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71章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纪七,从公元447年(丁亥年)到公元450年(庚寅年),共四年。

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丁亥年)

开春正月甲戌这天,朝廷放了波大招——大赦天下。

北魏那边,吐京胡和山胡的曹仆浑等人搞事情反叛,二月,征东将军武昌王拓跋提等人出兵,把他们摁平了。

癸未日,北魏老板拓跋焘去了中山。

之前北魏拿下敦煌时,沮渠牧犍让人砸开府库,把金玉珠宝全划拉走,还不关门。老百姓见了也跟着哄抢,官府查了半天没抓到人。这时候,沮渠牧犍的亲信和管仓库的人爆料了,说他父子俩藏了好多毒药,偷偷摸摸杀了上百号人,他姐妹还搞旁门左道。官府去他家一搜,果然找到赃物。拓跋焘气炸了,赐死沮渠昭仪,把他宗族全端了,就沮渠祖因为投降早留了条命。后来又有人说沮渠牧犍还跟老部下勾结谋反,三月,拓跋焘派崔浩去他家赐死了他,给了个谥号“哀王”。

北魏把定州的三千家丁零人迁到平城。

六月,北魏西征的扶风公处真等八个将领,因为贪污军资、抢东西,赃款都上千万,全被砍了。

当初南朝宋文帝因为钱不值钱、东西贵,改铸四铢钱。结果老百姓纷纷凿开古钱取铜私铸。文帝头疼,录尚书事江夏王刘义恭建议,用大钱当两个小钱使。右仆射何尚之反对:“钱这东西,本来就是用来交易的,哪用得着多铸?数量少就值钱,多了就贬值,本质上没啥区别。搞一当两,纯属抬虚价!要是这么干,富人资产直接翻倍,穷人更惨,这哪是搞公平啊?”但文帝最后还是听了刘义恭的。

秋八月乙未,徐州刺史衡阳文王刘义季挂了。自从彭城王刘义康被降级后,他就天天喝酒摸鱼。文帝写信骂他、警告他,他照样喝得昏天黑地,最后喝出病去世了。

北魏乐安宣王拓跋范也没了。

冬十月壬午,胡籓的儿子胡诞世杀了豫章太守桓隆之,占了郡城反叛,想拥护前彭城王刘义康当老大。前交州刺史檀和之正好辞官回家,路过豫章,把他干掉了。

十一月甲寅,封皇子刘浑为汝阴王。

十二月,北魏的晋王拓跋伏罗去世。

杨文德占了葭芦城,拉拢氐族、羌族,武都等五郡的氐人都响应他。

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戊子年)

