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小王的彩票人生 > 第1章 李根这家人(七十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李根这家人(七十五)

李丽升职

第二天上午,邓鸿常务副部长在全社干部职工大会上宣读了李丽任安徽日报总编辑、兼任常务副社长。一时间,李丽升职的消息,不胫而走。会议结束后,李丽回到办公室,刚刚坐下喝口茶水,这时,分别有刘主任,张燕秘书,助理王鹏,等前来祝贺,她们刚走,又有敲门声,李丽说,请进。是办公室胡玉主任,胡主任走到李丽办公桌前,十分恭敬地跟李丽说,恭喜您高升,您的施政演说,实在是太精彩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李丽说,谢谢您胡主任。还是事情吗?胡主任说,夏社长让我通知您,中午安排在安徽饭店黄山厅,请您早点过去,她和邓部长等已经过去了。车子就在楼下等您呢。李丽说,是小马开车吗?胡主任说,是的,以后上下班就有小马为您服务。李丽说,先谢谢胡主任了。胡玉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的职责所在,今后还要请您多多关照。李丽说,您是我们报社的老人员了,一直都是您在关照我,今后,如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能解决的,您放心好了,我是不会亏待一心为工作的老实人的。胡玉说,那就先谢谢您了,李总编辑。李丽说,那我们走吧,胡主任跟在李丽后面,一起下了楼,走到车跟前,胡主任伸手拉开车门,用右手护着车子上沿,待李丽坐稳后,再轻轻地关好车门。自己拉开副驾驶位车门,上去后跟小马说,走吧,去安徽饭店。这时李丽的手机响了,一看是倩倩的。倩倩说李总编辑,您不在办公室?李丽说,我出来了,有事情吗?倩倩说,那下午再给您汇报吧。李丽说,好的。

下午已上班,倩倩就过来了,倩倩说,李丽姐,我爸爸来省城了,他说晚上想请您坐坐,祝贺您高升,您看可有时间?李丽略微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本来夏颖社长晚上要给我祝贺的,那我问问她可有别的安排,不行的话,我们一起坐坐吧。倩倩说,可以啊,爸爸也想请夏社长的,只是怕请不动她。李丽说,我打电话给夏社长。说着拨通了夏社长的座机。夏社长接听说,既然倩倩的爸爸来了,那你安排吧,我尽量参加。李丽说,夏姐姐,您怎么开始用尽量一词了啊,应该说一定参加。夏社长说,那就听你的,一定参加。李丽笑着说,还是夏姐懂我。夏社长说,又开始贫了不是,哦,我这里来人了,我挂了。放下电话,李丽跟倩倩说,我们这边共三位,我把张燕秘书带着,让她熟悉一下酒局规则。倩倩说,好的,我给爸爸打电话,问他安排在哪里?李丽说,你用座机打吧。倩倩拨通了老爸的电话,说李总编辑和夏社长都同意了晚上小聚,您安排在哪里啊?老爸说,我已经安排在安徽饭店黄山厅。爸爸问倩倩,你们那边一共多少人,倩倩说,加上我,共四位。李丽说,你等下,把刘主任也叫上吧,他对你不错吧。倩倩说,你看我这记性,早就说要请他的,你不说我还真的一时想不起来他。倩倩给爸爸说,五位。爸爸说,你给表妹琳琳说一声吧,叫她也过来。倩倩说,好的。挂了电话,倩倩说,我现在就去通知刘主任。李丽说,你就讲,你爸爸刚刚到省城,晚上想约大家小聚聚,我和夏社长也才定下来。倩倩说,我明白了,谢谢李姐姐提醒。倩倩走后,李丽跟张燕去了电话,张燕说,我马上去您办公室。张燕来后,李丽跟她说,晚上康倩倩爸爸要请我们吃饭,你和我们一起去,熟悉一下酒局的有关礼数。张燕说,谢谢李总编辑。李丽又叮嘱张燕,晚上,要多尊重夏颖社长,其次,才可以考虑我,你懂吗?张燕说,我懂的,您是把我当成自己人。李丽嗯了一声说,你去忙吧,走时我打你电话。张燕说,好嘞,高兴的屁颠屁颠地走了。每个人在职场生涯中,尤其是刚刚入职的新人,如果遇到了一个懂你的领导,把你当成他自己的心腹,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

