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406章 知识的海洋!量子物理与高能物理的深度遨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6章 知识的海洋!量子物理与高能物理的深度遨游!

在与三位院士导师达成共识,并将“研发基于全新原理的新型计算模式”确立为自己博士阶段的“首要战略目标”之后,秦风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尤其是系统那波“新手大礼包”——“跨维度知识理解”从中级一跃升到高级,“法则之触(微观)”的感悟时间暴增一百小时,外加那个神秘的“未来计算理论”区域的初步浏览权限——简直是给他这艘即将远征未知海域的科研巨轮,加装了核动力引擎和未来科技导航系统!

“万丈高楼平地起,理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秦风站在自己那间堪称豪华的单人公寓书桌前,看着窗外燕园晨曦中郁郁葱葱的树木,心中一片清明。

他非常清楚,想要构建一种全新的、超越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模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拍拍脑袋就能蹦出几个公式那么简单。这需要对物质世界最底层的运行规律,以及信息在这些规律中如何演化和传递,有着极其深刻甚至超越时代的理解。

而这一切的基石,便是现代物理学那几座巍峨耸立、令无数攀登者望而生畏的理论高峰:量子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广义相对论,乃至更前沿的弦理论和宇宙学。

“之前本科阶段,虽然也涉猎过这些领域,但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理解上还是偏向应用和‘知其然’。”秦风冷静地分析着,“现在,我需要的是‘知其所以然’,甚至是‘究其根源,重塑其然’!”

他打开电脑,调出系统面板。那个“未来计算理论”区域,如同一个半掩着门的宝库,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但他并没有急于一头扎进去。

“系统提供的这些‘未来启示’固然珍贵,但它们毕竟是‘果’,而非‘因’。我需要先将现有的、经过无数前人验证的物理学大厦彻底吃透,理解其每一块砖石的来历和每一道力学结构的精妙,才能真正明白那些‘未来理论’为何会是那个样子,也才能在它们的基础上,构建出属于我自己的、真正原创的东西。”

这种清醒的认知,让秦风没有被系统金手指的巨大诱惑冲昏头脑。他决定,先来一场对现代物理学核心理论的“回炉重造”和“深度解构”之旅。

燕大图书馆:学神“进货”模式再启动

做出决定后,秦风没有丝毫拖沓。简单洗漱完毕,他抓起校园卡,直奔燕京大学图书馆。

燕大图书馆,作为国内顶级的学术殿堂之一,其藏书之丰富,尤其是理工科前沿文献和经典专着之齐全,在国内高校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当秦风那张辨识度极高的脸出现在物理学和数学文献阅览区时,立刻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快看快看!是秦神!”

“我的天,秦神又来图书馆‘进货’了?”

“他不是刚确定了博士研究方向吗?听说要搞什么‘神级计算机’,怎么还有空来图书馆?”

“废话!搞‘神级计算机’不要理论基础啊?你以为像你一样期末抱佛脚就行了?”

“我猜秦神这次是来借阅《从入门到精通:如何三天手搓戴森球》之类的神书吧?”

周围的议论声,秦风充耳不闻。他径直走到物理学专着区,目光如炬,在一排排书架间飞速扫过。

很快,图书馆管理员张大妈就发现,自己面前的借书登记台前,又堆起了一座小山般的书籍。

“小秦同学,你这……又是来‘批发’的啊?”张大妈看着眼前这一摞摞厚得像砖头一样的英文、德文、俄文原版物理学专着,眼角忍不住抽了抽。她记得上一次秦风这么大规模借书,还是在他大一的时候,结果没过多久,就搞出了常温超导体和量子计算机原型机,震惊了全世界。

“张阿姨好。”秦风礼貌地笑了笑,“最近想系统学习一下,这些书可能要借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张大妈看着书单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书名——《量子场论导引》、《规范场与粒子物理》、《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超弦理论初步》……她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小秦啊,这些书,每一本都够一个博士生啃上一年半载的了,你这……确定不是拿回去当枕头用?”

秦风莞尔:“张阿姨您放心,我保证按时归还,而且绝对不会在上面流口水。”

周围几个正在查阅资料的研究生闻言,差点把手里的笔给掰断了。

听听!听听这是人话吗?

