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03章 重工开建,论武兴和(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3章 重工开建,论武兴和(六)

基于对局势的精准把控和实地考察的结论,方正化坚信后金大概率是从小境门潜入关内。

正因如此,他认定从小境门通往大宁卫的这条道路,必须提升到第二主战区的高度加以重视。

这条道路一旦被忽视,就极有可能成为后金再次突袭的绿色通道,届时大明又将陷入被动挨打的艰难境地。

于是,方正化迅速着手调配兵力、布置防御,决心在这条关键路径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后金铁骑望而却步。

方正化在仔细勘查地形的过程中,目光锁定了一处极具战略价值的要地。

此地地势险要,两侧山峦高耸,中间仅有一条相对狭窄的通道,仿若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特意开辟出的咽喉之地。

他站在高处,俯瞰着这片区域,心中暗自思忖:若能在此处部署成排的火炮,凭借着火炮强大的火力压制,绝对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让任何来犯之敌都铩羽而归。

只可惜,当下大明的军备状况还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手头并没有这种理想中的火炮(不过后来,此处还是安置了三座组炮,大大增强了防御力量)。

实际上,经过后续的情报搜集与分析,方正化越发确定此地的重要性。

这里的确是通向承德的一条隐秘路径,回顾历史,后金第四次气势汹汹的南狩行动,正是沿着这条路悄然潜入的。

只不过当时,他们并未踏入沙子甸这片区域,而是巧妙地沿着潮河向东南方向迂回前行,然后转入滦河沿岸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抵达潘家口,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再看沙子甸与大宁卫连通的另一条白河,这条河流沿岸的地形条件极为特殊,河岸边要么是泥泞不堪的沼泽地,要么是崎岖陡峭的山坡。

对于擅长纵横驰骋的骑兵而言,实在是举步维艰,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行军。

相较而言,走潮河线虽然曾经具备诸多优势,能够顺利接应古北道与卢龙道的骑兵,实现多路人马协同作战,构建起强大的军事联动。

但如今,时过境迁,由于古北道与卢龙道已然被彻底堰塞,变成了一堆堆难以逾越的土石障碍。

走潮河线的这一战略优势也随之丧失殆尽,再想借此路线达成战略目的已然失去先机。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供双方选择的,便只剩下沙子甸这一关键通道了。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它的地位都愈发凸显,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节点。

方正化心中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他深知张北那边地势开阔,从地理条件上看更适合大部队行军作战。

所以后金若真打算攻打张家口堡,按常理来说基本不会选择走小境门这条相对狭窄的路线。

然而,他也明白,军事防御容不得一丝马虎,哪怕是极小的可能性都不能忽视。

毕竟小境门这里有岔路通向独石口隘,而后金骑兵神出鬼没,万一他们另辟蹊径从此处突袭,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方正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人员严重不足。

要想在如此广阔的区域构建起坚固的防御体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现实却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但即便如此,他也绝不打算放弃小境门这个关键的防御点。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下令将自己看中的那处地势险要的峡谷,用一根根粗壮的木桩构建起来。

士兵们齐心协力,将木桩深深地打入地下,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同时,在峡谷的地面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埋下了大量地雷,每一颗地雷都连接着一根细细的拉线,这些拉线被巧妙地放置在木桩之间。

方正化的设计十分精妙,只要敌人妄图拔出木桩,触发拉线,两边的山岭就会瞬间引爆,让敌人陷入一片碎石之中。

当木桩终于布置完成后,方正化望着眼前的峡谷,心中不禁有些遗憾。

他看着这狭窄的通道和两侧高耸的山岭,暗自想着:

这里的地形实在是太适合架设火炮了,如果能在这里放置十门大威力火炮,凭借着火炮的强大威力,足以让来犯的后金骑兵吃尽苦头,喝上一壶难以下咽的“苦水”。

但如今,他只能依靠现有的防御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守住这片阵地,等待着后金可能到来的挑战。

方正化马不停蹄地回到张家口堡后,丝毫不敢懈怠,即刻又投身到紧张的军事筹备之中。

他将那张绘制着山川地势、关隘要道的地图在案几上徐徐展开,双眼紧紧盯着,手中的笔不时在上面圈圈点点,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各种防御策略。

在他的反复研究下,他认定万全右卫的德胜口堡这个关键据点,是安放投弹机的绝佳之地。

投弹机所投掷出的子母弹,爆炸后能产生大面积的毒烟效果,再配合上手雷这种近距离的杀伤利器,两者相互组合,形成远近结合的火力打击模式,无疑会是一种极具威力的战斗方法。

而且,追溯历史渊源,大明成祖时期设立万全右卫,本身就蕴含着应对外敌、强化防御的战略考量,在这片土地上布置这样的武器组合,也算是顺应其初衷。

紧接着,方正化凭借着多年征战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在万全右卫向北面探寻的过程中,有了一个重大发现。

那里有一处天然形成的伏击点,仿若上天特意为明军打造的防御福地。

这是一个天然谷地,谷地前后的道路呈现出明显的收窄态势,恰似一个狭窄的瓶颈。

对于擅长大规模集团冲锋的敌军大部队而言,这样的地形无疑是噩梦般的存在,根本不利于他们展开冲锋,强行通过只会让兵力在狭窄处拥挤,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方正化兴奋不已,他迅速将这个发现落实到纸上,用手中的笔在地图上精准地描绘出这片谷地的轮廓,他将此处命名为牛头沟,随后又在地图的空白处,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的详细想法。

紧接着,他亲自带人赶赴实地,指挥士兵们先是沿着谷地的关键位置拉设了一道道坚固的钢丝绳,这些钢丝绳如同隐形的绊马索,能够有效阻拦敌军骑兵的快速突进;

随后,又在钢丝绳周围以及敌军可能涉足的区域,仔细地布设了大量地雷,地雷一旦引爆,将对敌军造成致命打击。

一切布置妥当后,他还特意做好了清晰的标记,以便后续的部队能够清楚知晓这里的防御布局,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充分发挥这片天然伏击点的最大效能。

多尔衮行事风格向来雷厉风行,在那次军事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迅速整军备战,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朝着库伦方向进发。

队伍行进有序,军旗猎猎作响,马蹄声如鼓点般密集。

按照他的预计,在夜幕降临之时,大军便能顺利抵达库伦。

库伦这个地方,曾经是林丹汗的大本营,顾往也是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可后来,随着大明停止了对林丹汗的资助,林丹汗不久就遭遇了左翼部族的背叛,最终无奈之下,全族向南迁徙而去。

自此,这里便彻底落入了后金的掌控之中。此前后金派往关内刺探军情的哨探,便是从库伦出发,悄无声息地潜入大明境内,收集着各种情报。

此时,局势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张家口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朱有建却依旧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正悠然自得地在养心殿院内钓着鱼,他似乎完全没有被即将到来的大战所影响。

就在他全神贯注于钓鱼之时,一个不速之客悄然出现。

他仍专注于钓鱼,而这个不速之客则静静地坐在不远处,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钓鱼,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谁也不知道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会给朱有建带来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