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61章 蒙古归心:商贸渗透与自治区的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1章 蒙古归心:商贸渗透与自治区的雏形

库伦的秋风吹起时,林远正看着蒙古王公们在商路契约上盖章。羊皮纸上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土谢图汗部将漠北五处牧场租给委员会,用作铁路中转站,年租金五千匹骏马,可折算成茶叶、布匹支付。\"为首的汗王盖完章,端起奶茶碗笑道:\"林大人,这比打仗划算多了——去年借你们的冷藏库,我的羊肉多卖了三成。\"

让蒙古归心的,正是这张越织越密的商贸网。自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通车后,江南的丝绸、湖广的瓷器、西洋的钟表顺着铁轨涌进草原,而蒙古的皮毛、驼绒、奶酪则通过联运箱运向中原。委员会在每个中转站设了\"公平秤\",由蒙汉官员共同看管,还推出\"以货易货\"的龙票——牧民交十张羊皮,就能换一张等值的\"茶票\",到武昌的茶庄直接提货。

土谢图汗部曾是最抵触的,可当看到车臣部靠修铁路赚得盆满钵满,终于松了口。林远抓住机会,让铁路司修了条支线到他们的盐池,用电力驱动抽水机采盐,成本降了一半。汗王的儿子在学堂里学了算术,算清\"自己采盐卖,比卖给罗刹赚得多\",成了部族里的\"亲汉派\",天天缠着要学发电报。

矛盾并非没有。苏尼特部的牧民曾因\"铁路占了牧场\"闹事,林远没有派兵,而是让保险司推出\"牧场险\":铁路沿线的牧民,每年能领到五匹布作为补偿,若遇上雪灾,还能从仓储基地领救济粮。他还在铁路旁设了\"交换站\",牧民可用皮毛换农具、种子,格物司的工匠甚至教他们用蒸汽机铡草,效率比手工高十倍。

\"自治区\"的构想在潜移默化中成形。林远在库伦设了\"蒙古事务处\",由蒙汉官员各三名组成,掌管商路、司法、教育事务。司法上,采用\"蒙汉合璧\"的方式:偷羊按蒙古习惯法罚畜,盗铁路器材则按大明律治罪;教育上,学堂既教《论语》,也讲《蒙古秘史》,课本用两种文字印刷。最关键的是税收,蒙古商户只需缴纳\"商路通行费\",比向王公交的\"贡赋\"少了近半。

军事上的融合更显巧妙。巡防营吸收了不少蒙古勇士,编成\"骑电营\"——骑着快马,背着电报机,既能传递消息,又能护卫商路。某次罗刹游骑越界,正是巴林部的士兵先用电报报信,汉兵的蒸汽装甲车随后赶到,配合得天衣无缝。战后,蒙古士兵摸着装甲车的钢板说:\"这铁马比我们的宝马厉害,可离了我们的马快,它也跑不远。\"

宗教的纽带也被利用起来。林远请章嘉呼图克图到张家口讲经,特意在寺庙旁修了座\"光明塔\",塔顶装着电灯,夜里亮如白昼。呼图克图为电灯开光时说:\"这是佛祖的智慧之光,照得见汉地,也照得见草原。\"牧民们从此对电力多了份敬畏,连最保守的萨满也不再反对电线从帐篷旁经过。

转折点发生在那年冬天。漠北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牲畜冻死大半,驼队无法通行。林远让委员会启动\"暖冬计划\":用蒸汽火车运煤到中转站,再用马拉雪橇送进草原;发电站的电力全用来供暖,连王公的帐篷都接了电线;保险司的\"牲畜险\"赔付款换成了粮食,通过电报确认受灾户数,没出一点差错。土谢图汗在雪中对着南方叩首:\"大明不是来占我们的地,是来搭我们的命。\"

这日,林远在库伦的事务处翻看报表,见蒙古商户的龙票使用量已占总数的四成,嘴角露出笑意。窗外,蒙汉工匠正一起调试新到的蒸汽打桩机,准备把铁路往漠北再修一百里。远处的电报线在风中轻晃,将库伦的消息传向京师,也将中原的繁华送入草原深处。他知道,当蒙古的少年能说汉话、会发电报,当牧民的帐篷里亮着大明的电灯,这片土地的归属,早已无需兵戈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