这些在他们眼中如同天书一般的“镇馆之宝”,在秦风口中,竟然成了担心会流口水玷污的“普通读物”?这凡尔赛的境界,简直是突破天际了!

在众人或敬畏、或无语、或羡慕嫉妒恨的复杂目光中,秦风用一个小推车,将那堆积如山的书籍运回了自己的公寓。

“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的恐怖威力

回到公寓,秦风将那一堆“砖头”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然后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专注而锐利。

他首先拿起的是一本经典的《量子力学原理》(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对于量子力学,秦风在本科阶段就已经掌握得非常扎实,甚至能从更深层次对其进行应用和拓展。但这一次,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而是“解构”与“重塑”。

他沟通系统,激活了“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权限。

刹那间,秦风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被接入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信息处理中枢。书本上那些原本熟悉的公式、概念和推导过程,在他眼中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逻辑关联。

薛定谔方程的每一个符号,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在他脑海中翩翩起舞,演绎着微观粒子波函数演化的无穷奥秘。波函数的坍缩、量子纠缠的诡异、测量问题的本质……这些曾经困扰了无数物理学巨匠的难题,此刻在他眼中,虽然依旧深邃,却不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迷雾。

“原来如此……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并非终点,它更像是一种高维实在性在低维观测下的投影……”

“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或许与时空的某种更深层结构有关,信息并非真的‘超光速’传递,而是它们在更高维度本就是一体……”

在“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的加持下,秦风的思维如同探照灯般,穿透了知识的表层,直达其最核心的逻辑节点。他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审视”和“评判”这些理论的构建过程,洞察其精妙之处,也隐约察觉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一本厚达七百多页的英文原版《量子力学原理》,在普通博士生手中,至少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啃完第一遍,而且还可能是一知半解。但在秦风手中,仅仅用了不到三个小时,他便已经将其“消化”完毕,并且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远比书中描述更加深刻和自洽的量子图像。

“这种感觉……太奇妙了!”秦风放下书,眼中精光闪烁,“就像是戴上了一副‘上帝视角’的眼镜,能够直接洞察知识背后的‘源代码’!”

如果说中级的“跨维度知识理解”是让他能看懂“源代码”的注释,那么高级权限,则让他开始有能力去理解“源代码”本身的逻辑和架构,甚至隐约能察觉到其中可能存在的“bug”或“可优化之处”。

“法则之触(微观)”:与量子场论的亲密接触

在以雷霆万钧之势“碾压”了量子力学之后,秦风将目光投向了下一座高峰——量子场论(quantum Field theory, qFt)。

如果说量子力学是物理系学生的“第一道天堑”,那么量子场论,就是足以让绝大多数物理天才都望而却步的“珠穆朗玛峰”。其数学之艰深、概念之抽象、物理图像之诡异,足以劝退百分之九十九的勇者。

“量子场论……将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和经典场论融为一炉的怪物啊。”秦风拿起一本厚重的《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by peskin & Schroeder,这是公认的qFt“圣经”之一,也是无数研究生的“噩梦之书”。

他翻开书页,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的论述扑面而来。什么路径积分、重整化、自发对称性破缺、费曼图……每一个名词背后,都隐藏着庞大而复杂的数学和物理体系。

即便是以秦风现在的理解力,初看之下,也感到了一丝压力。

“看来,光靠‘跨维度知识理解’还不够,得加点‘料’。”秦风心念一动,沟通系统,激活了“法则之触(微观)”权限,并将那宝贵的一百小时感悟时间,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进去。

嗡——

一股难以言喻的玄奥感觉瞬间包裹了秦风的意识。

他仿佛不再是置身于书桌前,而是直接“沉浸”到了那个由无数虚粒子生灭、量子场涨落构成的微观世界之中。

书本上的那些冰冷的公式,此刻仿佛都活了过来,化作一个个灵动的“量子精灵”,在他身边嬉戏、碰撞、湮灭、创生……

他“看”到了电子场的涟漪如何激发出光子,感受到了夸克和胶子在强相互作用力场中的“禁闭”与“渐近自由”,甚至隐约触摸到了希格斯场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那种奇妙机制……

