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戈辉扯下挂在拖拉机上的红绸时,锡良和宁远刚刚走下船梯,踏上德国的土地。
以宁远和锡良为首的禁卫军代表团,于汉堡当地时间16时许,到港汉堡。
德军总参谋部毛奇总长、威廉亨利亲王、维多利亚-伊娃少校(德皇威廉二世的养女)等带队在汉堡港码头迎接宁远、锡良等禁卫军代表团。
对德国政府和军方说,清国依然是弱国,是可以无视的存在,但是北方禁卫军(红楼官方最新确定的名称)不一样,必须给予最高的尊重,因为北方禁卫军先后打败了英法俄日,控制的土地(包括非实际控制)面积超过十个德国(54万平方公里)以上,背靠清国,人口资源几乎是无限的。
码头上,双方互相敬礼,握手,拥抱,简单寒暄。
通过近三年的学习,宁远的德语,虽然不算流利,但基本沟通已经不存在障碍了。如果是和军事相关的内容,宁远甚至能用德语进行很深入的阐述。
听到宁远说德语,毛奇总长和亨利亲王对宁远的好感度直接加倍再乘二。
锡良老先生虽然不会说德语,但身旁有德语翻译,沟通也不会有问题。
宁远代表北方禁卫军,与奥斯曼帝国和意大利,先后达成了轻武器口径统一协议。两国都向禁卫军的轻武器口径统一,主要是0.2寸口径、0.3寸口径、0.4寸口径,0.2寸x1.3寸(6.4毫米x42毫米)农场步枪弹,0.3寸x0.6寸(9毫米x19毫米)农场手枪弹,0.4寸x3.2寸(12.8毫米x102.4毫米)Nd重机枪弹。
如果再拿下德国,那奥匈帝国就能轻松拿捏,宁远想的很美,但他知道难度不小。
锡良的外交任务,相对要轻松许多。不过,特区的身份尴尬,既不是独立的国家,又处于半独立状态。想在德国设立特区自己的外事代表机构,又不能与德国的法律相冲突,需要花一番心思。
由于到港时间相对较晚,今天不适合去柏林,改为明天上午出发。
双方简单沟通行程之后,直接乘车去汉堡市政厅,那里正在准备欢迎宴会。
宴会上,毛奇总长、亨利亲王、汉堡市长都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欢迎远道而来的东方盟友。(北方禁卫军与德国并不是同盟关系。)
宁远听懂了德方用“盟友”一词,界定双方的关系,虽然不准确,但他并没有立即纠正。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精准定位了双方的关系。
宁远用不太流利的德语致辞:“首先我代表北方禁卫军全体,感谢毛奇总长、亨利亲王、市长阁下,把我们双方的关系界定为盟友,说明禁卫军与德方的合作是成效的,双方都看到了好处,我们找到了利益共同点,我们也希望能一直合作下去。”
鼓掌,所有人都在鼓掌,为宁远不流利但准确的德语鼓掌,也为宁远对双方合作的肯定而鼓掌。
“谢谢”宁远对与会众人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他的德语致辞:“今年四月份的协议,让北方禁卫军与德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工农业,教育科技,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实质合作,这让禁卫军与德国,在我们的特区实现了利益互锁,成为利益共同体,北方禁卫军愿意与德国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让我们双方的合作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掌声再次响起,相比上次更加热烈。虽然说的很笼统,但是说的都是德国人爱听的,因为德国看到了禁卫军的价值,看到了禁卫军在远东牵制沙皇俄国的可能,一个合格的军事盟友正在渐渐成形。(德国与沙皇俄国并非敌对关系,日俄战争期间,德国为俄国生产了70%的炮弹。)
“谢谢”掌声渐息,宁远再次表示谢,然后继续致辞。
宁远大胆畅想了双方合作的前景,以及对未来十几年,世界局势的影响。剖析了老欧洲的问题,东北亚的问题,德国在老欧洲的困境,禁卫军在东北亚优势和劣势。
并郑重声明,禁卫军对自己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知。禁卫军不具备争战世界的能力,也没有争战世界的野心。禁卫军努力发展军力,完全是为了自保,不想再出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那样的结果。如果有跨大洲规模的战争爆发,禁卫军的处世原则——首先是自保,绝不主动参与。而且,还特别强调,这是雷打不动的原则。
当然,他也承诺在德国需要的时候,愿意在远东牵制德国的敌人,愿意为德国输送德国需要的东西。最后祝愿双方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宁远致辞结束,掌声雷动,致辞并不长,却把方方面面都点了一遍,不但精准定位了双方的关系,还大胆地作出了承诺。作为禁卫军的参谋总长,这样的承诺不可谓不重。
德方与会者对这位27岁的参谋总长,有了全新的认识。能指挥几十万禁卫军,打败英法俄日的人,的确不简单。(事实上就是宁远指挥的,和戈辉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作为德皇威廉二世的养女,维多利亚-伊娃少校,主动站起来向宁远提问:“刚才宁总长用了一个新词‘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我能不能理解为‘盟友’呢?”
