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武侠修真 > 素心传 > 第127章 铜铃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刻完了,他就用秀娥生前用的那块细布擦。布是她陪嫁时带来的,原是块月白色的细麻,洗得发了黄,边角磨出了毛边,却总带着股淡淡的皂角香——那是她用西湖边的皂角树果实熬的浆水,泡得布面软乎乎的,擦起东西来格外亲。赵满囤捏着布角,一下一下在青石板上打圈,力道轻得像怕碰疼了谁。石屑混着布上的绒毛簌簌落下,石板渐渐亮得能照见人影,映出他胡子拉碴的脸,眼角的红血丝像蛛网似的缠着眼白,那点藏不住的红,比碑上的字还醒目。

那些石碑堆在草棚里,越来越多。从墙角摞到门口,一块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板在漏进来的月光下泛着冷光,像座小小的坟。草棚里的潮气浸得石板发潮,摸上去总带着点湿冷,可赵满囤总觉得,那是秀娥的手在碰他——她总爱在雨后摸他凿好的石头,说“这样的石头润,能养出灵气”。

有回夜里做梦,他看见秀娥从石碑后面走出来。她穿着那件红棉袄,补丁摞着补丁,袖口的蓝布补丁磨得发亮,却笑得眉眼弯弯,眼角的细纹里盛着光。“满囤,你刻的字比咱家祖坟的还好看。”她的声音还是江北口音,带着点糯,像刚蒸好的白馍。他伸伸手想抓住她的手,指尖快要碰到她袖口时,却只摸到冰凉的石板,那冷像针似的扎进肉里。

醒过来时,满棚的石碑在月光下沉默着,赵满囤的脸上全是泪。他这才知道自己原来会哭,只是那眼泪藏得太深,深得像埋在江北地里的麦种,要等春天来了才肯冒头。他摸着脸上的泪,咸涩的,像当年秀娥咳在帕子上的血,烫得人心慌。

有天夜里下暴雨,雷声炸得像山崩,一道闪电劈开云层,把草棚照得如同白昼。狂风卷着雨水灌进来,屋顶的茅草被掀了个角,漏下的雨珠砸在石碑上,“啪啪”响,像谁在哭。赵满囤抱着块刚刻好的石碑坐在泥里,石碑上的“秀”字被雨水打湿,笔画里积着水,像在流泪。他把脸贴在石板上,冰凉的石面贴着滚烫的脸颊,倒比心里的疼好受些。

塔檐的铜铃被风吹得乱响,“叮铃哐啷”的,像谁在哭。左铃的沉钝和右铃的清亮绞在一起,再没有半拍的温柔,只剩撕心裂肺的疼,缠在风里往草棚钻。赵满囤忽然想起秀娥在时,这样的暴雨夜,她总会把他凿石头的錾子收进木箱,说“别让雨打湿了,会生锈”,然后蜷在他身边,听着铜铃响说“它们在吵架呢”。可现在,铜铃的响声里再没有她的笑,只剩一片空荡。

第二天雨停了,守塔的老伙计来给他送蓑衣。老伙计五十多岁,是个光棍,在塔下守了二十年,看着赵满囤和秀娥从江北逃荒来,看着他们用捡来的木板搭草棚,看着他们在塔檐挂铜铃,看着他们在每个黄昏里,一个凿石头,石屑溅在蓝布褂上;一个补衣裳,针线在红棉袄上穿梭,像幅走慢了的画。

他路过塔檐下时,看见右铃掉在地上,铃身磕出个豁口,像咧着嘴在哭。铃舌滚到泥水里,裹着层黑泥,像只受伤的小兽。老伙计叹了口气,弯腰捡起铃舌,用衣角擦了又擦。就在铜锈被擦掉的地方,他忽然看见铃舌背面刻着个极小的“等”字,笔画浅得像怕人看见,却被雨水泡得发胀,每个转折都透着股执拗。

是秀娥刻的?还是满囤?老伙计想起秀娥总爱拿着赵满囤的錾子在地上画字,手指被錾子磨出红痕也不怕,笑着说:“等我学会了,就给你刻块‘夫妻石’,把咱俩的名字刻在一块儿。”那时她的咳嗽声还轻,眼里的光还亮,像塔檐上的铜铃。老伙计没声张,悄悄把铃舌装回去,只是从那以后,他总在塔下多待会儿,看那对铜铃在风里晃,像在看两个没说完话的人,一个喊,一个应,只是那应答里,总带着化不开的涩。

左铃的颤音越来越重,悬绳上的头发被风吹得渐渐白了,像落了层霜,风一吹就飘,像根细纱,碰一下就碎。右铃的“望”字被雨水泡得发乌,刻痕里积着的尘土变成了深褐色,像结了痂的伤,可那铃舌上的“等”字,却像长在了上面,怎么也磨不掉,反倒被岁月浸得越发清晰,像句藏在心底的诺言,被风雨洗得发亮。