“法则之触(微观)”,让秦风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微观物理规律的“亲历者”和“体验者”。那些原本抽象到极致的概念,此刻都变得无比鲜活和直观。

他理解了为什么在量子场论中,粒子不再是永恒的实体,而仅仅是量子场的激发态;他明白了为什么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充满了剧烈的量子涨落和虚粒子对的海洋;他也洞察了“重整化”这个看似“作弊”的数学技巧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物理规律在不同能量标度下演化的深刻物理思想。

一本在外界看来足以“逼疯”任何人的qFt“天书”,在秦风这里,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微观宇宙纪录片”。他看得如痴如醉,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会心一笑。

其学习速度和理解深度,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范畴。如果此刻有任何一位qFt领域的专家在旁边,看到秦风那如同翻阅小说般的速度,以及他脸上那副“原来如此,不过尔尔”的淡定表情,恐怕会当场怀疑人生,甚至以为自己遇到的是某个从高维宇宙降临的“物理学之神”。

横扫标准模型,初探弦论与广相

在“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和“法则之触(微观)”的双重加持下,秦风的学习效率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程度。

量子场论这座大山,仅仅用了不到三天时间,便被他彻底“踏平”。紧接着,他马不停蹄,又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发起了“总攻”。

标准模型,作为描述强、弱、电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及所有基本粒子(除了引力)的最成功的理论,其内容之庞杂、实验验证之精密,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

秦风以量子场论为工具,对标准模型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轻子、夸克到各种规范玻色子,再到希格斯机制——都进行了庖丁解牛般的解构与重组。

他不仅仅满足于理解标准模型“是什么”,更在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还可能是什么样”。

“标准模型虽然完美,但它留下的疑团也太多了……中微子质量的起源?三代费米子的质量谱为何如此诡异?cp破坏的来源?更不用说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乌云’了……”秦风的脑海中,无数念头在碰撞。

在学习标准模型的过程中,他甚至隐约感觉到,自己本科时那个“宇宙能量之心”的理论雏形,似乎与标准模型之外的某些“新物理”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他对未来探索方向A——“揭示一种全新的基本粒子或一种全新的基本相互作用力”——也多了一份莫名的期待。

攻克了标准模型之后,秦风的求知欲并未得到满足。他又将触角伸向了更前沿、也更具争议性的领域——弦理论初步,以及那座屹立百年的丰碑——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

弦理论,试图将所有基本粒子都看作是微小振动的“弦”,以期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其数学之优美、思想之大胆,令人叹为观止,但也因其缺乏实验验证而饱受诟病。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杰作,用弯曲的时空来描述引力,成功预言了黑洞、引力波等一系列奇妙现象,并在宇宙学尺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两者,都与系统任务中的b选项——“建立一种能够统一描述物质与信息在极端条件下转化规律的全新理论框架”——息息相关。

面对这些更加艰深晦涩的理论,秦风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专注。

“弦理论的额外维度……卡拉比-丘流形的复杂拓扑……”

“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黎曼几何在引力场中的绝妙应用……”

“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暴胀理论的引入……暗能量的幽灵……”

在系统的辅助下,这些困扰了无数顶尖智者数十年的概念,在秦风眼中,虽然依旧充满了挑战,却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谕”。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矿工,在这些理论的富矿中,疯狂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并试图将它们与自己之前所学的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等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起一个更加宏大和自洽的物理图像。

导师们的“远程懵逼”与父母的“日常关心”

秦风这种“闭关修炼”式的学习状态,自然也引起了他那三位“神仙导师”的注意。

虽然他们给了秦风最大限度的科研自由,但偶尔也会通过邮件或电话,关心一下这位“宝贝疙瘩”的进展。

这天,信息学院的王浩然教授给秦风发了封邮件,询问他是否需要一些关于“量子信息几何”或“拓扑量子计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报告,这些都是他认为秦风在构建新型计算模式时可能会用到的前沿方向。

结果,秦风很快回复了邮件,语气十分谦逊地感谢了王教授的好意,然后……顺便请教了几个关于“AdS\/cFt对偶猜想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以及“非阿贝尔任意子统计对拓扑量子比特编码的潜在影响”的“小问题”。

