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天山脚下石榴红 > 第102章 茶馆议政,共护遗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章 茶馆议政,共护遗珍

阳光洒在库勒其兰的屋顶上,木构民居斑驳的墙面泛起温润的光。

清晨的空气中夹杂着铜器敲击的叮当声和艾德莱斯绸织机轻柔的节奏,这是林砚最熟悉的家乡声音。

他站在老茶馆前,看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村道尽头缓缓驶来的车队,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派来的专家团终于到了。

“来了。”阿依夏走过来,手里还握着一把刚整理好的绸缎样本,眼神里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林砚点头:“这次必须让他们看到库勒其兰真正的价值。”

考察持续了一整天。

专家们穿梭在巷道之间,细致查看每一块雕花窗棂、每一根支撑梁柱,记录下屋檐下的壁画残迹和墙角铭牌上的古老文字。

他们走进吐逊大叔的铜器作坊,听他讲述祖辈如何用手工打造出一只只精美的壶盏;他们又来到帕提古丽的刺绣小院,看年轻姑娘们指尖翻飞,将一朵朵石榴花绣进绸缎之中。

傍晚,专家组在老茶馆召开内部会议。

林砚没有打扰,只是默默站在门外,听着屋内低声讨论的声音,心里五味杂陈。

天边最后一抹霞光落下时,专家组长走出门来,脸上带着笑意:“林先生,我们一致认为,这片木构民居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建议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句话如同一记鼓点,在林砚心头重重落下。

这是对爷爷遗志最好的回应,也是对库勒其兰所有坚守者最大的肯定。

但他也清楚,单靠保护还不够。

“如果我们能联动周边村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圈呢?”当晚,他在老茶馆召集了村民代表和几位核心手艺人,“喀什不止有库勒其兰,还有三个同样面临开发威胁的传统村落。我们可以建立‘丝路传统村落联盟’,共享资源、协同管理,甚至联合推出文旅线路。”

吐逊大叔皱眉:“你说得轻巧,怎么联?谁来牵头?”

“从文化传承出发,把非遗技艺变成生产力,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让村落活起来。”林砚有信心的说道。

李志刚听完后点头:“这个方向很务实,我可以向援疆办申请专项支持。”

阿依夏也在一旁补充:“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电商平台,想试试把艾德莱斯绸做成定制款,让更多人知道它。”

她顿了顿:“以前总觉得艾德莱斯绸只能守着老织机,现在它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几日后,阿依夏牵头启动“织梦工坊”公益项目,联合帕提古丽等刺绣艺人开展技艺培训。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回到村里,坐在织机前,学着用自己的双手编织未来。

而林砚则继续奔波在各村落之间。

他带着团队走访调研,绘制出一份详细的“多点联动保护计划”,包括建筑修缮、文化挖掘、产业导入等多个方面,并附上了大量实地拍摄资料和村民访谈记录。

与此同时,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回函,确认将库勒其兰纳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预选名单,并承诺在财政与技术上给予支持。

但就在大家以为事情终于步入正轨时,一封通知再次打破平静——县政府拟于下周举行公开听证会,审议是否对库勒其兰进行整体拆迁。

“他们还没放弃。”刘建国皱眉道,“看来我们还得再打一场硬仗。”

林砚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那叠厚厚的《多点联动保护计划》放在桌上。

他开始着手准备听证会的发言稿,将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故事都重新梳理一遍。

夜深时,他独自一人坐在老茶馆二楼,望着满天繁星,低声自语:“这次,我们必须赢。”

听证会当天,县文化馆会议厅座无虚席。

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林砚面前的投影幕布上,映出他昨晚反复修改的《丝路传统村落联盟保护与发展计划》。

台下坐着县政府代表、专家评审团、村民代表,还有几家开发商的人。

气氛沉闷而紧张。

林砚站在讲台上,手扶桌沿,目光扫过全场。

他的声音平稳却坚定:“我们不是反对发展,而是要选择一种更尊重历史、更贴近人民的发展方式。”

他说着,点开一张张实地调研图——库勒其兰老屋的木构细节、织机作坊里年轻女孩们专注的眼神、铜器匠人粗糙却灵巧的手掌,还有孩子们在修复后的茶馆前奔跑的画面。

“这些不是‘落后’,是文化的根。”他说,“如果我们现在拆了它,失去的不只是几栋房子,而是整个村庄的记忆。”

随着林砚的讲述,现场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冷漠的评委开始点头,村民们低声交谈着什么,连一向谨慎的刘建国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个多小时后,主持人宣布休会五分钟。

再回来时,刘建国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经过审议委员会讨论,原定对库勒其兰的整体拆迁许可将予以撤销,并纳入省级文保单位管理范畴。”

话音未落,现场响起一阵掌声。

吐逊大叔激动地拍了拍大腿,帕提古丽眼眶微红,塔依尔挥舞着拳头,大声喊了一声:“亚克西!”

庆典那天,老茶馆门前张灯结彩,锣鼓喧天。

村民们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艾德莱斯绸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林砚站在茶馆门口,看着人群中的熟悉的面孔——吐逊老村长拄着拐杖向他挥手,帕提古丽抱着刚满月的小孙女笑着,塔依尔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布置场地。

他举起话筒,声音穿过人群:“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夜风穿过喀什老茶馆的窗棂。

二楼会议室里,灯光明亮,气氛凝重又兴奋。

林砚站在地图前,双手撑在桌沿上,目光扫过围坐一圈的核心团队成员:阿依夏、李志刚、刘建国、吐逊大叔的孙子艾尔肯,还有几位来自社区的文化志愿者。

“这不仅是库勒其兰的事。”他再次强调,“我们要带动整个喀什东部古村落群,形成一个有机联动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带。”

地图上用红笔圈出的几个村落——库勒其兰、巴楚古村、托克逊布拉克、帕米尔脚下的瓦罕走廊旧寨……像是一串散落的明珠,等待被重新串联起来。

李志刚皱眉道:“申报试点是个大好机会,但也意味着要接受更严格的审查,一旦失败,可能影响我们正在推进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执行进度。”

林砚点头:“但我们也不能只守不进。老城区、老村落是我们的根,但它们也需要新的生命力。‘活化’不是破坏,而是让传统真正‘活着’传承下去。”

阿依夏坐在角落,手里翻着一本手写笔记,忽然抬头:“我建议加入‘非遗体验工坊’模块,比如织造、铜器制作、中医草药辨识这些,游客可以亲手尝试,既能吸引年轻人,也能为手艺人带来收入。”

“好主意!”林砚眼中一亮,“我们可以打造一条沉浸式的丝路非遗文化动线,从老茶馆出发,沿着传统集市、手工坊、古驿站遗址,最后抵达村落中的民艺工坊。”

讨论渐入高潮,窗外风声呼啸,像是为这场酝酿变革的会议伴奏。

夜深人静时,林砚和阿依夏仍在茶馆二楼的办公室伏案写作。

桌上堆满了调研资料、图纸和影像记录。

阿依夏将一段拍摄于库勒其兰老宅的壁画视频投影到白墙上,画面中,一位年迈的维吾尔族老人正在用赭石粉绘制传统纹样。

“这是你父亲留下的作品?”林砚轻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