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贞观二年春,北风未歇,残雪犹覆于关山之间。一道八百里加急军报送入长安,如惊雷炸响在朝堂之上——突厥颉利可汗亲率十万铁骑,越过长城隘口,一举攻破定襄边境重镇云州,烧杀劫掠,边民流离失所,烽火连天三日不熄。
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列班肃立,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殿外寒风吹动檐角铜铃,声声入耳,竟似边地哀鸣。兵马元帅李靖手持边报,大步出列,甲胄铿然作响,腰间佩刀寒光流转,映着他刚毅如石雕的面容。
“陛下!”他声音低沉却如金石掷地,“颉利背盟南侵,非但毁我渭水之约,更屠我百姓、焚我城池!此仇若不雪,国威何存?边疆何安?臣请命即刻发兵,直捣阴山王庭,擒颉利以正天罚!”
群臣闻言皆动容。房玄龄抚须轻叹:“突厥素来反复,前有渭水之耻,今又猖獗至此,实乃狼性难驯。”魏征亦拱手道:“李元帅所言极是。养寇自患,不如一战而定。”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中每一位忠臣良将,最终落在李靖身上。他缓缓起身,黄袍猎猎,眼中精光迸射:“李元帅所奏,正合朕意!突厥狼子野心,屡犯我境,若再容忍,岂非示弱于天下?传朕旨意——”
话音一顿,声震大殿:
“命兵部尚书、左仆射、卫国公李靖为兵马大元帅,总领六路大军,节制诸将,兵发定襄,讨伐东突厥!务求犁庭扫穴,永绝北患!”
“臣遵旨!”李靖单膝跪地,右手抚胸,声若洪钟,响彻丹墀。
李世民环视阶下众将,逐一授命,字字千钧:
“张士贵听令!你久经战阵,骁勇善战,着你率前锋一路,为大军开道,逢山劈岭,遇水架桥,直逼定襄城下,先行扎营布防!”
张士贵越众而出,铁甲铮铮,抱拳高呼:“末将愿为先锋,誓破敌垒!”其声豪迈,引得左右将士纷纷侧目。
“秦叔宝、尉迟恭!”李世民目光转厉,“你二人各领一路人马,分任左、右翼军,护住主力两翼,严防突厥骑兵迂回包抄!尤其是阴山峡谷一带,最易遭伏,务必步步为营!”
秦琼出列,手抚双锏,神情凝重:“臣领命。突厥惯用轻骑突袭,臣必以重甲拒之,稳守侧翼,绝不使敌近我主营一步!”
尉迟恭紧随其后,黑面虬髯,声如闷雷:“某早想会会这些草原蛮子!若敢来犯,定叫他们见识大唐钢鞭的厉害!”
殿中气氛愈加炽烈,众将热血沸腾。
“张公谨、苏定方!”李世民语气微沉,“你二人率精锐一路,绕道阴山北麓,潜行百里,断其退路!颉利狡诈,一旦战势不利,必图北遁。你们的任务,便是封死这条生路,让他插翅难飞!”
张公谨躬身应诺:“臣必据险设伏,封锁要道。”
而苏定方则双目放光,按剑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放心!末将曾在河北与突厥周旋多年,深知其虚实动静。此番深入敌后,定教颉利无路可逃,困死于定襄孤城之中!”说罢,眼中似有烈焰燃烧——那是积压多年的血仇与战志。
李世民点头赞许:“好!有你二人断后,朕心甚安。”
继而又唤:“党仁吉、党仁弘兄弟何在?”
党氏兄弟并肩出列,盔甲齐整。“臣在!”
“你二人率一路人马,镇守雁门关,督运粮草,确保前线军需不断。大军在外,粮为命脉,尔等责任重大,不得有丝毫疏忽!”
“臣等定当昼夜巡防,保粮道畅通无阻!”兄弟二人齐声领命,神色庄重。虽不居锋镝之前,然知后勤之重,胜败系于一线之间。
“史大奈、李道宗!”李世民再点将名。
史大奈乃西突厥降将,通晓胡语,熟稔草原战术;李道宗则是皇室宗亲,智勇兼备,谋略深远。二人闻召而出,抱拳待命。
“你二人统领后援一路,随时准备接应前方各军。一旦主战场交锋,即刻驰援,形成合围之势。尤其要注意突厥残部溃散后的追剿,不留遗患!”
“臣领旨!”史大奈沉声道,“昔日我族也曾妄图南侵,终败于大唐仁义之师。今日归顺朝廷,愿效犬马之劳,亲手终结旧日祸乱!”
李道宗亦凛然道:“臣必协同诸军,相机而动,不让一骑漏网!”
