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520章 团队培训,提升素质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0章 团队培训,提升素质2

天刚亮,加工棚的门还没完全推开,周大林已经蹲在角落里对着一堆包装袋皱眉。他手里捏着一张刚印好的卡片,边缘蹭了墨,花瓣印模糊了一角。

“又糊了。”他低声嘟囔,“这墨干得太慢,压一下就花。”

我走进来时听见了这句话。昨晚最后一批货发走前,我就发现有三袋漏贴了影像卡,登记簿上的编号也跳了一行,把王记茶楼的订单错记成李掌柜的。当时没说话,现在看着桌上散乱的纸片和歪斜的字迹,心里那根线绷得更紧了。

顾柏舟从后院进来,肩上搭着湿布巾,见我在看登记簿,轻声说:“昨儿送完货回来太晚,周兄弟赶着收尾,我也帮着捆了几包。”

我没应,翻开最新一页,在一处错误旁画了个圈。“这是第三回了。标签贴错、卡片少放、地址记混——不是忙出来的,是没规矩。”

周大林抬起头,脸上有些挂不住:“云姐,咱们人手不够,临时叫来的又不识字,能对上号就不错了。”

“不识字可以念给他听。”我把手中的流程图摊开在桌上,“但每一环该谁做、怎么做,必须清楚。不然再多的人也是乱。”

顾柏舟看了看图,又看看我:“你要怎么办?”

“从今天起,早晚各一个时辰,我们三人先学起来。”我指着墙上空着的一块板面,“明天开始,那里会贴出‘悦耕记’八个关键步骤:播种、记录、采收、加工、包装、发货、放映、售后。每一步,都要有人负责,有人核对。”

周大林张了张嘴,终究没说什么,只是低头搓了搓手。

清晨五更天,天还灰蒙蒙的,加工棚里点起了油灯。我提前放了一遍新剪的影像——画面是茶楼檐下,铜板放映着玫瑰绽放的过程,几个老人围坐着,有个孩子指着喊:“这是悦耕记的花!”

灯光暗下后,屋里静了一会儿。

“你们想不想,人人都能一眼认出咱们的名字?”我轻声问。

周大林坐在最边上,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顾柏舟却坐直了些,眼睛盯着那块刚熄灭的铜板。

“我不怕学。”他开口,“就是怕记不住。”

“不用全记。”我说,“每天只讲一环。今天先从‘识印’开始。”

我把烘干的七彩玫瑰取出来,夹在薄绢里做成印版,当着他们的面蘸墨压印。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都要求清晰完整。

“以后每个包装上,花瓣必须五瓣分明,不能连边,不能缺角。”我指着卡片下方的小字,“这里要写明拍摄日期和田块编号,由包装人签字,核对人盖章。”

顾柏舟拿起一块试印的布片,仔细比对:“要是墨多了呢?”

“那就减量,多试几次。”我递给他另一块干净的印版,“你来压一次。”

他笨拙地蘸了墨,轻轻一压。花瓣成形,但左下角有点晕染。

“再试。”我说。

他点点头,重新清理印面。

白天照常干活。下午装货时,我让两人按新流程走一遍:顾柏舟负责读单,周大林复述客户信息,再由我抽查。第一遍,周大林漏了“加放两张备用影像卡”的备注。

“错了。”我说。

他愣了一下,随即把单子翻回去重看。

“下次轮到你读,我来复述。”他主动说。

傍晚送货回来,发现一袋米外皮破损,里面的卡片受潮卷了边。我没让换,而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袋子放在中间。

“这是谁经手的?”

没人说话。

“破损不怪路颠。”我打开袋子,“但没检查就装车,是失责。今天这袋,谁负责,今晚就得守着它,直到找出补救办法。”

周大林站了出来:“是我装的,我没看仔细。”

“那你想想怎么改。”

他蹲在袋子旁边,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最后抬头:“能不能在每车货最上面放一张清单,写明数量、状态、责任人?送到地方,对方一点就知道有没有问题。”

我点头:“写下来,明天贴到墙上。”

第二天清早,墙上的流程图下面多了一张纸,是周大林连夜写的《发货检查十项》。字歪但工整,一条条列得清楚。

我让他站在前面,给临时帮工讲解一遍。他声音不大,但每句话都说得很实。

“轮岗从今天开始。”我说,“周大林,今天你去田头记生长数据;柏舟,你留下来负责包装和客户对接。”

顾柏舟有些迟疑:“我要跟人说话?”

“你种的米,你最清楚它怎么长的。”我看着他,“别人问起,你说得比谁都真。”

上午他在包装台前练了好几遍开场白,声音生硬。中午吃饭时,他对着空椅子模拟对话,一遍遍重复:“这是我们自家田里的稻,用灵泉灌溉,全程有影像记录……”

下午真来了个陌生客商,他站在车边,手心出汗,但还是把话说完了。对方听完,点了点头,当场订了两袋。

晚上培训时间,我拿出一张新表格,每人发了一份。

“今天写一写,你觉得哪一环最容易出错,为什么?再写一件今天做得对的事。”

顾柏舟写道:“我以为发货最快就好,其实核对更重要。今天我没慌,把话说完了。”

周大林写的是:“以前觉得印个花没啥,现在知道,每一笔都是脸面。”

我把这些纸收上来,铺在桌上。油灯的光落在字迹上,有的潦草,有的用力过猛,划破了纸。

但我看得清楚。

他们开始在意了。

第三天,轮岗继续。周大林跟着我去田里录影像,拿着记录本,一笔一划写下温度、湿度、叶片数。中途墨瓶打翻,他急忙用布擦,结果把前一行字抹花了。

他站在那儿,脸色发红。

“没关系。”我说,“重写一遍。”

他蹲在田埂上,把那页纸撕了,重新抄。太阳晒得他额头冒汗,也没停。

晚上他没走,独自在棚角练习压印。一次,十次,二十次。直到最后一枚花瓣清晰完整地落在纸上,他才停下来,把那张纸折好塞进怀里。

第七天,流程图上的八个节点全部填满责任名单。每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两个位置——主责一项,协查一项。

“为什么要查别人?”有人问。

“因为你得知道,”我说,“当你做好自己的事时,另一个人也在为你把关。”

第十天早晨,我站在加工棚门口,看着他们一个个进来。

周大林进门时,顺手把昨晚报废的三张卡片撕碎扔进了火盆。顾柏舟抱着一摞新印的清单,脚步比以往稳。

我翻开培训记录本,最后一页写着明日计划:新增“客户反馈整理”课程,引入评分机制。

油灯还亮着,照着桌上那份《标准作业流程图》。周大林昨天交来的抄本放在最上面,每一个字都像刻进去的。

我伸手抚平纸角的褶皱。

他的名字,第一次,整整齐齐写在了“包装核验”那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