进来,就一个个把他们绑起来砍了头。然后又在永巷把秦王翰给杀了,拥立拓跋余当了皇帝。接着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承平,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封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还兼任中秘书,封冯翊王。庚午日,刘宋这边立皇子刘休仁为建安王。

三月辛卯日,北魏把太武皇帝葬在了金陵,庙号为世祖。

刘宋这边的皇帝听说北魏世祖死了,就又琢磨着北伐,鲁爽等人也在一旁使劲儿撺掇。皇帝就这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太子中庶子何偃觉得:“淮、泗这几个州之前打仗打得千疮百孔,还没恢复过来呢,这时候可别轻易动兵啊。”但皇帝根本不听他的。这何偃呢,就是何尚之的儿子。

到了夏天五月丙申日,皇帝下诏说:“那些凶残的敌人,一直以来就坏得流脓。还没等咱动手,老天就先收拾他们了。现在正是咱去拯救受苦百姓、扫除邪恶的好机会。可以命令骠骑、司空二府,各自安排好所统领的军队,东西两边互相接应。那些来归附咱、立下功劳的,按功劳大小给奖励。”于是就派抚军将军萧思话率领冀州刺史张永等人去攻打碻磝,鲁爽、鲁秀、程天祚带着荆州的四万精锐士兵从许、洛出发,雍州刺史臧质也率领自己的部队向潼关进军。这张永,是张茂度的儿子。沈庆之坚决反对北伐,皇帝因为他跟自己意见不一样,就没让他去。

青州刺史刘兴祖给皇帝上书说:“河南那边闹饥荒,军队去了也抢不到啥粮食。要是那些城池都死守着,没个十天半月根本攻不下来。大军在那儿耗着,粮草转运也麻烦。打仗就得抓住时机,讲究个速度。现在北魏的主帅刚死,又赶上夏天热的时候,他们国内肯定人心惶惶,没功夫跑老远来抵抗咱们。我觉得咱应该直接打到中山,占据那些关键的地方。冀州以北,老百姓还挺多,而且麦子也快熟了,咱们到那儿弄点吃的也容易。那些想归附咱们的人,肯定会纷纷响应。要是能把他们中原地区搅和得人心惶惶,黄河以南的地方自然就会土崩瓦解。我请求带青、冀两州的七千士兵,派将领带队,直接打到他们心脏地带。要是先头部队打了胜仗,张永还有河南的各路大军就马上过河,声势和实力一起搞起来。在当地设立官员管理,安抚那些刚归附的人。西边守住太行山,北边堵住军都山,根据形势指挥,该封官就封官。这样一来,老百姓害怕咱们的威风又贪图赏赐,肯定会一心向着咱们。要是能成功,天下统一就有盼头了;就算没打赢,也不会有太大损失。我这边已经催着准备好行装了,就等您下令啦。”但皇帝就想着收复河南,没听他的。皇帝还派员外散骑侍郎琅邪人徐爰跟着军队去碻磝,带着皇帝的旨意,把作战策略传授给各位将领,到时候再宣布。

尚书令何尚之因为年纪大了,就请求退休,跑到方山去住。大家都觉得他不一定真能坚持退休的想法。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皇帝好几道诏书下来催促他回来。六月戊申朔日,何尚之又出来上班了。御史中丞袁涉就把从古到今那些有事迹但没名气的隐士整理起来,写了本《真隐传》,暗戳戳地嘲讽何尚之。

秋天七月,张永等人到了碻磝,带兵把城给围了。

壬辰日,把汝阳王刘浑改封为武昌王,淮阳王刘彧改封为湘东王。

话说当初,潘淑妃生了始兴王刘濬。元皇后这人小心眼儿,嫉妒潘淑妃受皇帝宠爱,气得生病死了。打这以后,潘淑妃就掌管了后宫的事儿。太子刘劭因此特别讨厌潘淑妃和刘濬。刘濬怕以后太子收拾自己,就各种讨好刘劭,刘劭还真就跟他关系变好了。

