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站在前方的刘旦见两人的客套寒暄已经差不多了,便适时开口嘱咐道:\"此次迁徙诸侯,事关国家大计,涉及事务繁杂,你们二位务必精诚合作,确保万无一失。\"
桑弘羊和霍光立即转身面向皇帝,异口同声地恭敬应答:\"遵旨,陛下!\"
此次迁徙诸侯计划,表面上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开端。
真正的核心目标是彻底控制大汉新设立的七个行政区域——漠北的四州和西域的三州。
为了实现对这七州的有效统治,迁移诸侯王只是众多策略中的一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手段就是鼓励汉人百姓前往定居!
这就是\"跑马圈地\"政策的真正用意,以优厚条件诱导大量汉人前往边疆地区,充实大汉在边疆地区的人口基础!
如此一来,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些汉人百姓就能在当地扎根生长,繁衍子孙,使这些新征服的疆土真正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这一战略顺利实施,免费发放妻子、跑马圈地等一系列新颖政策应运而生。
桑弘羊回想起这些精妙的策略安排,至今仍对陛下的高瞻远瞩感到由衷的敬畏!
那几十万匈奴妇女和儿童一直是朝廷的一个棘手问题,让人头疼不已。
将她们迁往中原吧,她们不懂农耕技术,只能沦为奴婢,这无疑是极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继续让她们留在草原上生活吧……那绝对不可能!
朝廷好不容易消灭了匈奴的威胁,怎可能留下隐患,让他们有机会东山再起?
必须彻底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于是,刘旦的一石数鸟之计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堪称帝王韬略的巅峰之作。
这位年轻天子将数十万匈奴妇孺分散赐予北上的汉家子民,巧妙地让她们回归草原故土从事擅长的牧业,发挥出最大价值。
同时这一手段又诱使众多汉家男子争先恐后地出高价圈地,只为获得那\"免费\"赠送的异族美人,大幅提升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最为狡黠之处在于,当所有匈奴女子全部嫁给汉家男子为妻,短短几十年光阴流转,匈奴这一曾经强悍的游牧民族将不复存在,血脉尽数融入大汉之中。
而那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也将彻底变成汉人的天下,再无胡人牧马的壮观景象。
如此绝妙计策,既不必屠戮残杀,又能彻底消除边患,真可谓高明之极!
桑弘羊暗自思忖,陛下这\"跑马圈地\"的奇策更是精妙无比,其中暗藏的政治算计令人叹为观止。
对此,这位见多识广的大臣早已洞若观火,心中了然于胸。
\"那些迁往边境的诸侯王,封地看似大小不一,富庶贫瘠各异,表面上毫无规律可言。\"
\"实则全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无一例外地被割裂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桑弘羊作为朝廷重臣,自然有幸亲眼见过那份新设七州的详细舆图。
那些诸侯王的封地之间竟全被朝廷巧妙安插了百姓购得的土地、军队的马场或是皇家的牧场,形成了一道道无形的屏障。
每处边境要地都驻扎着朝廷的精锐边军,时刻监视着那些诸侯王的一举一动。
如此精心布局,致使没有一个诸侯王能够独立成势,全都被朝廷的力量牢牢包围!
\"陛下此等韬略,深谋远虑,实在令人敬佩不已啊!\"桑弘羊心中感慨万千,暗自惊叹于君王的非凡智慧。
果然,刘旦接下来的指示更是印证了他的猜测,年轻的皇帝轻描淡写地吩咐道:\"跑马圈地一事,无需过于苛刻,只要民众交了钱,多圈些许土地也不碍事。\"
\"草原之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土地!\"
听闻此言,桑弘羊与霍光急忙俯首领命,两人心领神会,立刻心照不宣。
陛下话中的弦外之音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利用百姓的力量,将那些诸侯王的势力彻底分割瓦解!
通过这种巧妙的安排,完全杜绝了他们卷土重来、做大做强的可能性!
