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初,燕国将领库傉官斌投降了北魏,没过多久又反叛回到燕国。北魏皇帝拓跋嗣派骁骑将军延普渡过濡水去攻打库傉官斌,把他给杀了;接着又去攻打燕国幽州刺史库傉官昌、征北将军库傉官提,也都把他们斩杀了。

后秦的阳城、荥阳两座城都投降了东晋,晋军一路推进到成皋。后秦征南将军陈留公姚洸镇守洛阳,赶紧派人向长安求救。后秦皇帝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领三千骑兵去救援,武卫将军姚益男带领一万步兵去协助防守洛阳,还让并州牧姚懿南下驻扎在陕津,作为声援。宁朔将军赵玄对姚洸说:“现在晋军入侵得越来越深入,人心惶惶,我们兵力少,跟他们打如果不能取胜,那大事就完了。应该把各个据点的兵力集中起来,坚守金墉城,等着西边援军来救。只要金墉城不被攻下,晋军肯定不敢越过我们继续往西,这样咱们不打仗就能坐等他们露出破绽。”然而,司马姚禹暗地里和檀道济勾结,主簿阎恢、杨虔都是姚禹的同伙,他们一起嫉恨赵玄,就对姚洸说:“殿下您凭借英明神武的谋略,身负镇守一方的重任,现在要是躲在城里示弱,难道不怕被朝廷责怪吗!”姚洸觉得他们说得对,就派赵玄带领一千多士兵往南去守柏谷坞,广武将军石无讳往东去守巩城。赵玄哭着对姚洸说:“我赵玄受了三代皇帝的大恩,我守卫的地方,只有拼死一战了。只是您不听忠臣的话,被奸人误导,以后肯定会后悔的。”没过多久,成皋、虎牢的守将都来投降,檀道济等人长驱直入。石无讳到了石关,又逃了回来。龙骧司马荥阳人毛德祖和赵玄在柏谷交战,赵玄的军队战败,他自己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倒在地上大声呼喊。赵玄的司马蹇鉴冒着刀刃抱住赵玄哭泣,赵玄说:“我伤得太重了,你赶紧走吧!”蹇鉴说:“将军您要是没救了,我走了又能去哪呢!”最后他俩一起战死。姚禹翻越城墙投奔了檀道济。甲子日,檀道济进逼洛阳。丙寅日,姚洸出城投降。檀道济俘虏了四千多后秦士兵,有人建议把这些人都活埋了,堆成京观来显示战功。檀道济说:“讨伐有罪的人,安抚百姓,就在今天!”于是把这些俘虏都放了,让他们回家。这样一来,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人,都很感动、高兴,归附他的人越来越多。阎生、姚益男还没赶到,听说洛阳已经失守,就不敢再前进了。

己丑日,朝廷下诏派兼司空高密王司马恢之去拜谒晋朝的五座先帝陵墓,并设置守卫。太尉刘裕任命冠军将军毛修之担任河南、河内二郡太守,代理司州事务,驻守洛阳。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秦州刺史王松寿镇守马头,以此来逼近后秦的上邽。

十一月甲戌日,北魏皇帝拓跋嗣回到平城。

太尉刘裕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当时刘穆之负责留守事务,可旨意却是从北方刘裕那里传来的,刘穆之因此既羞愧又害怕,结果生病了。王弘是王珣的儿子。十二月壬申日,朝廷下诏任命刘裕为相国,总理各项事务,兼任扬州牧,封给他十个郡,立他为宋公,赐予九锡之礼,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还照旧兼任征西将军以及司州、豫州、北徐州、雍州四州刺史,刘裕推辞不接受。

