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癸亥年)

大年初一,己亥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

正月初三,辛丑日,皇帝去南郊举行祭祀典礼。

正月初五,北魏的于栗磾攻打金墉城,才到癸卯日,河南太守王涓之就弃城跑了。北魏皇帝就任命于栗磾当豫州刺史,让他镇守洛阳。

正月二十,北魏皇帝往南巡行,到了垣岳,丙辰日,抵达邺城。

正月二十三,己未日,朝廷下诏征召豫章太守蔡廓来当吏部尚书。蔡廓就跟傅亮说:“要是选拔官员的事儿都全权交给我,那行;不然的话,这官我可不干。”傅亮就把这话传给录尚书事徐羡之,徐羡之说:“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以下这些官职的选拔,都交给蔡廓,我们就不管了;但级别再高的,就还是得我们一起商量着办。”蔡廓说:“我可不想给徐干木(徐羡之小字)在文件末尾签名!”最后就没接受这个任命。因为选拔官员的文件是用黄纸写的,录尚书和吏部尚书得一起签名,傅亮是这么跟蔡廓解释的。

沈约就评论说:蔡廓坚决拒绝掌管官员选拔的事儿,是因为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志向;他难道不知道选拔官员和录尚书事实际上是一体的,按道理不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吗!实在是因为当时君主昏庸,时局艰难,他不想处在决定别人仕途好坏的位置上。这见识,太长远啦!

正月二十四,庚申日,檀道济的军队驻扎在彭城。

北魏的叔孙建带兵进了临淄,所到之处,那些城邑的守军一下子就溃败了。竺夔赶紧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守在东阳城,那些没进城的,就让他们各自找山川险要的地方躲起来,还把庄稼都割了。等魏军到了,啥吃的都找不到。济南太守垣苗带着手下人来投奔竺夔。

刁雍在邺城见到北魏皇帝,皇帝跟他说:“叔孙建他们进了青州,老百姓都藏起来不露面,城也攻不下来。他们向来都服你的威望,现在派你去帮忙。”于是任命刁雍为青州刺史,给他一些骑兵,让他去招募士兵,拿下青州。当时渡过黄河去青州的魏军有六万骑兵,刁雍招募到了五千人,他安抚当地的士人百姓,大家都主动送粮食来供应军队。

柔然来侵犯北魏边境了。二月戊辰日,北魏开始修筑长城,从赤城往西一直到五原,长度超过两千里,还安排了士兵驻守,用来防备柔然。

二月十三,丁丑日,太皇太后萧氏去世了。

二月十六,河西王沮渠蒙逊和吐谷浑王阿柴都派使者来进贡。庚辰日,朝廷下诏封沮渠蒙逊为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还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凉州牧,又封他为河西王;封阿柴为督塞表诸军事、安西将军、沙州刺史,还封他为浇河公。

三月壬子日,把孝懿皇后安葬在兴宁陵。

北魏的奚斤、公孙表等人一起攻打虎牢,北魏皇帝还从邺城派兵去支援。毛德祖在城里挖地道,挖到城外七丈远,分成六条通道,然后招募了四百个不怕死的勇士,让参军范道基等人带领,从地道出去,偷袭魏军后方。魏军一下子又惊又乱,被砍了好几百脑袋,他们的攻城工具也被烧了,这些勇士就撤回城里。魏军虽然暂时退散,但很快又聚集起来,攻打变得更猛烈。奚斤从虎牢带了三千步兵和骑兵,跑去许昌攻打颍川太守李元德他们,北魏还任命颍川人庾龙当颍川太守,驻守许昌。

毛德祖出兵和公孙表大战,从早上打到傍晚,杀了几百个魏兵。结果奚斤从许昌回来了,和公孙表一起夹击毛德祖,把他打得大败,毛德祖这边死了一千多士兵,没办法,只能又退回城里坚守。

北魏皇帝又派一万多人从白沙渡过黄河,驻扎在濮阳南边。

朝廷大臣们商量,觉得项城离北魏太近了,小股军队根本抵抗不了,就叫刘粹把高道瑾召回寿阳;要是沈叔狸已经往前推进了,也得赶紧追回来。刘粹上奏说:“敌人在猛攻虎牢,还没往南打过来,如果现在马上撤军放弃项城,那淮西那些郡就没依靠了。沈叔狸已经驻扎在肥口,也不适合马上退回来。”这时候李元德带着二百来个零散士兵到了项城,刘粹就让他帮忙和高道瑾一起守城,还请求朝廷原谅李元德之前战败逃跑的罪过,朝廷商量后都同意了。