当夏颖社长和李丽总编辑带着张燕秘书来到安徽饭店黄山厅时,倩倩走到夏社长身边跟老爸说,请允许我隆重介绍,这位就是省日报社夏颖社长,接着跟老爸说,这位美丽的女士,就是刚刚上任的省日报社总编辑李丽。康伟伸出双手握住夏颖社长的手说,如此年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康伟又跟李丽说,真诚的祝贺您高升。李丽说,谢谢康书记。夏社长说,康书记,你家倩倩也很优秀,来报社实习快一个星期了吧,听新闻部的刘主任说,倩倩表现很出色,是个做新闻的好苗子,并叮嘱李丽总编辑,要重点培养哦。康伟说,倩倩如能和那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那是她一生的福分。倩倩跟爸爸介绍张燕时说,她是报社办公室张燕秘书。夏颖说,倩倩可能还不知道,张燕马上就是李丽总编辑的助理了,高升了。倩倩走到李丽总编辑身边低声说,我想给您当助理的,您怎么已经安排助理啦!尽管声音很低,但还是被夏颖社长听的清清楚楚。夏颖说,倩倩啊,你还没有入围定编呢,如何能给李丽总编辑当助理啊。李丽说,夏社长讲的对,你也不要急吗,如果明年大学毕业了,想进日报社,你现在就要找夏社长,只要她同意,将来有机会让你当助理,就看你怕不怕辛苦了。康伟说,倩倩做梦都想进日报社,请夏社长一定要收留我家倩倩。这时,刘振敲门进来了,刘振一看夏社长和李总编辑都到了,连忙说,我来晚了,夏社长、李总编。倩倩跟爸爸介绍说,这位帅哥就是新闻部的刘主任,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说着,跟刘主任说,这位是我爸爸。康伟伸手握住刘主人的手说,谢谢您能来。说着,便招呼夏社长、李总编辑、刘主任等,沙发上坐,叫服务员送来茶水。康伟问倩倩,人到齐了吗?倩倩说,就差表妹郭琳琳了。康伟说,你打电话给她,问问她到哪里了。

倩倩打通郭琳琳的电话,郭琳琳说,已经上来了。倩倩刚挂了电话,听到了敲门声,倩倩知道啊琳琳到了,便拉开包厢门,琳琳说路上堵车,来晚了。倩倩说,你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下。郭琳琳跟着倩倩,走到夏社长身边说,夏社长,这位是我的表妹,郭琳琳,现在是武大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郭琳琳连忙伸出双手握住夏社长的手说,可算是见到您了。夏颖愣了一下,李丽站起来说,夏社长,您是她的偶像,她可崇拜您了,尤其是喜欢读您的文章,她曾在我面前朗读过你的散文《秋的絮语》:秋来了,先是几片黄叶,从不知哪棵树上飘下来,落在行人的肩上,又滑到地上。人们照例踏过去,发出细微的碎裂声,却无人俯身察看。这声音,大约便是秋的絮语了罢。街角的卖花人撤去了夏日的玫瑰与百合,换上了几束瘦菊,黄白相间,排在那里,像是被谁随手插进瓦罐里的。买花的人少了许多,卖花人便也懒洋洋地坐着,不时打个呵欠,眼睛里排出些泪来,又被秋风揩干了。我走过一家小院,见一个老人坐在藤椅上晒太阳。阳光并不很暖,他却像是极享受似的,半闭着眼睛。膝上摊着一本书,却不见他翻动。风过时,书页自己掀起来,又落下,发出沙沙的响。老人也不恼,只伸手按住了,依旧闭目养神。那书大约已经旧了,纸页泛黄,与秋叶同色。公园里的长椅空了大半。夏日里坐满情侣的地方,如今只余下几片落叶,偶尔被风卷起,在空中打几个旋,又萎顿在地。一个小女孩跑来,拾起一片形状完好的枫叶,对着阳光照了照,便欢欢喜喜地夹进书里去了。她的母亲站在不远处,呵着白气,搓着手,不时向这边望一眼。

黄昏来得早了。夕阳斜照在楼宇的玻璃上,反射出金红的光,刺得人眼睛发痛。下班的人们匆匆走过,裹紧了外套,对这般景致全无欣赏的意思。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横在道路上,像是一条条黑色的裂缝,要将这秋日最后的温暖也吞噬进去。

夜里起了风。我躺在床上,听见窗外树枝摩挲的声音,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仔细听去,却又只是风声罢了。这风穿过城市的高楼,掠过空荡的街道,拂过每一扇紧闭的窗,带着几分凉意,几分萧索,几分无人倾听的寂寞。

秋的絮语,原不过是这些琐碎的声音,是呐喊、是悲凉。人们匆匆走过,不曾驻足,更不曾听懂。

夏颖笑着说,这都是早期的习作,很稚嫩的。我不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大的魅力。倩倩说,夏社长、李总编辑你们俩都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心中的女神,可望而不可及。接着,倩倩又郭琳琳介绍给刘振主任和张燕助理认识。