这等机密国策,自然不便明言,所以陛下才用如此隐晦的方式表达。
霍光与桑弘羊相视一笑,这两位大汉朝鲜有的智者心有灵犀,早已将陛下的深意尽数领会。
与此同时,刘旦又特别强调道:\"至于分发匈奴妇孺一事,更须妥善安排,她们都是草原上生长的放牧能手,正好可以弥补汉家百姓在牧业方面的不足。\"
\"务必尽量确保每一户北上的汉家男子,都能分得一名匈奴女子。\"
听闻此言,桑弘羊内心更加明了,陛下这番话的本质并非单纯为百姓谋福利,而是要彻底根除匈奴这一边患!
赐予百姓妻妾不过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让匈奴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两位辅政重臣心中了然,恭敬地俯首应道:\"是,臣等明白。\"
\"嗯。\"刘旦满意地点头微笑,有这两位能臣辅佐,朝廷大事自然不在话下。
这个\"免费发放草原老婆\"的政策,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惊世壮举,足以载入史册!
想想后世那些为求一妻而不可得的可怜男子,而今日之大汉,却能如此大手笔地向百姓赐予妻妾,何等恢弘气度!
刘旦心中暗喜,此策一旦全面实施,他在民间的声望必将如日中天,百姓定会感念他的恩德!
还有那\"跑马圈地\"的奇策,每每想起都令刘旦心中涌起一股畅快之感。
妙极!绝妙至极!
后世那些蛮族入侵中原,不就是用这般手段攫取汉家土地的吗?尤其是那满洲八旗子弟,在中原大地上恣意圈占良田,何等嚣张!
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大汉子弟在草原上大展拳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痛快!
每一位汉人子弟,只需区区千钱就能获得一炷香的圈地时间,纵马奔腾于草原之上,任意圈占自己的领地!
朝廷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百姓多圈一些,刘旦就是要让汉人在草原上畅快淋漓地体验一把这种快感!
想到这些,刘旦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得意的微笑,这种征服者的快意难以言表。
身后的两位重臣见状,也跟着莫名其妙地露出笑容,以为自己完全领会了陛下的深意。
这三位深谋远虑之人,各怀心思地相视冷笑,一时间气氛微妙至极。
片刻后,刘旦又继续发布指示:\"至于西域的土地政策,不要过于积极推广,若百姓热情过高,可适当提升价格以作调节……\"
西域局势尚未完全稳定,虽已初步设立郡县制度,但真正安定下来还需要诸侯王们率军前往震慑一番。
此时并不适合鼓励大量平民百姓冒险前往,以免徒增伤亡。
还有诸侯王迁往边疆后,原有封国废除改为郡县,大汉境内顿时多出几十个行政区域。
这些新设郡县的官员任命、政令推行、民生建设等等事宜,都需要周密部署,丝毫不得懈怠。
刘旦将这些繁杂事务一一细致交代,确保万无一失。
不仅桑弘羊、霍光在恭敬聆听,其他辅政大臣如霍去病、苏武等人也都在一旁认真记下皇帝的每一项指示。
这些事务本应在宣室殿内的小朝会上详细讨论,今日却破例在长安城头进行商议。
实则另有特殊原因,刘旦只是趁着这难得的空闲,顺便处理一些国家要务罢了。
君臣间商定好近期的施政重点后,忽见长安城外烟尘滚滚,旌旗猎猎,一支浩荡的队伍正在集结。
朝臣们识趣地停止了政务讨论,刘旦也转过身去,望向城外那壮观的景象,愉快地宣布道:\"好了!\"
\"诸位爱卿随朕出城,为这些叔伯兄弟们送行一程!\"
\"哈哈哈哈哈!\"刘旦爽朗的笑声在城头回荡,不知为何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幸灾乐祸。
长安城外旌旗如林,各色彩旗迎风招展,全是诸侯王们的标志。
今日正是诸王启程出关之时,刘旦特意率领文武百官前来为他们送行。
这场声势浩大的迁徙,除了诸侯王的家眷、随从外,最重要的就是每位王爷允许携带的五千名王国卫队。
当然,个别诸侯王享有特殊待遇,比如被派往与乌孙国对峙的广陵王,就获准带领更多的军队。
然而,无论朝廷批准诸侯王带多少兵马,所有军队都已提前被送往边关驻扎,今日城外的队伍中,每位诸侯王身边仅有五十名亲卫随行。
涉及皇家安危的大事,刘旦岂会掉以轻心,丝毫不敢大意!