吴兴有个巫婆叫严道育,说自己能不吃饭,还能使唤鬼神。通过东阳公主的丫鬟王鹦鹉,严道育进出公主家。严道育忽悠公主说:“神仙要赐给您符。”公主晚上睡觉,就看见一道像萤火虫一样的光飞进放书的箱子里,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青色的珠子。从这以后,公主、刘劭、刘濬都对严道育那叫一个深信不疑。刘劭和刘濬平时毛病不少,经常被皇帝批评。他俩就让严道育去跟神仙说说情,别让皇帝知道他们的过错。严道育拍着胸脯说:“我已经跟老天爷说好了,保证不会泄露出去。”刘劭他们对严道育那是毕恭毕敬,喊她“天师”。后来,他们就和严道育、王鹦鹉,还有东阳公主的仆人陈天与、黄门陈庆国一起搞巫蛊之术。他们雕琢了一个跟皇帝模样一样的玉人,埋在含章殿前。刘劭还提拔陈天与当了队主。

东阳公主死了以后,王鹦鹉按说该嫁人了。刘劭和刘濬担心她们之前搞巫蛊的事儿泄露出去,刘濬府里有个吴兴人沈怀远,平时很受刘濬器重,刘濬就把王鹦鹉嫁给沈怀远当妾。

皇帝听说刘劭任用陈天与当队主,就责备刘劭说:“你用的队主这些人,都是奴仆出身吗?”刘劭害怕了,赶紧写信告诉刘濬。刘濬回信说:“要是那人还不停手,干脆直接送他归西,说不定这还是好事的开始呢。”刘劭和刘濬之间写信,经常把皇帝称作“彼人”,有时候也叫“其人”,把江夏王义恭叫做“佞人”。

王鹦鹉之前和陈天与私下有一腿,嫁给沈怀远后,怕这事儿被人知道,就跟刘劭说,让他偷偷把陈天与杀了。陈庆国害怕了,心说:“巫蛊这事儿,就我和陈天与来回传递消息。现在陈天与死了,我可危险了!”于是就把这事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帝。皇帝一听,惊得下巴都快掉了,马上派人去抓王鹦鹉,把她家抄了,搜出刘劭和刘濬几百张往来的书信,里面全是诅咒皇帝、搞巫蛊的话,还挖出了之前埋的玉人。皇帝就让有关部门彻查这事儿。严道育一看大事不妙,撒丫子跑了,怎么抓都抓不到。

之前,刘濬从扬州刺史任上调到京口镇守。后来庐陵王刘绍因为生病辞去扬州刺史的职务,刘濬觉得这位置肯定又得轮到自己。结果皇帝却让南谯王义宣当了扬州刺史,刘濬心里那叫一个不爽,就请求去镇守江陵,皇帝答应了。刘濬进宫朝见皇帝后,准备回京口安排出发的事儿,结果刚到京口没几天,巫蛊这事儿就曝光了。皇帝一整天都唉声叹气,对潘淑妃说:“太子想早点当皇帝,贪图富贵,这还能理解。可虎头(刘濬小名)也跟着瞎搞,这真不是我能想到的。你们母子俩难道一天都离不开我吗?”然后派宫中使者狠狠责备了刘劭和刘濬。刘劭和刘濬吓得不行,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一个劲儿地谢罪。皇帝虽然气得冒烟,但还是不忍心治他们的罪。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聚焦于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南北朝时期宋魏两国的政治动荡与权力博弈,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权力的残酷与决策的得失,放在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背景下看,更显历史的戏剧性与必然性。

北魏:权力真空下的血腥洗牌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悼念太子而情绪失控,中常侍宗爱为自保弑君,这一事件直接撕开了北魏权力结构的裂痕。宗爱凭借宦官身份的隐蔽性与宫廷权力的特殊性,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权力篡夺:先秘不发丧稳住局面,再利用皇族内部的继承分歧(兰延等欲立长君秦王翰,薛提坚持立嫡皇孙拓跋濬),趁机拥立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南安王拓跋余,最终以血腥手段诛杀政敌,一跃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封王掌权。