开春时,草棚空了。赵满囤不知去了哪,只留下满棚的石碑,整整齐齐地摞着,像在等谁来认领。最上面的那块,“秀”字的最后一笔还带着新凿的痕迹,像个没说完的尾音。秀娥没抹完的黄土还在瓦盆里,用她的蓝布帕子盖着,帕子上绣的小雏菊被老鼠咬了个洞,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像朵开败了的花。

有人说看见他背着个包袱往北走,包袱角露出半截石碑,上面的“秀”字刻了一半,最后一笔悬在那儿,像个没说完的名字,被风一吹就晃。也有人说他跳了西湖,因为那天有人在湖边捡到块江北的黄土,土块里还缠着根红丝线——是秀娥总爱用来缝衣裳的那种,艳得像血,在绿水里飘着,像片没根的浮萍。

塔檐的铜铃还在响,左铃的颤音越来越重,像要断了似的,每一声都拖得老长,像在喊谁的名字,尾音里缠着化不开的疼。悬绳上的白发越来越脆,有回老伙计踮着脚够下来看,那头发已经枯得像多年的稻草,他轻轻一吹,就化作了灰,落在手心里,细得像尘埃,像句被吹散的诺言,再也拼不回来了。他想起赵满囤缠头发时,一圈圈绕得那么紧,像怕松了就抓不住了。

前年雷峰塔重修,匠人爬上檐角取下那对铜铃。左铃悬绳上的白发已经脆了,用手一碰就碎成了末,落在地上,被风卷着钻进砖缝,像在找秀娥当年藏过的菱花——她总爱把塔檐上的奇花塞进砖缝,说“等花开了,病就好了”,那些花枯了又开,可她的病,终究没好。

右铃的“望”字被风雨磨得快要看不清,笔画浅得像水渍,稍不留意就会忽略,可铃舌上的“等”字,倒像被泪水泡了多年,笔画里渗着点暗红,愈发清晰,像颗没干的血珠,藏着说不尽的疼。匠人们嫌这对旧铃晦气,锈迹斑斑的,要扔到西湖里,说“新铃亮堂,配得上重修的塔”。

守塔的老伙计拦住了。他找了个松木盒装起来,盒子里垫着秀娥当年忘在塔下的蓝布帕子,帕子上还沾着点塔檐的泥土,是她当年抹草棚时蹭上的。如今塔檐换了新铃,黄铜的,锃亮,风过时响得齐整,“叮铃叮铃”一串,分不出先后,像城里戏班子敲的快板,热闹,却没魂。

可老伙计总说,没以前的好听。他常打开那个木盒,看着那对旧铜铃。左铃的“归”字里还嵌着点发黑的发丝,是当年赵满囤嵌进去的,藏在笔画深处,像段没说完的往事,摸上去还能感觉到细微的凸起。右铃的边缘依旧溜圆,是他用砂纸蹭了无数个夜晚的模样,摸上去还能感觉到细微的纹路,像秀娥指尖的温度,暖得人心头发颤。

有回起风,木盒没盖严,左铃被风吹得轻轻晃了下,“叮”地响了半声,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在等什么,又像在叹什么。老伙计赶紧把右铃挪过去,让两只铃挨在一起,风再吹,却只有左铃的余颤在空荡的木盒里回响,右铃再也没响过。他想起当年挂铃时,秀娥说“‘归’在喊‘望’,‘望’在应‘归’”,可如今,应和的那个,终究是走了。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抱着黄土咳的女人,总爱在草棚门口晒太阳,把蓝布帕子里的黄土倒在手心,闻着闻着就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阳光,像盛着一汪暖水;想起那个蹲在月光里磨铜铃的石匠,手掌被砂纸磨得出血,血珠滴在铜坯上,像开了朵小红花,可他盯着铃上的字傻笑,眼里的光比塔檐的星还亮,像藏着整个春天。

原来有些响,错过了半拍,就再也等不回来了。就像江北的麦子,错过了播种的时节,再肥沃的土地,也长不出当年的苗;就像有些人,走了一步,就再也回不了头,只剩下风里的铜铃,还在一遍遍喊着“归”与“望”,却再也等不到那个应答的人。

草棚早就拆了,原址上长出丛野菊,黄灿灿的,像秀娥绣在帕子上的花,风一吹就晃,像在笑。有回老伙计路过,看见个穿蓝布衫的姑娘蹲在那儿,手里攥着块黄土,闻着闻着就哭了,眼泪落在土里,洇出个小小的湿痕,像颗没发芽的种子。风一吹,雷峰塔的新铃响得正欢,可老伙计总觉得,风里还藏着那对旧铃的声儿——左铃“叮”,等了半拍,右铃却再也没应。

那声没等来的应答,像根细针,藏在岁月的褶皱里,时不时就扎一下,让人想起雷峰塔下的草棚,想起那对铜铃,想起那个石匠和他的女人,想起江北的麦子,终究是错过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