开春正月,北魏仇池镇将皮豹子率大军攻打杨文德,把他打崩了,杨文德弃城逃往汉中。皮豹子俘虏了他的老婆孩子、手下和军资,还有杨保宗娶的北魏公主,然后撤军了。

当初杨保宗要反叛,公主还劝他。有人问:“你咋能背叛娘家呢?”公主说:“事成之后我就是一国之母,比当个小县公主强多了!”结果拓跋焘赐死了她。

杨文德因为丢了地盘,被免官削爵。

二月癸卯,拓跋焘去定州,解散了修边塞的民工,接着去上党,把潞县两千多家反叛的百姓全杀了,又把河西离石的五千多家迁到平城。

闰月己酉,宋文帝在宣武场搞了场大阅兵。

早先刘湛被干掉后,庾炳之受到重用,一路升到吏部尚书,权势大得没边。但这家伙没文化,性格急躁浅薄,当了吏部老大后,老骂宾客,还收了不少好处,士大夫都烦他。

后来庾炳之留了两个令史在自己家过夜,被官府揭发。文帝觉得这事儿不大,想算了。但仆射何尚之使劲怼他:“庾炳之见人有烛台、好驴,没有不抢的;选官也不公平,黑料一箩筐;还拉帮结派、搬弄是非,败坏风气比范晔还厉害,就差没谋反了!就算不杀他,也得把他撸走!”文帝本来想让庾炳之当丹阳尹,何尚之又说:“他犯了错还受恩宠,再让他当丹阳尹,这不更助长他的气焰吗?古人说‘没赏没罚,尧舜都治不了国’。我以前说范晔,也不怕得罪您,只要是真心话,死九回都不悔!古今中外,没见过像庾炳之这样黑料满天飞、贪了几百万,还能当大官的!”文帝于是免了庾炳之的官,让徐湛之当丹阳尹。彭城太守王玄谟上书:“彭城水路陆路都重要,请派皇子来坐镇。”夏天四月乙卯,任命武陵王刘骏为安北将军、徐州刺史。

五月甲戌,北魏封交趾公韩拔为鄯善王,镇守鄯善,像对郡县一样向当地百姓收税派役。

那个“大钱当两”搞了一阵子,官府民间都觉得不方便,己卯日,就废了。

六月丙寅,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升为司空。

辛酉日,拓跋焘去了广德宫。

秋八月甲子,封皇子刘彧为淮阳王。

西域的般悦国离平城一万多里,派使者来北魏,请求和北魏东西夹击柔然。拓跋焘同意了,全国进入战备状态。

九月辛未,任命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为左仆射,领军将军沈演之为吏部尚书。

丙戌日,拓跋焘去了阴山。

北魏成周公万度归攻打焉耆,把对方锤爆了,焉耆王鸠尸卑那逃到龟兹。拓跋焘下诏让唐和与前部王车伊洛带部下跟万度归会合,一起打西域。唐和劝降了柳驴等六座城,又一起攻下了波居罗城。

冬十月辛丑,北魏弘农昭王奚斤去世,儿子奚它观继承爵位。拓跋焘说:“奚斤在关西打了败仗,本来该死;但我看他是先朝老臣,恢复了他的爵位封地,让他善终,君臣情分也算够了。”于是把奚它观的爵位降为公。

癸亥日,北魏大赦。

十二月,北魏万度归从焉耆往西攻打龟兹,留唐和镇守焉耆。柳驴守将乙直伽想反叛,被唐和斩杀,从此各部落都归附,西域又平定了。

北魏太子到行宫朝见,接着跟着讨伐柔然。到了受降城,没见到柔然人,就在城里存了粮食,留兵驻守后返回。

【内核解读】

元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47年至公元448年),是南北朝对峙格局中矛盾集中爆发的两年。刘宋与北魏两大政权在内部治理、边疆控制、权力斗争等层面均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图景,既折射出中古时期政权运行的共性困境,也暗藏着影响未来走向的关键伏笔。

北魏:高压统治下的扩张与隐患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统治下,正处于对外扩张与内部整肃的双重进程中,这两年的事件集中体现了其“铁腕治国”的鲜明特点。

政治清算的冷酷逻辑在沮渠牧犍事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北凉降主,沮渠牧犍曾以公主联姻的方式维持与北魏的关系,但随着“匿藏宝物”“蓄毒杀人”“姊妹左道”等罪名被揭发,拓跋焘毫不犹豫地展开血腥清算——赐死沮渠昭仪、诛杀宗族、最终赐死牧犍。这一事件表面是对“叛逆”的惩罚,实则是北魏对亡国贵族的系统性压制,通过摧毁旧政权核心势力巩固统治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与故臣民交通谋反”的指控,暴露了北魏对边疆民族地区控制的深层焦虑,而仅赦免“先降者”沮渠祖,则凸显了“顺我者昌”的统治策略。