这时,康伟走到李丽身旁,低声地说,李总编辑,请您跟夏社长说一声,请她帮我代东可以吗?李丽说,那我请示一下吧。李丽站起来走到夏社长身边说,夏社长,康书记说,请您给他代东,您看?夏颖站起来说,合适吗,问李丽。李丽和康伟书记都说,再合适不过了。夏颖说,那好吧,我们围上吧。倩倩很有眼神,立即向前几步,把主位的靠椅,向外移动了一下,请夏社长入座?夏社长说,谢谢倩倩。康书记说,请李总编坐到夏社长右边,刘主任坐到夏社长左边吧。李丽走到康书记跟前说,康叔叔,我是晚辈,您陪夏社长坐吧!康书记说,今天不行,你听我一回吧。李丽无奈,就说那好吧。

夏社长说,康书记过来坐吧。康书记说,我来搞搞服务。倩倩问老爸,喝什么酒?康伟指了指沙发拐角处的纸箱子,说你去拿吧。郭琳琳说,姑父您坐吧,我和倩倩姐姐负责服务。这时,服务员开始上菜了。李丽总感觉自己坐在那里不合适,便硬将康书记拉了过来,坐在夏社长右边。刘振主任见状,便立即起身,拽着李总编辑的衣角,让她坐在夏社长左边,自己挨着李总编辑坐下了。李丽说,那好吧,并安排张燕围上吧。倩倩和郭琳琳每人手里拿着一瓶茅台,开始斟酒了。夏颖看到大家酒杯都斟满了,便站起来,端起酒杯,看着李丽说,今天我想借康书记的酒,祝贺李丽荣升安徽日报社总编一职,让我们共同举杯,恭喜李丽总编,干掉此杯。李丽激动地面向夏社长说,我一路走来,十分感谢夏社长的精心呵护和栽培,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干了。

晚宴结束了,李丽在康倩倩的安排下,回到了家里。赵聪见到李丽就问她晚上在哪里吃的?李丽说,康伟书记来了,要请夏颖社长和我吃饭,还有我们新闻部的刘振主任。赵聪说,看来是为了康倩倩明年毕业工作的事情。李丽说,可能是吧。倩倩干的不错,她的那篇《我与新闻的缘》很有深度,是个干新闻的好苗子。

她说:新闻,于我而言,既是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是表达思想的媒介。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个人与时代,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也塑造着我的认知与思考。

1、初识新闻:好奇与启蒙。

最早接触新闻,是在儿时的电视和报纸上。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家里的固定节目,父亲会指着屏幕讲解国内外大事,让我懵懂地意识到“世界原来这么大”。报纸上的铅字油墨味,成了我对文字最初的敏感来源。那时的新闻,是新鲜、遥远却又充满吸引力的存在。

2、参与新闻:表达与记录。

中学时,我加入了校报编辑部,开始尝试采访、写稿。第一次拿着录音笔采访校长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时,又兴奋得彻夜难眠。新闻不再只是被动接收的信息,而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它让我学会提问、倾听、思考,并用文字传递真实的声音。

3、 思考新闻:真相与责任。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新闻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发生”和“意味着什么”。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与真假难辨的新闻环境让我更加珍视专业媒体的价值。新闻不仅是记录,更是对真相的追寻、对弱者的关注、对社会的监督。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字背后,都可能影响他人的认知与选择。

4、新闻与我:终身的学习者。

如今,新闻依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深度阅读一篇调查报道,还是随手转发一条民生新闻,我都在与这个世界保持对话。新闻让我保持敏锐,也让我学会包容不同的声音。它不仅是职业或兴趣,更是一种思维习惯——永远好奇,永远追问,永远相信真实的力量。

新闻与我,是一场始于好奇、长于实践、终于思考的缘分。它教会我,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复杂而多元的;而记录与传播,正是为了让更多声音被听见,让更多故事被记住。或许,这就是新闻的魅力,它不仅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每个人成长的见证者。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新闻人,用自己的笔去耕耘这个时代,传播真善美。

赵聪说,倩倩的那篇文章我也看了,的确不错,像这样有追求的年轻人不多了,你可要好好重点培养。李丽说,如果她毕业了来我们报社,两年后,我就让她当我的助理,估计三年后,可能就是我们新闻部的副主任了。赵聪说,康倩倩能遇到你,也是她的福分。李丽说,应该说,是她自己的造化,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