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却说秦王李世民与军师徐茂公在帅帐之中商议收降尉迟恭之事,帐内还坐着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一班开国元勋。烛火摇曳映着墙上的舆图,徐茂公手指白壁关的位置,正说着:「那尉迟恭虽勇,却已是孤守城关之势,只需断其外援,再施离间计,不愁他不归顺……」
话音未落,帐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是小校的高声禀报:「启禀大王!启禀徐帅!张士贵将军有捷报送来!」
李世民闻言精神一振,朗声道:「快传进来!」
只见那小校风尘仆仆闯入帐中,单膝跪地双手捧着捷报:「禀大王,张将军亲率本部兵马奇袭介休,一日之内攻破城池,现已将介休收复!城中隋军残部尽数归降,粮草辎重悉数缴获!」
「好!」李世民猛地一拍案几,脸上露出欣喜之色,「张士贵果然不负所托!介休乃是白壁关通往太原的咽喉要道,此城一破,便如断了尉迟恭的后路,看他还能坚守几日!」
徐茂公接过捷报细细看过,捋须笑道:「张将军这步棋走得极妙。介休失守,白壁关便成了孤城,尉迟恭前有我军猛攻,后无粮草接济,军心必乱。依老朽之见,收复白壁关只是迟早之事了。」
秦琼在旁抱拳道:「大王,军师所言极是。那尉迟恭虽勇冠三军,却性情刚烈不善变通。如今后路被断,正是收降他的良机。」
程咬金咧着大嘴插话道:「二哥说得没错!依俺老程看,不如直接领兵杀过去,把白壁关砸个稀巴烂,看那黑炭头降不降!」
罗士信年轻气盛,也忍不住道:「程四哥说得在理!末将愿请命为先锋,定将尉迟恭生擒活捉!」
徐茂公摇头笑道:「二位将军稍安勿躁。尉迟恭乃旷世猛将,若能归降,实乃我大唐之福。若是逼得太紧,恐伤及性命,反倒可惜了这员虎将。」
李世民点头附和:「军师所言极是。尉迟恭忠勇可嘉,只是暂投错了门路。朕向来爱才,若能以德服人,让他真心归顺,远比强取更有意义。」
秦琼略一沉吟,忽然道:「大王,军师,末将倒有一计。白壁关正西方向便是美良川,那里地势险要,两侧皆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窄路可通,正是设伏的绝佳去处。」
程咬金眼睛一亮:「哦?二哥是想把那黑炭头诱到美良川?」
「正是,」秦琼继续道,「尉迟恭如今被困白壁关,粮草定然紧缺。我们可假意泄露消息,说我军粮草车队将从美良川经过,引诱他出城劫粮。届时伏兵四起,将他围困在美良川中。」
罗士信接话道:「待他陷入重围,再派能言善辩之人前去劝降。他见大势已去,或许便会回心转意。」
徐茂公抚掌赞道:「此计甚妙!美良川地势险恶,尉迟恭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难以突围。届时我军以逸待劳,既能尽显我军实力,又可留有余地劝降,实乃两全之策。」
李世民闻言大喜:「好!就依秦将军之计!只是不知该派何人前去诱敌?又该派何人前往劝降?」
程咬金立刻跳出来嚷嚷:「大王!诱敌之事交给俺老程便是!俺去阵前骂阵,保管把那黑炭头气得嗷嗷叫,乖乖跟俺到美良川!」
徐茂公笑道:「程将军性情勇猛,前去诱敌再好不过。只是那尉迟恭脾气暴躁,程将军还需多加小心,切莫当真与他硬拼。」
「放心吧军师!」程咬金拍着胸脯道,「俺老程心里有数!」
秦琼又道:「至于劝降之人,末将举荐一人。」
「哦?不知秦将军举荐何人?」李世民问道。
「便是尉迟恭的同乡好友,如今已归降我军的寻相。」秦琼答道,「寻相与尉迟恭自幼相识,交情深厚,由他前去劝降,定能说动尉迟恭。」
徐茂公点头道:「秦将军考虑周全。寻相既与尉迟恭有旧,又已归顺我大唐,由他现身说法,再好不过。」
李世民当即拍板:「好!便依诸位所议!程将军即刻整顿兵马,明日便去白壁关前挑战,务必将尉迟恭诱至美良川。秦将军、罗将军各率本部兵马,埋伏于美良川两侧山腰,听候号令。寻相暂回营中休整,待尉迟恭入伏,便由他前去劝降。」
「谨遵大王号令!」众将齐声应道,帐内顿时士气高涨。
此时烛火已燃至过半,天边隐隐泛起鱼肚白。李世民走到帐外,望着东方渐亮的天色,心中暗道:尉迟恭啊尉迟恭,朕已为你备下归唐之路,只看你是否识时务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