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45章 宣龙舟会,这是机炮(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5章 宣龙舟会,这是机炮(二)

皇宫外的皇城里,是各局各监所在,算是太监宫女等工作与居住的地方。

皇城里还有山水,处于中心位置的万岁山,是因为挖掘太液池的土方堆积而成,太液池周围典故特别多。

明武宗建造的豹房在西北部,相当于朱厚照的御书房所在,与朱有建待的养心殿一样,属于吃住一体。

明世宗则是在西部,建了西苑,还有修道的万寿宫,嘉靖后期处政都在西苑。

明宪宗则住在湖岛中,只是因为万贞儿喜欢,所以垒土在太液池造了岛屿,建了宫殿。

皇城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朝臣,文武勋贵的宅邸都建在内城,品级越高的官员府邸,勋贵府邸离皇城越近。

然后就是各种服务性质的商铺所在,为商铺服务的人员居住在外城。

皇城还有各级官衙机构,三司六部的执行机构在这里,还有府尹、皇城司等维护治安的所在。

除了皇城这些,还有外城,一般属于低级京观居住地区,以及车马行和漕运帮派,牙行等各种行当所在,更多的是讨生活的老百姓。

大明万历朝以前,还有城郭,整个京营都在城郭里,城郭里自发形成的区域很庞大,几乎已经相当于皇城内外城的总和,它们与京营共同拱卫京城。

后来到天启末年,大明内部乱了,京营也不如从前,又经历后金入关兵围的事情,城郭聚集点逐渐消失,有条件的都搬进城内,没条件的只能离开。

连漕帮、车马行、暗门子都不敢在城郭区域活动。

此次皇帝出行由西华门走承天门,沿御道街出永定门,然后沿城墙向西去八里庄。

对于老百姓说地不合规制的十二匹马,在二王心中,那也是再合理不过的安排。

依照祖制,主子出行,车舆本该配八匹辔马,可如今不同往日,主子身边还带着个“小主子”呢。

多出来的这四匹马,那是为“小主子”配备的,既能保证行程的安稳舒适,又不失皇家的体面,何乐而不为?

再讲讲这人员配置,也是大有讲究。

这一趟出行又不是去祭天地那般的大礼仪场合,那些平日里侍候在养心殿的宫女,虽说在宫里头被称作女内官。

可朱有建平日里忙着政务,压根没留意这些细枝末节,只当她们是普通的宫女伺候着罢了。

王承恩与王德化一琢磨,既然不是什么庄重肃穆的大场合,带这些女内官出去干啥?纯粹是多此一举。

还有那仪官,主子不过是去皇庄溜达溜达,看看大铳演习,又不是出席什么需要繁文缛节的大典,要那些仪官跟在身边摆弄礼仪,岂不是自找麻烦?

至于大驾卤簿,他俩更是认定,这就是主子平日里的普通出行,没必要搞得那么铺张隆重。

把那些个大件小件、花花绿绿的伞盖、寿扇、幢幡一股脑儿全搬出来,既累赘又不符合当下的情境。

于是乎,在这两大太监的精心安排下,就有了外面这看似不合规制,实则暗藏玄机的出行队伍,主子一声令下,便向着八里庄风风光光地进发了。

外城街边,一众上了年纪的百姓此刻都伸长了脖子,眼睛瞪得铜铃般大,满心疑惑地打量着这支浩浩荡荡却又规制有些异样的皇家队伍。

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声此起彼伏:

“皇帝陛下这是要搞啥大动静啊?”

目光扫过那多出的一百多名太监,更是满脸狐疑,这些太监们身着统一服饰,或抬着箱子,或手持仪仗物件,行色匆匆却又秩序井然,在队伍中格外扎眼。

“咋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太监来,这是要去干啥前所未有的大事呢?”

老人们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不解。

京城的老百姓啊,那可是出了名的消息灵通又胆子大,虽说心中满是疑惑,但更多的还是为皇室如今的兴盛感到由衷高兴。

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皇室出行越是威风八面、排场浩大,便越是彰显着大明的昌盛繁荣。

瞧这一路飘扬的旗帜,听这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之际,人群中突然冒出个胆大的主儿。

此人五大三粗,一脸憨相,却有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

只见他三两步跨上前去,到了王德化面前,清了清嗓子,扯着嗓子大声吆喝道:

“这位官爷,敢问里头坐的可是咱们英明神武的陛下?这大队人马呼呼啦啦的,是要去做甚呀?”

这一嗓子,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周围原本与他并肩站着的人,就像见了洪水猛兽一般,“呼啦”一下全都自动往后退,与他拉开了长长的距离。

如今这京城,在陛下的悉心治理下,一片和谐安宁,人人都守着本分过日子。

大伙心里明镜似的,在这当口,可千万别跟着瞎起哄,万一惊了圣驾,那罪过可就大了去了。

可比平日里在街上吵架、打斗的惩罚要严重好多倍,搞不好连脑袋都得搬家。

所以,还是离这个冒失鬼远点,保平安要紧呐!

王德化站在这人对面,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心中的怒火蹭蹭直冒,眼睛里几乎要喷出火来。

他恶狠狠地瞪着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在圣驾前大声吆喝的莽汉,一挥手,就要差遣身旁的禁卫去把此人给抓起来。

心里琢磨着,非得给他安上一大串吓人的罪名不可,什么奸细、敌探,妄图刺探大明机密;

还有叛国,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罪;

更甚者,直接扣上刺客的帽子,意图谋害圣上,反正是怎么严重怎么来,摆明了就是奔着抄家灭族的惩处去的,也好给这些不长眼的百姓一点颜色看看,长长记性。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车轿内悠悠传来朱有建一声轻咳。

这轻轻的一声,却如同定海神针一般,让周围的空气都瞬间安静了下来。紧接着,朱有建温和的声音再次响起:

“承恩、德化,朕说,你们复述,于大明百姓听听,可好?”

语气里透着几分期待,又有几分不容置疑。

此时的朱有建,静静地坐在车轿之中,思绪却在崇祯的十七年的岁月里,大明就像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破旧帆船,四处漏水,险象环生。

老百姓们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京城的百姓虽说身处天子脚下,可同样饱受战乱、天灾、赋税之苦,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里满是绝望与无助。

好在如今,时来运转,朝廷内库里积攒下了巨额财富,足足有四亿多白银,手头宽裕了;

北方的内乱也在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下彻底平息,百姓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关外的鞑子虽说依旧虎视眈眈,但有坚固的防线和英勇的将士,估计也能抵挡一阵子。

朱有建的心里满是感慨,他此刻就想着,自己已然坐拥这太平盛世的雏形,何不给百姓们一点实实在在的实惠,让他们也跟着沾沾喜气,共享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呢?

车辇之中,朱有建微微坐直身子,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轿帘,沉稳而有力地传了出去:

“朕有意于五月初五端午时节,于永定河办一场龙舟会,凡京城所辖诸县,及京城内百姓,皆可组队参加!”

说罢,他停下话语,静静等待王承恩与王德化将这一旨意转述给周围翘首以盼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