西秦王乞伏炽磐派使者去见太尉刘裕,表示愿意攻打后秦,为他效力。刘裕封乞伏炽磐为平西将军、河南公。

后秦姚懿的司马孙畅劝说姚懿偷袭长安,杀掉东平公姚绍,废掉后秦皇帝姚泓,自己取而代之。姚懿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把粮食散发给河北的少数民族和汉人,想给自己积累点私人恩德。左常侍张敞、侍郎左雅劝谏说:“殿下您作为皇上的亲弟弟,身负镇守一方的重任,国家的安危祸福,和您息息相关。现在东晋的敌人入侵,四个州已经沦陷,西边的敌人骚扰边境,秦州、凉州也战败了,朝廷现在危险得就像摞起来的鸡蛋。粮食可是国家的根本,殿下您无缘无故把粮食散发出去,白白损耗国家储备,这可怎么办呢?”姚懿听了很生气,把他们鞭打致死。

姚泓听说这事儿后,召见东平公姚绍,秘密和他商量对策。姚绍说:“姚懿这人见识短浅,容易受人左右。想出这个主意的,肯定是孙畅。只要赶紧派人去召孙畅来,再派抚军将军姚赞占据陕城,我去潼关指挥各路军队。如果孙畅奉诏前来,我就派姚懿率领河东现有的兵力,一起抵御晋军;要是他不接受诏命,那就宣布他的罪状,出兵讨伐他。”姚泓说:“叔父您说的,真是拯救国家的好计策。”于是派姚赞以及冠军将军司马国璠、建义将军蛞残驻守陕津,武卫将军姚驴驻守潼关。

姚懿竟然真的起兵称帝,还向各个州郡发布檄文,打算把匈奴堡的粮食运来给镇守的百姓。宁东将军姚成都拒绝了他,姚懿用谦卑的言辞诱惑他,还送给他佩刀发誓,姚成都还是不答应。姚懿派骁骑将军王国率领几百名披甲士兵去攻打姚成都,姚成都把王国抓住,还派人去责备姚懿说:“您作为皇室至亲,身负重任,国家危难的时候不帮忙解救,反而有非分之想。三位先帝在天之灵,难道会帮您吗!我姚成都要召集正义之师,到黄河边上去会会您。”于是姚成都向各个城池发布檄文,说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叛逆,号召大家征兵调粮来讨伐姚懿。姚懿也征调各个城池的兵力,可没一个响应他的,只有临晋的几千户人家响应。姚成都带兵渡过黄河,攻打临晋反叛的人,把他们打败了。镇守的百姓中,安定人郭纯等人起兵包围了姚懿。东平公姚绍进入蒲阪,抓住了姚懿,把孙畅等人都杀了。

这一年,北魏卫将军安城孝元王叔孙俊去世。北魏皇帝拓跋嗣非常惋惜,对他的妻子桓氏说:“活着的时候能一起享受荣华,死的时候能一起分担悲痛吗?”桓氏听后就上吊自杀,和叔孙俊合葬了。

丁零人翟猛雀驱赶掳掠官吏和百姓,逃进白三间作乱。北魏内都大官河内人张蒲和冀州刺史长孙道生去讨伐他们。长孙道生是长孙嵩的侄子。长孙道生想直接进兵攻打翟猛雀,张蒲说:“这些官吏和百姓不是自己乐意作乱的,都是被翟猛雀胁迫的。现在要是不区分清楚,一块儿攻打,他们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机会了,肯定会齐心协力,凭借险要地势抵抗官军,就不容易一下子平定了。不如先派使者去告诉他们,只要不和翟猛雀同谋的,都不会被治罪,这样他们肯定会很高兴,然后就会离散。”长孙道生听从了这个建议,果然有几千家投降,让他们恢复了原来的家业。翟猛雀和他的一百多个同伙逃跑,张蒲等人追上,斩了翟猛雀的头。左部尚书周几又彻底追查剩下的党羽,把他们都杀了。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战乱与政权更迭,字里行间展现了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人性的抉择以及历史兴衰的必然逻辑。透过这段记载,我们既能看到权谋诡计的残酷,也能读到忠义赴死的悲壮,更能从中窥探乱世中政权存续的核心密码。