李世民满意颔首,随即加重语气:“此外,英国公李积,着你率军出云中,从西侧包抄,切断突厥与漠北联络;谯国公柴绍,偕镇国公主平阳公主共领一路,由东南方向推进,牵制敌军兵力!此二路大军,皆归李元帅统一调度,八路并进,形成立体围剿之势!”
话音未落,柴绍与平阳公主李秀宁双双出列。
李秀宁一身银鳞软甲,披红斗篷,眉宇英气逼人,毫无闺阁柔弱之态。她上前一步,声音清亮却不失威严:“陛下明鉴,臣姐身为大唐女将,曾随父起兵,破长安、定关中,今日北疆有警,岂敢退缩?愿率‘巾帼营’三千勇士,踏雪出塞,为国戍边!”
众人无不肃然起敬。女子领军,古所罕见,然平阳公主战功赫赫,谁人不服?
李靖见诸将齐聚,气势如虹,遂上前一步,拱手请令:“陛下,诸将已各司其职,三日后卯时,八路大军将在长安城外校场集结,祭旗誓师,正式出征!请陛下赐旗授印,以彰天威!”
“准!”李世民亲自走下御座,执起一面绣有“唐”字的大纛,交予李靖手中,又递上虎符金牌:“此去万里黄沙,冰霜载道,望卿统御有方,调度得宜,早奏凯歌!”
“臣万死不辞!”李靖双手接过,高举过顶,转身面向群臣将士,大声宣告:“三日后,校场点兵,祭旗出征!凡大唐男儿,皆当奋勇争先,共赴国难!”
“吾皇万岁!大唐永昌!”满殿将士齐声怒吼,铠甲相撞之声如雷霆滚过,梁柱为之颤动。
数日后,晨曦初露,长安城外校场旌旗猎猎,鼓角齐鸣。十万大军列阵如林,刀枪耀日,铁骑成行。远处渭水波光粼粼,映着猎猎战旗,宛如一条奔腾的赤龙盘踞大地。
李靖登临点将台,身披紫金帅袍,手持令旗,身后八面将旗迎风招展,分别写着“秦”“尉迟”“苏”“张”“党”“史李”“李积”“柴平阳”,象征八路雄师齐聚。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宣誓:
“将士们!突厥颉利背信弃义,侵我疆土,屠我百姓,焚我屋舍!此仇此恨,天地不容!今我大唐奉天子诏令,兴正义之师,讨伐逆寇!此战,不止为复仇,更为太平!不止为疆域,更为子孙后代不再受铁蹄践踏!”
台下十万将士屏息静听,人人握紧兵器,眼中燃起怒火。
“此去阴山千里,风雪载途,但我大唐将士,从来不怕艰险!我们脚下踩的是国土,身后护的是家园!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也要踏过去!哪怕敌人是百万铁骑,也要碾碎它!”
“不灭突厥,誓不还朝!”
一声呐喊,如惊涛拍岸,响彻云霄。将士们拔刀向天,齐声怒吼:
“不灭突厥,誓不还朝!!!”
声浪滚滚,惊起飞鸟无数,连远在数十里外的骊山都似乎为之震动。
灞桥之上,李世民亲自送行。他亲手为李靖斟满一杯酒,酒液澄澈,映着朝阳。
“这一杯,敬忠勇,敬家国。”他说,“愿诸位马到成功,凯旋归来。”
李靖接过,仰头一饮而尽,将酒杯狠狠摔在地上,清脆碎裂:“臣不负陛下,不负苍生!”
众将纷纷效仿,酒杯落地之声此起彼伏,如同战鼓擂动,昭示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号角长鸣,战鼓震天。大军缓缓开拔,铁甲洪流沿着官道向北挺进。李靖的帅旗迎风飘扬,引领着这支承载帝国荣耀的军队,奔赴命运之战。
平阳公主率女兵营紧随柴绍之后,红妆映甲,英姿飒爽。她们的脚步坚定有力,每一步都踏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长孙皇后立于宫墙高处,遥望大军远去的身影,轻声道:“这一战,关乎大唐尊严,也关乎千万黎民能否安居乐业。”
李世民负手而立,目光深远:“有李靖为帅,秦琼尉迟为将,苏定方等新锐奋勇争先,又有诸路协力,何愁敌不破?朕信他们,定能还北疆一个朗朗乾坤。”
风卷残云,北上的征尘渐起。
定襄城外,战火未熄;阴山脚下,杀机暗伏。一场决定中原与草原命运的大战,已然拉开序幕。
八路大军如八条巨龙,穿行于山河之间,向着那片被风雪覆盖的战场奔涌而去。
而那位纵横草原多年的颉利可汗,是否已察觉,这场风暴正在向他席卷而来?
欲知李靖如何运筹帷幄,苏定方夜袭狼谷建奇功,秦叔宝力战突厥第一勇士,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