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这一路,总算是平安入京了,这一路开始几日还能有郊游的心思,看看大好河山,现下刚开春不久,山清水秀也算好风景,这日子长了坐在马车中只觉得人都没了,屁股颠坐的都麻木了,在看外边一样的树一样的天,欣赏之意绝无。
阮青瑜见妻子蔫哒哒的,没有往日活泼,递了一块杏干过去:“娘子吃块杏干缓缓。”
王慧珍接过杏干入口,一股子酸意涌上来,人可算是清醒点,这几日没什么胃口不说,往日觉得挺大的马车,现下也像囚笼般,困的人精神倦怠。
“还有多长时间?”
王慧珍现下看新婚的夫婿已经没了一点光芒,只想着停车在外吸口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这以前总认为女孩可怜,一辈子也出不去脚下这块地,但是也没说赶路这么辛苦,如果可以,以现在的条件再是不想走这么远的路了,真想念有火车高铁的年代,就是绿皮火车也能缩减两地的路程。
一路上虽有客栈放风的时间,但是在外也只能随大流,这一路不是游玩闲逛,而是紧着赶路,就是跟外人交流时间不过是早起上车晚上住店的几句话而已,精神时刻紧绷,真是难出远门。
“听领路的张爷说今日晚点就能到了,明日凭了屋子,再好好歇歇。”
阮青瑜一个壮年就是这么赶路也有点受不住,主要是跟着商队走,赶的就是时间,这是没办法的事。
王慧珍听见可算精神点,这就是上京呀,也不知道比北京城如何。
“各位户籍准备好,一会进了京城第一道城门要看户籍。”
听外边人喊话,靠着阮青瑜坐着的王慧珍坐直:“这是到了?”
阮青瑜掀开马车的帘子看了一眼都是赶路的百姓,连衣着也整洁干净不少,回:“应该是到了,这再晚点城门就关了,这应该都是出城的百姓回来了。”
现在时间可不算早了,排队进城的不少,轮到王慧珍一行已经天暗了,好在检查的速度快,一行人在跟着先找了落脚的地,明日再去找地方住。
“可算是不坐车了,再坐下去我就要瘫了。”
躺在京城客栈的床上,人可算是松口气,今晚上就不用担忧明日早起的事了。
阮青瑜这时候偏要逗弄人:“明日找到住的地方离这可进不了,说不得还得坐马车。”
王慧珍狠狠瞪人一眼:“明日夫君去找房子就成,我没意见。”
这意思就是明日自己就不跟着找房子了。
阮青瑜接收到消息,递过一碗茶:“好,明日你好好歇歇,等我消息。”
看着王慧珍小脸都瘦了一半,虽然更精致了,但是总是让人看着心疼的。
王慧珍这一觉睡的好,醒来的时候身边没人,还是出去看见黄芩枣儿才知道,一大早几个学子一起出去找地方住宿,就没喊人,身边带了木二和庄大一起,等着定了地方,也好过来喊人。
“夫人,这功夫饿不饿?外边很多摆摊的小商贩,各式各样的小吃,您一定喜欢。”
枣儿显然是早上已经逛过外边了。
王慧珍还真想出去看看,就换了衣裳,带着人一起去外边看看,这里不愧是天子脚下,果然热闹繁华,看着百姓衣着神情就知道日子好过。
“胡饼,外邦传过来的胡饼。”
“馄饨,大肉馅鸡汤馄饨。”
“油饼,油条,吃个饱。”
这街上就像枣儿说的各地小吃齐聚,多的看不过来,这才是一条街。
“来两个胡饼,再来一碗汤,你们俩吃过了吗?”
“夫人,我们俩吃吃过了。”
既如此,王慧珍就自己吃了,这摊子上不少外地来的,都是被外邦两字吸引来的。
这胡饼其实就是牛肉烧饼,要说像更像是门钉肉饼,小小的饼里边裹足了新鲜的牛肉馅,胡椒洋葱的味道在嘴里炸开,这饼不大,价格可不便宜,一块就要十文钱。
还有不加肉馅只加了牛油胡椒的饼三文钱一个,看样子也不错。
王慧珍两个饼下去就吃饱了,这汤是牛骨汤,两文钱一碗,撒上一点葱花,喝着有滋有味。
“枣儿,等会你爹回来,走的时候别忘了买点这个饼,晚上没工夫做饭,就垫一口。”
可见这饼真好吃,跟府城那家比也不差什么。
阮青瑜这边几个人一起,想找一个地方住着,也好有个照应,只是这京城房价贵不说,房子还比较逼仄,小的转身都费劲,大点的又实在价贵。
最后没办法在一处离考场半个时辰路程的地方找了个地方,几家分散开住。
阮青瑜想着王慧珍应该不愿意跟人家住,就多花了点钱,凭了一个小院,小院正房三间,西厢东厢各三间房,还有门房一间,这西厢能住人,东厢就是杂物间,原来的人家应该是过日子的人家,院子中间的空地留了路剩下的就是菜地。
这小院的主家就住在隔壁,这房子是主家隔出来的,专门给这些外地学子住的,所以这价格不便宜,一个月要五两银子。
先时几人也没想到上京的房子这么贵,还是中人说这是来的早,现下的价格,临近科考这价格还得翻翻。
最后阮青瑜不犹豫了,看了几处,确实这处最合心意。
“庄大叔,你去给夫人报信。”
庄大记好地址去接人,阮青瑜交了钱拿了钥匙,就喊木二去外边找个送柴的。
这主家姓郑,这时候郑老婆子就上门了。
“这后生,你家可要用水,我们院子里有水井,一文钱两桶水,咱们这个可是甜水井。”
阮青瑜之前也知道这院子里的井是碱水井,不能吃,要想做饭吃水就得另外找人送,这是上京的常识,甜水井的水就是个宝贝,能挣钱的。
“那就麻烦阿婆了,先打四桶水。”
这厨房的大缸四桶水就差不多满了,也省的人到了没法做饭,阮青瑜掏了钱给人,这郑婆就指挥家里孙子把水打过来,还主动说了。
“这后生,喊我郑婆就行,这是我孙子阿生,要用水敲门就成,家里一直有人,可以送上门来。”
这郑家是祖祖代代上京人,凭着一口甜水井养了几代人,而且很爱跟这些学子打交道,万一有个出息的处好了也算有份香火情。
王慧珍得了消息,就把带人赶过去,这回也算休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