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满殿文武官员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之色。
户部尚书朱轼手持奏折,声音洪亮地禀报道:“皇上,此次出海商队带回的财物,经核算折价约两千余万两白银。若按市价出售,利润更为可观。
商队已按律缴纳四成税费,其中一半分予船员与官兵,朝廷实得两成。”
话音一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两千多万两白银,即便是折价计算,也足以抵得上朝廷数年的赋税收入。
一些原本对出海持反对态度的老臣,此刻也不得不承认此举的益处。
“皇上圣明!”一位年迈的官员颤巍巍出列,拱手道,“老臣从前多有疑虑,如今看来,这出海贸易确是利国利民之举,不知下次何时再出海,或可招募更多商队。”
此言一出,附和之声四起。
不少官员纷纷上前,言辞热切:“臣家中子侄也是做瓷器行当的!”
“臣愿出资购船,随朝廷船队同行!”朝堂之上,竟似市集般热闹起来。
雍正高坐龙椅,目光沉静地扫过众人。
待议论声稍歇,他缓缓开口:“众卿热情高涨,朕心甚慰。然——”
他语气一转,声音陡然冷峻,“此次出海,八弟带回的消息诸位也已听闻。
西洋诸国船坚炮利,火器之精良远超我朝。若贸然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
殿内霎时安静下来。
兵部尚书李先复上前一步,肃然道:“皇上所言极是。西洋人野心勃勃,若知我大清虚实,恐生觊觎之心。”
雍正微微颔首,继续道:“商队出海之事,朕不会禁止。凡有能者,可自行组织船队,朝廷亦可派兵护航。
但如上次般大规模出海,需待我朝水师强盛之后方可再行。否则,非但财物难保,更可能招致外患。”
众臣面面相觑,虽心有不甘,却也明白皇上所虑深远。
李先复沉吟道:“皇上,当务之急是仿制西洋火器,改良战船。臣请增拨银两,加紧研制。”
雍正目光一凝,沉声道:“准。户部即日拨银五十万两,专用于火器与战船研制。另设‘海防司’,统筹沿海防务与商队护航事宜,由十三弟总理。”
允祥出列领命:“臣弟定不负所托。”
见众人仍有踌躇,雍正语气稍缓:“众卿不必忧心。商路既通,来日方长。待我朝军力强盛,自可再扬帆远航。眼下,当以固本培元为重。”
朝议至此,众臣再无异议,齐声应诺:“皇上圣明!”
---
退朝后,雍正并未直接回养心殿,而是信步向上书房走去。
途经御花园时,春日的花香随风飘来,稍稍冲淡了他眉间的凝重。
上书房内,弘曜的说话声隐约可闻。雍正示意侍从噤声,悄然立于窗外。
弘曜端坐案前,手持《孙子兵法》,正与须发花白的太傅争论:“先生所言‘围师必阙’,孙武之意可是为瓦解敌心,而非纵敌逃生?”
太傅抚掌大笑:“阿哥慧眼!老朽方才故意说错,正是考校于你。”
雍正悄然立于门外,眼底浮现欣慰之色。
目光一转,却见昭华小手撑着脸颊,眼皮不住打架,脑袋如小鸡啄米般一点一点。
他唇角微扬,轻咳一声。
“皇阿玛!”弘曜立刻起身行礼。
昭华猛然惊醒,慌忙要跪,却被雍正一把抱起:“困了怎不去歇着?”
昭华揉着眼睛,软声道:“儿臣想听完再睡……”
雍正失笑,捏了捏她的鼻尖:“明日再听不迟。”
他看向太傅,“孩子们功课如何?”
太傅躬身道:“六阿哥天资卓绝,举一反三;七公主虽年幼,却过目成诵。老臣教书数十载,未曾见过如此聪慧的学子。”
雍正眉目舒展,亲自为昭华披上斗篷,又拍了拍弘曜的肩:“今日朝上议及西洋之事,你若感兴趣,明日可来养心殿旁听。”
弘曜双眼一亮:“儿臣必当用心!”
雍正与太傅寒暄几句,便一手牵着昭华,一手牵着弘曜,缓步离开书房,往延禧宫走去。
延禧宫内,林芸正阅读从西洋带回来的书籍……弘曦和弘晟被奶娘带在庭院里玩耍。
林芸坐在窗前,纤细的手指轻轻翻动着泛黄的书页,眉头微蹙。
这些书籍虽然涉及数学、物理等学科,但内容都比较初级,大多是十七世纪的知识。
她暗自思忖,若是能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科学知识整理出来,或许能帮助大清更快地追赶西方的步伐。
她虽是文科生,大学不学数理化,但初高中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可一点没忘。
正当她沉浸在思绪中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芸儿,在看什么如此入神?”
