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19章 火锅宴臣,库伦兵聚(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9章 火锅宴臣,库伦兵聚(四)

张家口的三月,春寒尚未散尽,冷风依旧呼啸。

就在这乍暖还寒的三月二十八日午时,曹化淳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两千五百人队伍,如同一股滚滚铁流,抵达了张家口。

早已等候在此的方正化,远远瞧见那飘扬的旗帜和整齐的队列,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他快步迎上前去,激动地说道:“曹公公,您可算来了!这一路辛苦了。”

曹化淳翻身下马,面带微笑,拱手回应:

“方公公,军情紧急,咱家自然不敢有半分耽搁。”

方正化的目光扫过那两千五百名精神抖擞的士兵,又落到队伍后面装载着神秘器物的大车之上,好奇问道:

“听闻公公此番还带来了堪称神器的组炮,可是真的?”

曹化淳哈哈一笑,自豪地拍了拍身旁的一辆大车,说道:

“那自然是真的,此物威力非凡,定能助咱们一臂之力。”

方正化听闻,心中大喜,原本因两道境门防御重任而紧绷的心弦,此刻也稍稍松弛了些许,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前方闪耀,对守住境门的信心顿时大增。

寒暄过后,方正化迫不及待地带着曹化淳来到了沙子甸,这里是通往榆木川的咽喉要道。

只见道路之上,密密麻麻的排桩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木质长城,已然将道路阻断。

方正化指着这片排桩,神色凝重又带着几分兴奋地开始讲述自己的想法:

“曹公公,您看这儿,此路乃是敌军进犯的必经之地,我思量许久,若是在此放置两座组炮,任他千军万马,也休想轻易通过。”

曹化淳微微点头,目光在周围的地形上仔细打量一番,随后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大手一挥,果断说道:

“方公公,您这想法虽好,但若要确保万无一失,咱家觉得放三座组炮更为妥当。

咱们以‘品’字型排布,两边的组炮连续发射,形成火力压制,中间那座组炮则负责查漏补缺,充当替补,关键时刻顶上去,定能让敌军插翅难逃。

炮弹嘛,给足一千枚,绝不让火力断档。”

说罢,曹化淳又耐心介绍起组炮的特性:

“这组炮可是个宝贝,既能集中火力,一次性发射一组炮弹,给敌军来个措手不及,也能根据战场形势,单独发射,灵活多变,到时候咱们可随机应变。”

方正化听得连连点头,心中对这组炮的威力和运用之妙更是钦佩不已。

一番商议之后,初步作战方案已然敲定。

此处决定由方正化亲自指挥,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火力,还将放置十架投弹机,配合组炮进行攻击。

同时,配备一千名战斗人员,负责周边警戒与辅助作战,以及五十名经验丰富的操炮手,专门操控组炮与投弹机,确保每一发炮弹、每一颗手雷都能精准地飞向敌军。

众人皆知,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防御之战,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帷幕,而这精心布置的防线,便是守护境门、抵御外敌的关键所在。

张家口的局势愈发紧张,曹化淳紧锣密鼓地敲定着人员与火力部署,神色间满是决然。

他目光坚定地说道:

“待高起潜过来,就坐镇张家口堡城,此地乃咽喉要冲,不容有失,务必依托城防,守好这关键据点。”

言罢,他转向一旁的千户,继续安排:

“咱家则带人奔赴万全右卫与兴和之间的那个谷口,另外安排五百精兵强将,牢牢控制住万全右卫德胜口堡。

不仅要筑起坚固防线,还得架设组炮与投弹机,给来犯之敌以致命一击。”

曹化淳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各个据点的位置,手指落下之处,似是已燃起硝烟。

经此一番调配,二十二座组炮各有归属,方正化镇守沙子甸,分得三座,肩负起阻挡榆木川方向敌军的重任;

高起潜坐镇张家口堡城,掌握八座,以城为依托,震慑四方;