额……宁远犹豫了一下,说道:“禁卫军对自身实力是有清醒定位的,特别清楚与贵国的差距,以禁卫军目前的实力,还无法承担作为‘盟友’的责任,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已经是把自己刻意高估之后的定位。当然,将来禁卫军具备了‘盟友’实力时,非常愿意成为贵国的‘盟友’,并以此为荣。”在宁远看来,将来的事儿,谁说的准呢?就像戈辉说的那样,一定要学会画饼,越大越好,越香越好,吃不吃是对方的事儿,画与不画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掌声,再一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显然在场的德国人很满意宁远的回答。
毛奇总长和亨利亲王对视了一眼,宁远说的还算中肯,也没有故意讨好德国,反而在两人心中加分不少。禁卫军先后打败了英法俄日不假,但这里面的水分也不少,英法联军万里远征就不说了,以逸待劳,打败筋疲力竭的俄日两国,其实并不神奇。禁卫军只是在敌人最虚弱的时候,发起了致命一击罢了。
当然,经历战火洗礼,武器基本做到自给,而且还是全军装备半自动武器的禁卫军,已经不是列强可以轻易拿捏的了。这对德国来说是好事,这也是德国愿意和禁卫军进一步合作的前提。
锡良也应邀发言,他主要介绍了特区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外资本在特区的发展前景。他还介绍了特区的交外政策,对特区与德国的外交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此来德国,希望在柏林设立特区自己的外事代表机构,目前纠结的是如何给这个机构定位,希望德国政府能给予相应的考虑。
掌声,依然热烈,在场的德国人都对这位儒雅的老者很有好感,同时也对锡良老先生那身剪裁得体的成合装产生了兴趣,真的很帅,感觉穿上这身衣服,立即变得气质儒雅,不怒自威。
招待晚宴一直持续到夜里9时后才结束,禁卫军代表团被统一安排住进了汉堡最豪华的酒店。
宁远、锡良召集代表团的核心十几人,连夜开会,主要是强调纪律,分配任务。核心任务由宁远和锡良负责,宁远负责军方,锡良负责外交。
次日上午,以宁远、锡良为首的禁卫军代表团,同毛奇总长、亨利亲王,以及维多利亚-伊娃为首的迎接团队一起,乘坐火车去柏林,于当日午后到达柏林,直接入住了德国军方提供的酒店。(汉堡火车总站仍在建设之中,年末完工。)
晚上,德国军方在禁卫军代表团下榻的酒店,举行了接风宴。
德军总参谋部的高官,悉数到场,并对接下来的日程安排作了沟通。
来德国的第三天,宁远和锡良各带一队,分头行动。
宁远带队访问德军总参谋部。
锡良带队,在德国外交部与标洛首相会谈。
接下来的十几天中,宁远带着军方团队,参观军营、参观兵工厂,参观了战场遗址,向烈士墓敬献了花圈。还专门留出一天时间,接见禁卫军的军事留学生,自然也见到了好久不见的王招辉。一身德国海军常服的王招辉自信从容,流利的德语,让宁远很是羡慕。不过,宁远的德语却让王招辉震惊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到的?也是被雷劈的吗?天才?
