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咱们这地界儿,提起杨林村,那故事可就多了去了。但要说最邪乎、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得是村东头那块“断字石”。

这石头,说奇也奇,说怪也怪。它就那么孤零零地立在官道旁,灰扑扑的,半截身子埋在土里,像是个犯了错被罚站的老头。可你要是凑近了看,就能发现它的门道。石面上,歪歪扭扭地刻着几个字,像是被人用没蘸饱墨的笔草草划拉上去的,笔画断断续续,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风一吹过,那些字迹里仿佛还飘着一股子淡淡的墨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这石头有灵性,碰不得,也惹不起。

故事得从清朝那会儿说起。

那年头,杨林村还只是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庄子。村里有个后生,叫杨墨。这杨墨打小就聪明,过目不忘,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是村里百年不出的读书苗子。二十岁那年,他辞别了老母亲,背上干粮和书箱,意气风发地要去省城参加乡试。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火车汽车,全靠一双腿。杨墨走了两天,眼瞅着天色不对,刚才还亮堂堂的天,转眼就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官道转眼就成了一条泥河。杨墨四处张望,想找个地方躲雨,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连棵能遮雨的大树都没有。

就在他快要被淋成落汤鸡的时候,他看到前方不远处有块大石头。那石头比寻常的都要大,底下正好凹进去一块,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石洞。杨墨也顾不上多想,一个箭步就钻了进去。

石洞里倒是挺干爽,外面是狂风暴雨,里面却安安静静。杨墨靠在冰凉的石壁上,听着外面的风声雨声,心里却不由得烦躁起来。这雨要是下个不停,耽误了行程,错过了考期,那他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岂不就白费了?

越想越急,他索性从书箱里拿出《论语》,想借着这难得的清静,再温习一遍。可外面风雨交加,雷声阵阵,他一个字也看不进去。他叹了口气,闭上眼睛,决定在心里默写。这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心不静的时候,就靠默写经文来静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一边在心里念着,一边伸出右手食指,在身旁的石壁上跟着笔画一笔一划地“写”起来。奇怪的是,他的指尖刚一触碰到石面,就感觉滑溜溜的,像是在宣纸上写字。他也没在意,只当是石壁上长了青苔,湿漉漉的。

他写得入了神,整个世界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他和孔夫子的教诲。他写完一章,又写一章,从《论语》到《孟子》,指尖在石壁上划过,留下了一道道湿润的痕迹。

也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雨声小了,阳光从石洞外透了进来,照在石壁上,亮晶晶的。杨墨长舒一口气,收了功,准备上路。可他一回头,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他刚才手指划过的地方,竟然留下了一行行黑色的字迹!那墨色,仿佛是刚写上去的,还带着一丝湿润的光泽,和他书箱里的墨锭磨出来的墨汁一模一样。他惊得目瞪口呆,伸手去摸,那字迹已经深深地渗进了石头里,擦也擦不掉。

杨墨又惊又喜,他读书这么多年,只听说过“铁杵磨成针”,哪见过“指尖生墨痕”的?他觉得这是吉兆,是老天爷在保佑他。他对着石头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说道:“石仙在上,若弟子杨墨此科得中,定当回来为您修庙立碑,香火供奉!”

说完,他收拾好行囊,精神抖擞地上了路。说来也神,那场大雨之后,杨墨感觉自己的脑子前所未有的清明,一路上过目不忘,文思泉涌。到了省城,考场之上,他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好文章。

放榜那天,杨墨的名字赫然挂在榜首,他高中了举人!

消息传回杨林村,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杨墨衣锦还乡,第一件事就是来到那块大石头前,兑现他的诺言。他请来石匠,要给石头修个台子,再立个碑。可石匠一锤子下去,火星四溅,那石头硬得跟铁似的,根本没法动。杨墨没办法,只好自己出钱,在石头旁盖了座小庙,题名“墨仙祠”,从此这块石头就有了名字,叫“墨迹石”。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邻村一个叫王扒皮的大乡绅耳朵里。

这王扒皮,家里有良田千顷,钱庄好几家,为人却贪得无厌,心眼比针尖还小。他听说杨林村的石头能“写字”,而且杨墨就是沾了这石头的仙气才考中的,心里就痒痒了。他想,这要是把这块石头弄回自己家,往祠堂里一供,那自己家岂不是要代代出状元,富贵千秋?

他越想越美,立马带了几个家丁,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杨林村。

村民们一看王扒皮那架势,就知道没好事。村里的老人拦住他,苦口婆心地劝:“王大善人,这可是我们村的仙石,动不得啊!您看杨秀才,那是心诚,石头才显灵。您要是动了歪心思,怕是要遭报应的!”

王扒皮把眼一瞪:“什么报应不报应的!一块破石头,还能成精了?你们这群穷鬼,懂什么!这石头今天我要定了,谁敢拦我,别怪我不客气!”

说着,他推开众人,走到墨迹石前。他看着石上那些断断续续的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他心想,这字要是能凿下来,镶在自己家的大门上,那该多气派!

他从家丁手里夺过一把大铁锤,狞笑着说:“什么仙石,我看就是个墨疙瘩!今天我就让它知道知道,谁才是这十里八乡的老大!”

村民们吓得连连后退,几个胆小的都捂住了眼睛。

王扒皮举起锤子,对准石面上最深的那个“学”字,用尽全身力气砸了下去!

“当!”

一声巨响,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可奇怪的是,那石头连个渣子都没掉,反倒是王扒皮被震得虎口发麻,锤子差点脱手。

“嘿,还真是个硬骨头!”王扒皮恼羞成怒,又抡起锤子砸了下去。

这一锤,砸偏了,正好砸在石头的裂缝上。

只听“咔嚓”一声,不是石头碎裂的声音,而像是什么东西被撕开了。紧接着,一股黑色的液体,像浓稠的墨汁,从那道石缝里“滋”地一下涌了出来!

那黑水,又腥又臭,还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寒气。王扒皮躲闪不及,被溅了一脸。他抹了一把脸,满手都是黑乎乎的黏液,像是刚从墨缸里捞出来一样。

“呸!呸!什么玩意儿!”他恶心得直吐口水。

可就在这时,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王扒皮想张嘴骂人,却发现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发不出一点声音。他“啊、啊、啊”地张着大嘴,脸憋得通红,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急了,指着那块石头,想对家丁下令,可还是只能发出“嗬嗬”的怪声。

家丁们一看主子这副模样,吓得魂飞魄散。刚才还耀武扬威的王扒皮,转眼就变成了个哑巴。他们哪里还敢多待,扔下锤子,架着还在手舞足蹈、却发不出声音的王扒皮,屁滚尿流地跑了。

从那天起,王扒皮就真的失语了。他请遍了十里八乡的名医,什么灵丹妙药都吃了,可就是治不好。一个曾经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大乡绅,变成了一个只会“嗬嗬”叫的哑巴,没过几年,就在郁郁寡欢中一命呜呼了。

而那块涌出黑水的墨迹石,从那以后,石面上的字迹就变得更加模糊、残缺了,仿佛被人硬生生撕掉了一块。于是,人们就不再叫它“墨迹石”,而改口叫它“断字石”。

这断字石,从此就成了杨林村一个活生生的教训。老人们常常指着它告诫小孩子:“看见没?心术不正,贪得无厌,连神仙都饶不了你!做人啊,就得像杨秀才那样,心诚,行正,才会有好报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