四月初一,乙巳日,北魏皇帝在韩陵山打猎,然后到了汲郡,又到了枋头。

之前,话说毛德祖以前在北方的时候,和公孙表关系不错。但公孙表这人有谋略,毛德祖有点担心他,就跟他保持书信往来;同时又偷偷派人去跟奚斤说,公孙表和自己密谋呢。每次给公孙表回信,都故意涂改很多地方。公孙表把信拿给奚斤看,奚斤就起了疑心,告诉了北魏皇帝。之前公孙表和太史令王亮年轻的时候在同一个官署,公孙表老喜欢欺负王亮;王亮就上奏说:“公孙表把军队驻扎在虎牢东边,那地方不好,所以敌人一直灭不掉。”北魏皇帝平时就喜欢搞那些阴阳术数之类的,觉得王亮说得对,再加上之前那些事儿,积了仇,就派人夜里到公孙表营帐里把他勒死了。

四月十一,乙卯日,北魏皇帝从灵昌津渡过黄河,接着到了东郡、陈留。

叔孙建带着三万骑兵逼近东阳城,城里的文武官员和士兵加起来才一千五百人,竺夔和垣苗拼了命死守,还时不时派奇兵出去打魏军,把魏军打败了。魏军的步兵和骑兵绕着城排开十几里的阵势,还大力制造攻城工具。竺夔挖了四道壕沟,魏军填平了三道,还弄了攻城车来攻城,竺夔派人从地道出去,用大麻绳把攻城车拉坏了。魏军又搞了个长长的包围圈,攻城越来越急。时间一长,城墙都快塌了,战士死伤好多,剩下的人又累又困,感觉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檀道济到了彭城,因为司州和青州都急着求救,可他带的兵不多,没办法两边都顾上;青州离得近,竺夔兵力又弱,于是就和王仲德赶紧先去救青州。

甲子日,刘粹派李元德去偷袭许昌,把庾龙杀了。李元德就留在许昌安抚百姓,还上缴了租粮。

北魏皇帝到了盟津。于栗磾在冶阪津造了座浮桥。乙丑日,北魏皇帝带兵从浮桥往北渡河,往西到了河内。娥清、周几、闾大肥一路攻城略地,到了湖陆、高平,当地老百姓聚集起来用箭射他们。娥清他们把高平各县都攻破了,灭掉了好几千家,抢了一万多人。兖州刺史郑顺之驻守湖陆,因为兵太少,不敢出城迎战。

北魏皇帝又派并州刺史伊楼拔去帮奚斤攻打虎牢。毛德祖想尽办法抵抗,杀了不少魏兵,但自己这边将士也越来越少。

四月丁卯日,北魏皇帝到了成皋,切断了虎牢从黄河取水的路。在那待了三天,亲自指挥攻城,可还是没攻下来,就去洛阳看《石经》了,还派使者去祭祀嵩山。

叔孙建攻打东阳城,把北城攻破了大概三十步。刁雍请求赶紧进城,叔孙建没答应,所以没攻下来。等听说檀道济他们快到了,刁雍又跟叔孙建说:“敌人害怕咱们的骑兵,用铁链把车连起来摆成方阵。大岘山以南到处都很窄,车都没法并排走。我请求带招募的五千人占据险要地方截击他们,肯定能打败他们。”当时天气热,魏军好多人都染上疫病。叔孙建说:“士兵生病的都过半了,要是再僵持下去,不用打仗人都死光了,还打啥!现在全军撤回去,才是最好的办法。”己巳日,檀道济的军队到了临朐。壬申日,叔孙建他们烧了营帐和器械就跑了。檀道济到了东阳,没粮食了,追不了。竺夔觉得东阳城都破成这样,守不住了,就转移到不其城去镇守。

叔孙建从东阳往滑台去,檀道济分兵派王仲德去尹卯。檀道济驻军湖陆,王仲德还没到尹卯,听说魏军已经跑远了,就回来和檀道济会合。刁雍就留在尹卯镇守,还招集了谯、梁、彭、沛等地五千多家老百姓,设置了二十七个营来管理他们。