这背后暴露了北魏早期政治的两大隐患:一是皇权过度依赖个人权威,太武帝在世时威慑朝野,一旦遇刺,储位继承制度的模糊性便引发混乱;二是宦官干政的土壤早已存在,宗爱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北魏宫廷权力结构中“近侍权重”的必然结果。而拓跋余即位后大赦改元的操作,看似稳定人心,实则难掩权力来源的非法性,为后续拓跋濬的复位埋下伏笔。

刘宋:北伐冲动下的战略短视

宋文帝刘义隆听闻北魏内乱,立刻重启北伐计划,这一决策折射出南朝统治者对“收复中原”的执念,也暴露了其战略判断的情绪化。何偃以“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为由反对,沈庆之也固谏,而青州刺史刘兴祖提出的“长驱中山,直捣心腹”方案,更是极具前瞻性——避开河南的坚城壁垒,利用北魏内乱、麦熟在即的时机,夺取冀州以北的富庶之地,以战养战,动摇北魏统治根基。

但宋文帝的目光始终局限于“收复河南”,坚持让张永等围攻碻磝,最终大概率重蹈元嘉七年、二十七年北伐的覆辙(从后续历史看,此次北伐确实无功而返)。这种战略短视的根源,一方面是宋文帝对“河南故土”的执念过深,将其视为正统象征;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误判,忽视了刘宋经过前两次北伐惨败后,国力与士气的损耗。徐爰“衔中旨授诸将方略”的操作,更显皇帝对前线将领的不信任,远程操控往往导致战机延误,这也是南朝北伐屡屡失利的重要原因。

刘宋宫廷:巫蛊案背后的储位危机

与宋魏之间的军事冲突相比,刘宋内部的“巫蛊案”更具悲剧性。太子刘劭与始兴王刘濬因过失屡遭宋文帝诘责,竟联合吴兴巫严道育搞起巫蛊之术,琢玉为帝像埋于宫中,诅咒父亲早死。这一事件的本质,是储位焦虑引发的极端行为:刘劭作为太子,看似地位稳固,却因母亲元皇后早逝、潘淑妃专宠而对父亲心存忌惮;刘濬则因权力欲未得满足(未能如愿接任扬州刺史),与兄长结成利益同盟。

宋文帝的反应耐人寻味:得知真相后“惋叹弥日”,却“未忍罪也”。这种犹豫既源于父爱,更源于皇权继承的现实困境——废黜太子与爱子,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但他没意识到,巫蛊案已经彻底撕裂了父子信任,“汝母子岂可一日无我邪”的感叹,竟成了预言:两年后,刘劭弑父夺位,开启了刘宋后期的血腥内斗。而潘淑妃的专权、东阳公主的参与、宦官陈庆国的告密,更让这场宫廷斗争充满了人性的幽暗与无常。

历史镜鉴:权力与人性的永恒博弈

这段记载中的每个事件都指向一个核心:权力是把双刃剑。北魏的宗爱靠弑君夺权,最终难免死于权力反噬;宋文帝的北伐执念,源于对“正统”的追求,却因忽视现实而徒劳无功;刘劭兄弟的巫蛊之举,是权力欲扭曲人性的极端表现。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礼崩乐坏”的大分裂时代,这样的故事不断重演:制度的缺失让权力斗争沦为赤裸裸的暴力角逐,人性的贪婪在无约束的环境中无限放大。而宋魏两国的命运也在此刻埋下分野:北魏虽经内乱,最终拓跋濬复位后开启了“文成中兴”,走向汉化改革;刘宋却因宫廷内斗愈演愈烈,一步步滑向衰亡。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稳固,既需要清晰的制度设计,更需要对权力的敬畏与人性的克制,否则,再辉煌的表象也掩盖不住内在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