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辛巳年)
春天正月,北魏给了沮渠无讳一个“征西大将军、凉州牧、酒泉王”的头衔,算是官方认证了。
这边彭城王刘义康到了豫章,主动辞掉刺史职务。第二天,朝廷就安排他总管江、交、广三个州的军事。这时候有个叫扶令育的前官员,胆子挺肥地上书说:“当年袁盎劝汉文帝,‘淮南王要是在路上有个三长两短,您就落个杀弟的名声了’。文帝没听,后来悔得肠子都青了。彭城王是先帝疼爱的儿子,是您亲弟弟,就算犯点错,好好教育一下不就行了?干嘛因为一点猜疑就把他贬到南边去?老百姓都为这事替您揪心啊!当年庐陵王的事还不够教训吗?万一彭城王在南边有个好歹,我就算身份低微,都替您觉得丢人。您只知道砍树枝,就没想过会伤着树本身吗?赶紧把他召回来,兄弟和睦、君臣团结,大家就不会说闲话了。不一定非得给他多大官才能安置他啊!要是我说的不对,您杀了我谢罪都行!”结果这表一递上去,他立马被抓进建康监狱,直接赐死了。
裴子野评论这事儿说:当权者干好事,就像下雨滋润万物,大家都能受益;要是干坏事,就像天塌地震,谁看不见谁不知道啊?哪能靠杀一个人、堵一张嘴就想掩盖过去?这不过是一时气头上的操作,反而会加重问题。就连宋文帝这么能容人的主,都容不下彭城王相关的直言,从这以后,谁还敢说话?刘宋好几代,都没听说有啥耿直敢言的人,是现在人没古人有骨气,还是当时的政策把人逼成这样的?张约被权臣害死,扶令育死在还算明智的君主手里,刘宋这锅也太烫了,真是吓人!
北魏的新兴王拓跋俊荒淫无道,三月庚戌那天被降成公爵。他老妈之前犯事死了,拓跋俊一直怀恨在心,还想谋反,后来被发现,赐死了。第二天,北魏又封了郁久闾乞列归为朔方王,沮渠万年为张掖王。
夏天四月,沮渠唐儿背叛了沮渠无讳。沮渠无讳安排堂弟天周守酒泉,自己带着弟弟宜得出兵打唐儿,把唐儿干掉了。北魏觉得沮渠无讳迟早是个祸害,庚辰那天派镇南将军奚眷去打酒泉。
秋天八月,北魏派散骑侍郎张伟来访问。
九月戊戌,北魏的永昌王拓跋健去世了。
冬天十一月,王球去世。己亥那天,任命丹阳尹孟顗为尚书仆射。
酒泉城里粮吃光了,一万多人饿死,沮渠天周甚至杀了自己老婆给士兵吃。庚子那天,北魏的奚眷打下酒泉,抓住天周,送到平城杀了。沮渠无讳缺粮,又怕北魏大军,就计划西渡流沙,派弟弟安周去打鄯善。鄯善王本来想投降,正好北魏使者来了,劝他抵抗,安周没打下来,退回东城。
氐王杨难当倾全国之力来抢地盘,想占蜀地,派建忠将军苻冲出东洛抵挡梁州兵。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反击,斩了苻冲(刘真道是刘怀敬的儿子)。杨难当打下葭萌,抓了晋寿太守申坦,又围攻涪城。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道锡(刘道产的弟弟)死守,杨难当打了十多天没打下来,只好撤了。十二月癸亥,朝廷下令龙骧将军裴方明等人带三千兵,再调荆、雍二州的兵力讨伐杨难当,都归刘真道指挥。
晋宁太守爨松子造反,被宁州刺史徐循平定了。
天门蛮田向求等人也反了,攻破溇中,荆州刺史衡阳王刘义季派行参军曹孙念把他们收拾了。
北魏的寇谦之对魏主说:“现在陛下以真君身份治理天下,搞的‘静轮天宫’这套,从古到今都没有过。应该举行受符书的仪式,彰显您的圣德。”魏主听了他的话。
【内核解读】
元嘉十八年(公元439年)的历史记载,围绕北魏与刘宋的内部治理及边境冲突展开,展现了这一时期政权运作中的矛盾与困境,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刘宋的内部权力纠葛:从宗室贬黜到言路禁锢
--彭城王事件的连锁反应:宋文帝将弟弟刘义康贬至豫章,扶令育因上书劝谏被杀,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扶令育的奏疏直击要害——“伐枝之伤树”,担忧贬黜宗室会动摇统治根基,但宋文帝的反应(直接赐死)暴露了皇权对“质疑”的零容忍。
--裴子野的批判一针见血:他指出“戮一人、钳一口”无法掩盖问题,反而会堵塞言路。宋文帝虽有“含弘”之名,却对宗室问题采取高压手段,导致“有宋累叶,罕闻直谅”,反映了南朝皇权强化过程中,对不同声音的压制已成常态。这种氛围既削弱了统治的纠错能力,也为后来的宗室倾轧埋下隐患。
北魏的边疆治理与战略推进
--对河西残余势力的清剿:沮渠无讳在酒泉的困守(杀妻以食战士)与西逃,标志着北魏对河西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奚眷攻克酒泉,终结了沮渠氏在河西的残余力量,为北魏掌控丝绸之路扫清了障碍。
--宗教与皇权的结合:寇谦之建议拓跋焘“登受符书”,将道教“静轮天宫之法”与皇权结合,本质是通过宗教神化统治,强化“真君御世”的合法性。这种“君权神授”的操作,成为北魏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边境冲突中的政权博弈
--氐王杨难当的扩张野心:杨难当倾国入侵蜀地,虽一度攻占葭萌、围困涪城,但最终因刘宋援军抵抗而撤退。这场冲突显示了南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力仍在,但也暴露了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持续觊觎。
--双方的战略重心差异:刘宋此时更关注内部权力稳定(如处理刘义康、镇压蛮乱),而北魏则专注于肃清河西残余势力、巩固北方统治,这种重心的不同,也影响了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
细节中的统治困境
无论是酒泉城破时“万馀口皆饿死”的惨烈,还是杨难当攻蜀时地方官的坚守,都反映了乱世中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地方势力的挣扎。而北魏新兴王俊因“荒淫不法”被赐死、刘宋平定爨松子叛乱等事件,则体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或宗室)失控风险的警惕与强硬管控。
整体来看,这一年的历史是南北朝对峙中期的缩影:南朝在皇权巩固与内部稳定中陷入“防内重于防外”的困境,北朝则通过军事清剿与宗教整合持续强化统治,双方的路径差异,为后续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