蛮王梅安带着几十个部落首领向北魏进贡。一开始,这些蛮人部落本来住在江淮之间,后来部落越来越壮大,分布在好几个州,东边连着寿春,西边通到巴蜀,北边接着汝水、颍水,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北魏的时候,他们还没给朝廷造成多大麻烦;到了晋朝,他们越来越繁盛,慢慢开始搞破坏、抢劫。等到刘渊、石勒扰乱中原的时候,这些蛮人啥都不怕了,又往北迁徙,伊阙以南的山谷里到处都是他们。

【内核解读】

这段关于南朝宋景平元年的历史记载,如同一幅乱世风云图,生动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军事交锋与制度博弈的复杂图景。透过这些简练的文字,我们能窥见1600多年前政治、军事与社会的运行逻辑,也能从中提炼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历史启示。

权力博弈中的制度困境

蔡廓辞任吏部尚书的事件,堪称古代官僚制度矛盾的典型缩影。他提出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的任职条件,本质上是对权力分配的明确诉求。而徐羡之黄、散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措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的回应,则暴露了高层权力对人事权的牢牢把控。蔡廓不能为涂干木署纸尾的抗争,折射出官僚体系中程序正义权力现实的永恒冲突。

沈约对此评价不欲居通塞之任可谓精准。在主暗时难的政治环境下,蔡廓的选择既是个人操守的体现,也是乱世中明哲保身的智慧。这一事件揭示了古代人事制度的致命缺陷:当选拔权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当程序规范让位于权力意志,官僚体系的效能与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

军事对抗中的战略与人性

景平元年的军事交锋充满戏剧性,展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毛德祖在虎牢穴地入七丈,分为六道的地道战,堪称古代城市防御战的经典案例,四百敢死之士的突袭成功,证明了非常规战术在困境中的破局价值。而竺夔在东阳芟夷禾稼的焦土政策,虽属无奈之举,却有效遏制了魏军的后勤补给,体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思想。

魏将叔孙建与刁雍在青州的军事分歧颇具启示意义。刁雍主张据险以邀之的主动出击策略,与叔孙建全军而返,计之上也的务实选择,反映了军事决策中冒险与稳健的永恒博弈。最终因兵人疫病过半而撤军的结局,印证了克劳塞维茨战争阻力理论——后勤、疾病等非战斗因素往往比战场交锋更能决定战争走向。

公孙表之死则揭示了军事斗争背后的人性暗面。毛德祖利用旧交关系施行反间计,太史令王亮因私怨构陷同僚,魏主拓跋焘因偏见与旧怨杀人,构成了一幅权力斗争的阴暗图景。这警示我们: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中,军事才能再出众也难以抵御人性的幽暗与权力的倾轧。

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的早期形态

北魏筑长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馀里的举措,与后世明长城的修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对立格局。这种被动防御策略虽能暂时缓解边疆压力,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反而可能加剧对立情绪。

蛮王梅安入贡事件揭示了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面相。诸蛮本居江、淮之间,其后种落滋蔓的记载,展现了早期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自然过程;而及刘、石乱中原,诸蛮无所忌惮,渐复北徙的描述,则说明战乱往往成为民族分布格局改变的催化剂。这种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历史,为我们理解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北魏对刁雍、叔孙建等将领的任用,以及对河西王蒙逊、吐谷浑王阿柴的册封,体现了乱世中胡萝卜加大棒的边疆治理策略——通过军事威慑与政治拉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这种策略虽带有时代局限性,却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历史启示: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景平元年的历史片段虽已尘封千年,却仍能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启示。在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的时代,无论是蔡廓的明哲保身、毛德祖的坚守抗争,还是拓跋焘的扩张策略,都反映了不同主体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这段历史尤其让我们看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合理制度框架,即便有贤能之士也难以施展抱负;战略韧性的价值——毛德祖在虎牢的持久抵抗虽最终失败,却有效迟滞了魏军南下;民族包容的必要——单纯依靠军事防御无法解决民族问题,唯有平等交流与包容互鉴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透过这些历史记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稳定的政治环境、健全的制度设计、理性的战略思维,是任何时代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