军事博弈中的战略短视与致命内耗

在这场多方混战中,战略决策的正误直接决定了政权的生死存亡。后秦洛阳守将陈留公姚洸的决策失误堪称典型。面对东晋大军压境,宁朔将军赵玄提出“固守金墉、以逸待劳”的正确战略,这一主张既符合后秦兵力不足的实际,又能利用地理优势拖延战局,等待援军。然而,姚洸却在司马姚禹等奸佞的挑唆下,放弃固守转而分兵出击,最终导致防线崩溃、洛阳失守。

姚洸的悲剧根源在于刚愎自用与忠奸不辨。他将个人虚名置于国家安危之上,被“婴城示弱恐遭朝廷问责”的言辞裹挟,忽视了战场实际。而姚禹作为内部蛀虫,暗中勾结敌军,与主簿阎恢、杨虔形成利益集团,通过排挤忠臣实现个人野心,这种“堡垒从内部攻破”的戏码,成为乱世中政权覆灭的常见剧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晋将领檀道济的格局。在俘获四千秦兵后,面对“尽坑之以为京观”的提议,他以“伐罪吊民”为由释放全部战俘,这一决策不仅瓦解了后秦军民的抵抗意志,更以“仁德之师”的形象赢得人心,使“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檀道济的做法揭示了乱世中军事胜利与政治攻心的辩证关系——武力征服只能取得一时之胜,而人心归附才是长久之策。

人性抉择:忠义者的悲歌与投机者的末路

史料中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乱世中各色人物的人性抉择。赵玄作为后秦忠臣,在战略主张被拒后仍坚守柏谷坞,身被十余创仍据地大呼,临终前还劝司马蹇鉴“速去”;而蹇鉴则以“将军不济,鉴去安之”的誓言与之同死,用生命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成为黑暗乱世中的一抹亮色。

与赵玄、蹇鉴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姚禹的投机嘴脸。他暗中通敌、构陷忠良,在洛阳城破前“逾城奔道济”,试图通过出卖国家换取个人富贵。但历史的讽刺在于,这类投机者往往只能得意一时,却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后秦姚懿的叛乱更暴露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他不仅不救亡图存,反而试图趁乱称帝,最终落得“被执诛杀”的下场,其党羽孙畅等人也难逃法网。

北魏王叔孙俊死后,其妻桓氏“缢而袝焉”的记载,则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生死相随”的忠义伦理的推崇。这种极端的行为虽不值得效仿,却从侧面反映了乱世中人们对忠诚品质的精神寄托。

政权存续的核心密码:民心向背与内部治理

这段史料中多个政权的兴衰轨迹,清晰地揭示了“民心向背”是政权存续的根本。后秦姚懿叛乱时,“发诸城兵,莫有应者,惟临晋数千户应之”,而讨逆将领姚成都仅需“传檄诸城,谕以逆顺”,便能得到广泛响应,这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生动体现。姚懿散谷树恩却无人响应,根源在于其叛乱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忠义伦理,失去了人心根基。

北魏平定丁零翟猛雀之乱的过程,则展现了“分化瓦解”的治理智慧。内都大官张蒲提出“不与猛雀同谋者皆不坐”的策略,成功瓦解了叛军阵营,使数千家降者“复旧业”,仅用最小代价便平定叛乱。这一案例证明,乱世中的治理不能一味依赖武力镇压,精准区分“首恶”与“胁从”,才能争取民心、稳定秩序。

历史启示:乱世中的生存逻辑与文明微光

这段史料所呈现的乱世图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在政权林立、战乱频发的背景下,无论是军事决策、人才任用还是人心争取,都决定着势力的兴衰。后秦因内部腐败、决策失误而失地亡国,东晋因檀道济的仁德之举而赢得人心,北魏则通过灵活的治理策略巩固统治,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乱世生存的“成功学”与“失败学”教材。

尤为珍贵的是,在残酷的战乱中,始终闪耀着文明的微光:赵玄、蹇鉴的忠义赴死,檀道济的“伐罪吊民”,张蒲的分化抚民,这些选择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胜负,成为支撑中华文明延续的精神力量。正如史料中“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所揭示的,无论时代多么混乱,人心向背终是历史的终极裁判,而仁德、忠义与智慧,永远是穿越乱世迷雾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