王浩然教授看着邮件里那几个“小问题”,足足愣了五分钟。

“这……这小子……他不是在打新型计算模式的理论基础吗?怎么突然问起这种横跨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和量子信息前沿的尖端问题了?而且,这问题的深度……我特么都得查半天文献才能给他一个相对靠谱的回答啊!”王浩然教授感觉自己的cpU又开始发烫了。

他赶紧把秦风的“小问题”转发给了李明远院士和张卫东院士。

李明远院士看完,抚着胡须,沉吟半晌,只说了一句:“这小子,怕不是要把整个现代物理学都给重新梳理一遍……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张卫东院士则比较直接:“老王,你确定这小子是在‘请教’我们,而不是在‘考校’我们这几个老家伙的知识储备有没有过时?”

三位大佬再次陷入了那种“学生太妖孽,导师压力山大”的甜蜜烦恼之中。他们一致决定,暂时不要去打扰秦风的“顿悟”,让他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他们只需要在后方准备好足够的“救生圈”(顶级资源)和“导航灯塔”(战略建议)就行了。

而秦风的父母,则对儿子这种“沉迷学习,日渐消瘦(并没有)”的状态表示了日常的关心。

“儿子啊,最近学习是不是太累了?我看你视频里眼圈都有点黑了。”王秀莲女士在一次视频通话中,心疼地说道,“研究那个什么‘超级大电脑’虽然重要,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要不妈给你寄点核桃和补品过去?”

“妈,我挺好的,就是最近看书看得比较投入。”秦风笑着解释,“眼圈黑可能是灯光问题。您放心,我每天都有坚持锻炼,吃得也挺好,学校食堂的红烧肉还是那么地道!”

“那就好,那就好。”王秀莲女士稍微放了点心,又开始念叨,“对了,你张阿姨家的女儿,跟你差不多大,也是博士,研究那个什么……哦,人工智能的,长得可水灵了,要不妈把她微信推给你,你们年轻人多交流交流,说不定还能在学术上互相帮助呢……”

秦风听得是一个头两个大,赶紧找了个借口:“妈,我这边导师突然找我有点事,先不跟您聊了啊!回头再打给您!”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挂断了视频。

“呼……”秦风长舒一口气,“看来,搞科研最大的敌人,不是理论的艰深,也不是实验的繁琐,而是……老妈无处不在的‘催婚大法’啊!”

他摇了摇头,将这些杂念抛诸脑后,再次将心神沉浸到了那浩瀚无垠的物理学宇宙之中。

理论基石已奠,新的风暴将至

时间飞逝,转眼间,半个多月过去了。

在这半个多月里,秦风几乎是足不出户,将自己完全封闭在了知识的堡垒之中。

量子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弦理论初步、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这些在常人眼中如同天书般的尖端核心理论,在他的“跨维度知识理解(高级)”和“法则之触(微观)”的轮番“蹂躏”下,被他一层层剥茧抽丝,解构其本质,洞察其关联,最终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他的大脑,就像一台性能恐怖到极致的“知识处理器”,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和深度,完成了对整个现代物理学大厦的“扫描”、“建模”与“重构”。

其理解之深刻,洞察之敏锐,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按部就班学习的博士生所能达到的范畴,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与那些浸淫多年的资深专家相媲美。

当他合上最后一本关于“宇宙暴胀模型与原初引力波”的专着时,窗外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略显疲惫却异常明亮的脸庞上。

“呼——”秦风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自己的精神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强大。

经过这半个多月废寝忘食的“恶补”,他感觉自己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信息在其中的演化方式,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系统和深刻的认知。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石,算是勉强打牢了。”秦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浑身的骨骼发出一阵噼里啪啦的脆响。

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那么接下来,就该正式开始构建我自己的‘秦氏计算模型’了!”

他知道,这注定又是一场更加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但此刻,他充满了信心。因为他的脚下,已经踩稳了由整个现代物理学构建起来的坚实大地。

而他的手中,还握着系统赋予的“未来科技”的导航图。

一场新的风暴,即将在燕京大学,乃至整个科学界,悄然酝酿。

而风暴的中心,便是这位刚刚完成了“知识大爆炸”的年轻学神——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