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馥郁的金桂香气飘得满院都是。
塾房中,孩子断断续续的读书声传出。
林岁安站在窗外,略皱着眉,静静瞧着那些正在摇头晃脑读书的孩子。
乞丐中那两个瘦小的小姑娘,坐在塾房的最后一排。小身子绷得笔直,读书的声音也大,想叫只在前面听那些男孩儿读书的夫子看一眼自己。
她俩的模样,叫林岁安看得出神。
“姑娘,万金工说有事寻您。”兜儿过来,轻声道。
林岁安转头看去,万金工正在不远处等着。
见林岁安望过来,万金工神情有些紧张,忙拱手作揖。
林岁安点了点头,沿着廊下往前院正厅去。
在正厅坐下,万金工在堂下拘谨站着。
“见过东家。”万金工作揖行礼。
“万金工请坐。”
林岁安轻轻抬手。
万金工便在下首的椅子上拘谨地坐了下来。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端着茶水上来,将茶水放下。又给万金工上了茶,才端着圆木盘子退下去。
这小姑娘,是万金工的小女儿万桂儿。
万金工将自己手艺传给了大儿子,父子俩都是林岁安匠坊的金匠。
这些匠人家中之人,皆被林岁安安置在这宅院中当差。
只看她们有什么本事,或是做灶上的活计,或是管理宅子中花草,或是做洒扫,或是端茶倒水。
“万金工,你有何事?”林岁安抿了口茶水,放下茶盏问道。
万金工又拱了拱手。
“禀东家,小老儿有一事相求。”
“请讲。”林岁安抬了抬手。
这些金银匠人是她花了大价钱请来,且签的都是活契。
对这些手艺人,她心中敬重。
若有所请,不逾矩,不叫她为难,她都可以应允。
万金工踌躇片刻,才开口道:“东家,小老儿有个孙儿,今年五岁,在庄子里整日掏鸟摸蛋,难以管束。”
说及此,万金工抬眸,看了眼林岁安的脸色,见她神色不变,才继续道:“小老儿听闻东家请了夫子教那些小乞丐读书,小老儿孙儿正是启蒙的年岁,小老儿斗胆,想请东家应允,叫小老儿的孙儿也去塾房中识几个字,磨磨性子。小老儿也不敢占主家便宜,愿每年给二两束修。”
二两束修,是按照外头秀才开的书塾给的。
只是他才说完,抬眼便见林岁安眉头微锁。
万金工心头一紧,他知晓自己的请求有些逾矩。
他前头的东家家业没落,要将他们高价转卖给一个声名不大好的商人。他为着儿孙考虑,花光了毕生积蓄,给一家子赎了身。
原东家念他一家子勤勤恳恳,即便他能出得起的赎身银钱比原东家转卖他们的银钱略少些,原东家还是准许他们一家赎了身。
身无分文的万家众人快流落街头时,恰巧就听见东家的舅舅在寻金银匠人,他拖家带口地去瞧了瞧。
哪知,要到京都谋生。
张成业开的价格比别家都要高些,万金工咬咬牙,说只要他们一家子在一起,他便跟着去京都。
如此,才到了林岁安名下的匠坊中。
只是他到了新东家这儿,还没有任何建树,便向东家提要求。
且还是想叫自家孙儿读书识字这样的事儿。
他在商户中待的时间久,知晓不少有权有势的人家会收养些孩子,自小培养,日后好为其办事。
但那些孩子大多都要无牵无挂的,以后有了本事才会忠心为主。
那些小乞丐得了这样的机缘,碰上心善的东家,不仅未被赶出去,还让其读书识字学本事。
他孙儿虽有些淘气,其实很聪明。那么个小孩儿在这塾房外,听那先生教了两日书,回家就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和什么天地什么黄,还有什么荒来着。
他觉得,他孙儿说不得有两分读书的天赋,如此,他才敢来求一求。
若东家不允,便罢了,以后看有没有别的书塾愿意收他。
万金工思虑良多,却不料听见端坐上首之人问道。
“万金工,听说小万金工不止一个孩儿,上头,可是还有个六七岁的姐姐?”
听林岁安问起他孙女,他忙点头道:“是是是,小老儿还有个孙女。”
“你可知,那塾房中,也有两个小姑娘在读书识字?”
林岁安看着底下的万金工,沉声问他。
“知......知晓。”万金工回道。
只是,他不是很明白东家是何意思。
“你既知晓,为何不叫你孙女也一起去塾房识两个字?”
林岁安缓缓端起茶盏,说话时声音缓慢带着些许压迫,叫万金工顿时紧张了起来。
他顿了片刻,才明白东家这是在责怪他只看重孙儿,轻视姑娘。
东家也是女子,自己这样的想法,定然会将东家得罪了去。
他忙站了起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辩解,额间都冒出了些细汗。
哪有人家叫小姑娘也去书塾读书识字的?
他自然只提了自己孙儿。
随即又想到东家是极开明心善之人。
他忙拱手道:“东家若允,小老儿也想将孙女送去塾房识几个字。”
林岁安点点头,她不管这万金工是否真心想将孙女也送来塾房读书,但只要人来了,必得由她准许了,才能将人带回去。
“万金工,请坐。”林岁安将茶盏放下,又请万金工落座。
他原以为东家年轻,平日里瞧着没什么威严与架子。今日才知,那是东家对他们温和,若真敢冒犯或只当东家年轻便轻视的,定然没有好果子吃。
万金工颤巍巍地坐了,又听林岁安问。
“范金工,苗银公和唐玉匠家中可有五岁之上,十岁以下的小孩儿?”
她若要答应万金工,自不能厚此薄彼,若另外三个金银玉匠家中有五岁之上,十岁以下的孩子,便都叫去塾房识几个字。
若有天赋好的,再另谈。
“有,有。”
万金工这回没有厚此薄彼,将范金工,苗银工,唐玉匠三家那些十岁以下的孩子都说了。
“范金工家有个八岁的孙女,他徒弟家里有个七岁的儿子和一个五岁的姑娘。苗银工家孩子最多,他大儿子有个九岁和一个五岁的儿子,一个八岁的姑娘。二儿子有个七岁的姑娘,一个六岁的儿子。唐玉匠家中也有两个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