军事扩张与纪律整顿并行构成北魏边疆政策的一体两面。西征诸将因“盗没军资及虏掠赃各千万计”被集体处斩,八人同日伏法的严厉处置,既反映了拓跋焘对军队腐败的零容忍,也暗含通过整肃军纪强化战斗力的考量。与此同时,北魏的西域经略取得突破性进展:以韩拔为鄯善王“赋役其民,比之郡县”,标志着对西域核心区域实现行政化管理;万度归击焉耆、讨龟兹的军事行动,配合唐和的招降策略,逐步将西域纳入势力范围。这种“军事打击+行政建制”的模式,为后世隋唐西域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民族迁徙与宗教压制是北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将定州丁零三千家迁至平城、河西离石民五千余家徙边,通过人口迁移打破原有民族聚居格局,削弱地方反抗基础。而对沮渠家族“左道”罪名的指控,实则是对非正统宗教信仰的压制,为后来的灭佛运动埋下伏笔。

刘宋:内部矛盾与政策摇摆

与北魏的强势扩张不同,刘宋文帝刘义隆统治下的元嘉后期,更多面临内部治理的困境与政策试错的阵痛。

货币政策的反复暴露经济治理短板。针对“货重物轻”问题,刘宋先是改铸四铢钱,却引发民间剪凿古钱、盗铸泛滥的乱象;江夏王义恭提出“大钱一当两”的建议,遭到何尚之的激烈反对——其“数少则币重,数多则物重”的货币理论,揭示了中古时期“钱荒”与通胀的周期性矛盾。然而文帝最终采纳义恭之议,导致“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的贫富差距加剧,仅一年后便不得不废除“当两大钱”。这一政策摇摆反映了封建政权在商品经济规律面前的认知局限,也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利益博弈的现实——宗室权贵与寒门官僚的经济主张冲突,实质是不同阶层利益的碰撞。

宗室问题成为政治隐忧。彭城王义康被贬后,其影响仍未消除:衡阳王刘义季因“纵酒不事事”病逝,折射出宗室成员在权力斗争中的消极避世心态;胡诞世据豫章谋反“欲奉前彭城王义康为主”,则直接证明义康仍是潜在的政治符号。文帝对宗室的复杂态度——既依赖血缘纽带巩固统治,又忌惮其势力膨胀——导致政策陷入“放任-追责-失控”的恶性循环。这种宗室矛盾的积累,为后来的“元凶之乱”埋下隐患。

官僚体系的腐败与整顿在庾炳之事件中集中体现。作为吏部尚书,庾炳之以“乞匄烛盘佳驴”“选用不平”“交结朋党”等行为引发朝野不满,何尚之的弹劾直指核心:“受货数百万,更得高官厚禄”的腐败现象,已严重侵蚀官僚体系公信力。文帝最终罢免庾炳之,却未深究制度性根源,反映出士族政治下“人治”难以根治腐败的局限性。

南北对比:不同路径下的历史启示

将两年间南北政权的动态对比,可发现中古时期国家治理的若干共性规律:

权力集中与制度建设的博弈。北魏通过高压手段实现权力集中,虽能高效推动扩张与改革,但也埋下统治合法性危机;刘宋试图维持士族与皇权的平衡,却因缺乏强力约束导致政策低效。两种模式共同表明:缺乏制度支撑的权力集中难以持久,而缺乏权威保障的分权体制则易陷入混乱。

边疆治理的两种范式。北魏以“军事征服+直接统治”将西域纳入版图,代价是持续的军事投入与民族矛盾;刘宋对杨文德叛而复降的处置相对温和,却难以有效控制氐羌聚居区。这揭示出边疆治理需在武力威慑与文化融合间寻找平衡,单纯依赖军事或怀柔均非长久之计。

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性。北魏虽有内部清洗,但核心统治集团目标一致(扩张与汉化);刘宋则因宗室猜忌、士族内斗导致决策低效。历史证明,政权稳定的关键不仅在于外部实力,更在于内部利益协调与价值共识的构建。

元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的历史,如同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缩影:北魏在铁血扩张中积累实力,也埋下民族与宗教冲突的隐患;刘宋在文治表象下潜藏危机,最终走向元嘉盛世的终结。这两年的事件提醒我们:国家治理既要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更要警惕政策短视带来的长期风险,而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始终是政权存续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