眼下城外看似旌旗遍野、人马众多,只因为二十多位诸侯王齐聚一处,每人带领几面旗帜,自然显得声势浩大。
禁卫军护送刘旦与百官们缓缓出城,所有诸侯王见状,纷纷从马上下来,远远迎上前去,将随行的卫士留在身后。
他们生怕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惹恼了陛下,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是的,在诸侯王们眼中,今日确实是无比喜悦的日子!
只要今日顺利通过,他们就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如同笼中鸟得到释放,终于可以展翅高飞了!
每位诸侯王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神情,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拜见陛下!\"众王齐声问安,恭敬有加。
刘旦见这些叔叔、伯伯、兄弟们个个喜笑颜开,心情大好,也不想耽误他们启程远行。
于是便随口应付几句:\"三叔一路保重,大伯旅途小心,二大爷您慢些赶路……\"之类客套话。
诸侯王们也不想与陛下多做纠缠,唯恐节外生枝,他们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赶快离开长安,飞向自由!
刘旦深知他们的迫切心情,也乐得简单应付一番,很快就转向了今日送行的\"主角\"。
赵王刘据,皇帝的亲兄长。
作为当今陛下的亲生兄弟,刘据与刘弗陵、刘胥等人地位特殊,而且这几位都将前往西域,近来关系更是亲密无间。
刘旦拉起赵王的手,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兄长,此去西域,近期平定地方豪强,远期安定边疆局势,都需要你统筹全局啊!\"
听闻此言,刘据连忙谦虚推辞:\"不敢不敢,臣弟此行不过是去西域就国而已,哪敢妄谈运筹帷幄之事?\"
\"朝廷在西域设有众多郡县,派驻郡守、刺史,国家大事哪里轮得到臣弟干预?\"
刘据说得情真意切,绝口不提要插手朝廷政务,他只想逍遥自在地当个快活王爷,再活个几十年。
一个诸侯王,敢染指国家大事?那不是活腻了吗!
见此情形,刘旦微微颔首,刚才的话也不过是随口安抚一番,并无深意。
安顿完赵王,刘旦又转向自己的同母弟弟,广陵王刘胥。
\"四弟啊,你去西域后将直面乌孙人的兵锋,凡事务必谨慎小心,切勿轻启边患。\"
\"但也不可畏首畏尾,若乌孙人胆敢侵犯我大汉边疆,就给朕狠狠教训他们!\"
\"无论何时,朕都会为你坚强后盾!\"
话音刚落,广陵王刘胥便激动地拍打胸膛,气势如虹地大声回应:\"陛下放心,臣弟此去边疆,定要让乌孙人俯首称臣!\"
\"谁敢冒犯大汉天威,简直是自寻死路!\"
\"好!\"刘旦重重拍了一下刘胥的肩膀,赞许道:\"有志气,我大汉儿郎就应当如此!\"
对这位四弟的军事才能,刘旦相当有信心,虽然不敢贸然称他为大帅之才,但将其誉为一位勇猛无双的悍将却绝对名副其实。
这样的能力足以胜任边疆镇守的重任,若能力再弱一分,刘旦便不放心委以重任;若才能更盛一分,恐怕又会心生戒备。
如今的安排,正好恰到好处!
与两位兄弟交谈完毕,刘旦又看向了胶东王刘弗陵。
这位胶东王的封号问题,刘弗陵曾多次上书恳请更改,理由是即将远赴西域,应当更换一个合适的王号。
坚称\"胶东王\"这个称号自己实在不敢受用,有违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