德胜口堡配备五座,作为防御前沿的重要支撑;

曹化淳自己则带着六座组炮,亲赴谷口设伏,准备给敌军来一场出其不意的伏击战。

三月二十九日未时,暖阳高悬,高起潜如期而至,他的到来如同给紧张筹备的战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只见他不仅带来了剩余的组炮,那些亮沉沉的炮身闪烁着冷峻的光泽,仿佛在宣告着即将释放的强大威力,还有堆积如山的众多炮弹,一箱箱整齐码放,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带来了三只珍贵的远望镜。

原来,鲁有林听闻朱有建的设想后,雷厉风行,迅速行动起来,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居然按照要求磨出了新焦距的透镜,一番调试后,放大倍数已然达到五倍。

随后又匆匆将其组装成三支,马不停蹄地交给高起潜送来前线。

这三只远望镜,恰如战场上的三只“神眼”,三位战场指挥正好一人一只。

方正化拿到望远望镜的那一刻,喜笑颜开,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紧紧握住望远望镜,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声说道:

“有了这宝贝,咱家有信心,定能将敌人在二千步外就解决掉!”

那自信满满的模样,仿佛敌军已然在他的掌控之下。

此刻,万事俱备,只等敌军来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在这片土地上爆发。

在遥远的北方,鞑清摄政王多尔衮高坐于营帐之中,眼神冷峻而坚毅,手中紧握着那象征着无上权威的征战令。

随着他一声令下,传令兵快马加鞭,将指令传向四面八方,刹那间,整个满蒙汉二十二旗之地都沸腾了起来。

各旗旗主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整顿兵马,筹备粮草,吆喝声、马蹄声交织成一片,热闹非凡又透着一股肃杀之气。

多尔衮给出了严苛的期限,要求所有兵马务必在顺治元年三月三十日未申交时全数集结于规定地点。

这道命令如同紧箍咒一般,催促着每一个人。

各旗的将士们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向着各自战区全速进发,他们知道,违令者必将受到严惩,而此战关乎大清的荣耀与未来。

按照作战计划,四月初一,他们就要与明国正式开战。

此次征伐有着极为明确的战略目标——攻取明国的宣府镇。

在多尔衮的眼中,宣府镇地理位置险要,一旦拿下,便可作为总营,进能攻、退能守,为后续占据山西、河南,乃至攻占顺天府、最终占领明国京城铺平道路。

届时,整个北方将落入大清囊中,这份雄心壮志让多尔衮热血沸腾,也让每一个参与此战的将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他们坚信,凭借着八旗铁骑的勇猛善战,以及多尔衮的英明指挥,定能在这场大战中凯旋而归,书写大清的辉煌篇章。

殊不知,此时的明朝,在朱有建的整顿下,已然悄悄发生了诸多变化,正严阵以待,准备迎接这场生死较量。

多尔衮端坐在帅帐之中,眉头紧锁,脸上满是无奈之色。

回想起往昔那五次南狩,虽说每次都能有些斩获,可其中的艰辛与风险,又有几人知晓。

那时,八旗铁骑凭借着超强的机动性,采取偷袭战术,巧妙地绕开了重兵把守的山海关与张家口堡。

这一招出其不意,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常常是等众多铁骑踏入关内,警报才迟迟拉响,明军仓促应战,自然是破绽百出。

从潜伏在关内的细作源源不断传回来的情报看,确实佐证了一个令多尔衮既得意又有些无语的事实:

明国对于他们五次入关的路线,始终处于懵懂不知的状态。

就拿野狐岭到独石口这一路段来说,明国的布防简直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将此地当作重点防御区域。

也正因如此,第三次与第四次南狩时,八旗军大摇大摆地选择从独石口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到了第五次,更是花样百出,先是路过独石口,而后翻过墙子岭,沿着潮河岸一路疾行,转入滦河,顺利抵达潘家口,至于那大安口,不过是过潘家口之后的一条途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