林芸回头,见雍正不知何时已站在她身后,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书上。
她连忙起身行礼:“皇上。”
雍正抬手示意她免礼,走到她身旁坐下,好奇地问道:“这些西洋书籍,芸儿可能看懂?”
林芸微微一笑,合上书本道:“这些书中的算学,臣妾倒是能看懂一些。只是内容较为浅显。
若皇上不嫌弃,臣妾可以试着编一些算数、物理、化学方面的启蒙书籍,或许对推广西学有所帮助。”
雍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握住她的手道:“芸儿竟有如此才能?朕正愁如何让朝臣和学子们接受西学,若能有适合的启蒙书籍,定能事半功倍!”
林芸点点头,轻声道:“臣妾虽不精通,但曾读过一些基础的科学书籍。若能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册,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或许能让更多人愿意学习。”
雍正眼中光芒更盛,当即说道:“好!芸儿只管编写,需要什么尽管提。”
林芸见他如此支持,心中感动,便与他详细商议起来。
她提议先从最基础的数学开始,编写一本《算学启蒙》,内容涵盖加减乘除、几何初步等;随后再编写《物理初探》,介绍力、光、热等基础知识;最后是《化学入门》,讲解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雍正听得连连点头,赞许道:“芸儿的想法甚好!这些书籍若能推广,必能开启民智。”
林芸又补充道:“书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用买卖货物用加减法,用煮水的蒸汽解释热的传递,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
雍正笑道:“妙!如此一来,不仅学子能学,百姓也能从中受益。”
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以至于雍正抱着林芸睡觉的时候都在想着编书之事。
翌日清晨,林芸便开始了编写工作。
她伏案疾书,将脑海中的知识一一转化为文字。
黛玉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轻声道:“娘娘,歇会儿吧,别累着了。”
林芸抬头,见是黛玉,笑着接过茶盏:“玉儿来得正好,你看看这些内容如何?”
黛玉凑近一看,见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算式和解释,眼中顿时露出惊讶之色:“娘娘竟懂得如此深奥的学问?”
林芸莞尔一笑:“这不过是些基础罢了。玉儿若有兴趣,也可以学一学。”
黛玉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连连点头:“玉儿愿意学!娘娘真厉害,连西洋的学问都懂!”
林芸摸了摸她的头,柔声道:“那以后我教你,好不好?”
黛玉欣喜地应下,坐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林芸编写。
黛玉本身懂一些数学知识,再加上天资聪颖,很快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林芸耐心解答,两人一问一答,气氛温馨融洽。
---
半个月后,林芸将完成的《算学启蒙》初稿呈给雍正。
雍正翻阅后,大为赞赏:“芸儿的文笔简洁明了,例子生动有趣,连朕看了都觉得易懂!”
林芸谦虚道:“皇上过奖了,这只是初稿,还需进一步完善。”
雍正摇头:“已经很好了。朕打算先在宫中设立一个小型学堂,让皇子公主和阿哥格格们学习,若效果显着,再推广至各省。”
林芸点头赞同:“循序渐进,确实更为稳妥。”
很快,宫中的西学学堂便悄然开课。
弘曜和昭华作为第一批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林芸亲自授课,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尤其是弘曜,举一反三,很快便掌握了乘除运算,林芸又编了乘法口诀,让他们背诵。
雍正偶尔也会来旁听,见孩子们学得认真,心中对林芸的敬佩又深了一层。
他感叹道:“芸儿不仅是一位贤内助,更是朕的良师益友。”
---
随着时间推移,西学学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朝中一些开明的大臣听闻后,纷纷请求让自己的子侄入学。
雍正见时机成熟,便下旨将《算学启蒙》刊印成册,分发至各省学堂,并命各地选拔优秀学子进京深造。
保守派虽然仍有微词,但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西学的实用价值。
尤其是当工部依照书中方法改良了火器制造工艺后,朝野上下对西学的态度开始转变。
一日,雍正携林芸在御花园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雍正感慨道:“芸儿,若非你的帮助,西学推广不会如此顺利。”
林芸摇头轻笑:“皇上言重了,臣妾不过是尽了绵薄之力。真正的功劳,是皇上您的远见和魄力。”
雍正握紧她的手,目光坚定:“有芸儿相伴,朕相信大清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林芸靠在他肩头,柔声道:“臣妾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