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51章 动迁各监,皮岛纪实(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1章 动迁各监,皮岛纪实(二)

鲁有林将短筒举到眼前,向远处望去。他的手微微颤抖,短筒也跟着晃动起来,险些脱手滑落。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但眼神中依然难掩震惊。

朱有建在一旁看着鲁有林的神情,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好奇。

他几步走到鲁有林身边,微微一笑,伸手道:

“让朕看看可好?”

鲁有林回过神来,连忙将手中的短筒递给朱有建,恭敬地说道:

“圣上请看。”

朱有建接过短筒,仔细端详了一番。原来这是一只小巧的望远镜,筒身不过十五厘米长,精致而小巧。

他试着将望远镜举到眼前,向外望去。

景象瞬间放大,但令他有些意外的是,看到的景象竟然是倒立的,景象虽然倒立,但是很清晰。

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突然想起这个不就是前世的“开普勒望远镜”吗?

他心中默默推算:

这种望远镜由两枚凸透镜组成,以这只望远镜的筒长来看,物镜焦距应该在十厘米左右,目镜焦距大约是二厘米,所以放大倍数大概是五倍。

不过,物镜焦距或许会稍长一些,那么放大倍数可能接近六倍,基本也差不多,他将手放在另一只眼睛不远处,大致参照一下,得出结论,这只望远镜倍数应该在五倍到六倍之间。

朱有建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感慨。

他记得自己曾经尝试自制望远镜,但从未使用过棱镜。

他知道,若想让景象正立,据说需要棱镜来实现,但他并不清楚棱镜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不过,他倒是知道另一种方法——再加一枚短焦距的凸透镜,就可以让景象正过来,这就是前世人们常说的:负负得正。

他将望远镜递给鲁有林,微微一笑:

“这东西设计巧妙,只是景象倒立,稍显不便。不过,倒也无妨,毕竟能看得更清楚,鲁爱卿对此有什么看法?”

他有意引导他一番。

经过鲁有林的解释,朱有建才明白,原来这个学徒小太监在学习装配远望筒时,误将凹镜装成了凸镜。

结果发现,虽然景象是倒立的,但远处的物体依然能被放大。

对于小太监意外的发现,朱有建不禁觉得有些好笑,他不禁认为,当年开普勒是不是也是同样原因,才得以发现这种方式也能做望远镜。

就像他之前对鲁有林介绍望远镜一样,他给出的就是凸镜与凹镜的组合,很少有人说望远镜原理时,会想到凸镜与凸镜的组合,算是一种惯性思维。

然后他想起焦距的事,随口问道:

“那他是怎么测量焦距的?”

鲁有林有些支吾,眼神中闪过一丝尴尬,低声说道:

“回圣上,他是用镜筒测试出来的,至于圣上说的间距……”

他挠了挠头,显得有些困惑,

“奴才其实不太懂圣上说的间距是什么意思。”

朱有建听后,不禁有些无语。

鲁有林平日里精明能干,处理起军工事务来井井有条,常会有惊人的想法,可到了望远镜这样的事情上,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他心中暗暗感慨:

难道真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再聪明,也总有知识的盲区吗?

他摇了摇头,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

“鲁爱卿,你平日里处理事务,条理分明,怎么到了这远望镜上,就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呢?难道真是术业有专攻?”

鲁有林听了,脸上微微泛红,连忙躬身道:

“圣上见笑了,奴才确实对这些镜技之事不太精通。圣上博学多才,奴才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有建摆了摆手,眼神中透着一丝骄傲:

“哪里哪里,朕只是觉得,这些知识虽然有些晦涩,但并非不可理解。

你若愿意,朕倒是可以慢慢跟你讲讲,说不定你也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呢。”

鲁有林听了,心中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多谢圣上!奴才一定用心学习,不辜负圣上期望。”

于是,朱有建一行人来到了鲁有林磨制镜片的地方。

一进门,便看到一群年少的太监正围坐在一张长桌旁,他们手中拿着细沙,小心翼翼地打磨着透明的琉璃厚片。

这些镜片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朱有建饶有兴趣地走到桌边,仔细观察着镜筒试焦距的过程。

只见一名小太监将一枚镜片固定在卡槽上,另一枚镜片也如法炮制地固定好。

卡槽的下部是一根木条,两根木条分别插在下面有沟槽的方木上。

小太监小心翼翼地前后移动着木条,直到远处的目标变得清晰,这才停下动作,仔细测量两枚镜片之间的距离。

随后,他将镜片插入镜筒中,固定好位置,一只望远镜便算是制作成功了。

朱有建看着这简单的操作,心中却不禁生出几分赞叹。

他转头看向鲁有林,微微皱眉问道:

“若是需要制作更高倍的远望镜,比三尺更长,又该如何?”

鲁有林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

“圣上,若是需要制作更长的远望镜,只需将方木制作成更长的即可。虽然操作上会稍显繁琐,但原理并无二致。”

朱有建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思索:

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似乎不够灵活,不仅如此,还会因为镜片离得过远,而无法获得清晰景象。

他微微一笑,说道:

“鲁爱卿,这方法固然可行,但朕觉得,或许还可以再想想其他办法。

比如,能否让镜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自由调节,而不是每次都要重新测量、重新固定?

这样一来,制作起来岂不是更加方便?”

鲁有林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圣上所言极是!奴才这就去琢磨琢磨,看看能不能按照圣上的想法改进一下。”

朱有建微微一笑,心中却在想:

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思考,总会有新的发现。

鲁有林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的,但是太过于耗损精力,他的精力应该用在大明重工上,而不是在镜片的焦距上。

朱有建轻轻叹息一声,缓步走到方木前,将它竖起来,放在阳光能够直射的地方。

他小心翼翼地在最上面的卡槽里放置了一枚透镜,然后仔细观察着透镜落下光点的位置。

随着他微微调整卡槽的角度和位置,很快,一个清晰的聚集光点出现在地上。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叫来鲁有林:

“爱卿,拿皮尺来。”

鲁有林连忙递上皮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