宁远还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接见,单独会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谈了什么?宁远讳莫如深。
最让宁远头疼的是柏林军事学院,邀请他去演讲。
座落于汉堡市郊的柏林军事学院,前身是1810年成立的柏林高级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叫沙恩霍斯特,他的得意弟子——后来鼎鼎大名的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也就是《战争论》的作者,在学校初创时也在这里执教,1818年9月,还成为该校的校长。
在德军总参谋部成立之初,绝大部分的军官都来自柏林高级军官学校,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所培养高级参谋人员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次王朝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普鲁士军参谋长,正是本校1823级学员,冯-毛奇,即老毛奇。
1859年更名为现在的柏林军事学院,当然,后面还有封封启启的后话,就不介绍了,总之,这所学校,相当牛逼。(这个词有点粗俗,但很有力量。)
宁远很诧异地问毛奇总长:“您觉得我够格吗?你是打算让我在这里出丑吗?这十几天,我哪里得罪你了吗?”
毛奇总长笑了,他也知道,宁远是在半真半假半开玩笑,于是解释道:“我们虽然了解过禁卫军崛起的过程,但还是想听你亲口讲一讲。”
“我就是在这个学院毕业的。”维多利亚-伊娃自豪地说道:“而且还获得了优秀学员奖章,是凭我个人能力获得的。”
毛奇总长点头:“她虽然是皇帝的养女,但在这里没市场,这里只看个人能力。”
事实上,宁远既想又不想,但最后还是决定讲一讲。
1906年6月23日,上午,宁远站在了柏林军事学院的讲台上:
“尊敬的毛奇总长、校长、学院的各位老师,以及在座的学员们,上午好!我叫宁远,来自清国的北方禁卫军。今天,来到这里,来到我心中的神圣殿堂,真的好紧张。实话实说,我和柏林军事学院,在大约八九年前,就有了些许的缘分,真的很幸运!”简单规整的德语开场白,赢得了全场师生的好感,也勾起了在座所有人的兴趣。
“他还挺会调味口!”坐在台下的维多利亚-伊娃嘴角上扬:“没看出来他哪里紧张!”
“1897年3月,我入学天津武备学堂,教官中有三位德国教官,都是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这也是我与贵校些许缘分的由来。”宁远带着略显忐忑的心情,用不太流利的德语娓娓道来:“今天来到这里,真正坐实了我与贵校的缘分,真的很幸运,非常感谢学校的邀请。”
台下的近千人用最热烈的掌声回应宁远。
宁远弯腰致谢,然后继续道:“1900年末,禁卫军在朝阳附近的大山里成立,全员364人。一年半后,也就是1902年下半年,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军官学校——朝阳陆军讲武堂,有多位德国教官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我们和贵校的缘分真的不浅。”
宁远再次轻轻弯腰致谢,台下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回应。
宁远继续:“讲武堂成立初,就把柏林军事学院当成了终极目标,很多规章制度,直接照搬柏林军事学院。从领导设置到教官任职,从办学目标到培养模式,无不贯穿着柏林军事学院的卓越教育理念。由于人才积累不够,我们还无法达到贵校的标准,我们在努力,我们不会放弃,以贵校为师,向贵校学习,追求卓越,培养新时代的军事精英……”
宁远洋洋洒洒地说了半个多小时,从努鲁尔虎山,讲到八角台,再到朝阳。从两次大凌河战役,到台安防线反击战,盘锦防线反击战,再到决战奉天战场。他没有讲朝鲜战场,因为那时他不在朝阳。
宁远作为禁卫军的参谋总长,他说的肯定比德国人自己了解的要详细很多。这还是宁远没全说,很多事情都是一带而过,即便是这样,也让台下的德国人惊叹连连。原来禁卫军能先后打败英法俄日,虽然水分不小,但更多的还是靠自身的硬实力,特别是全半自动化的武器装备,没有这些,在奉天战场正面硬钢日军的百战之师,战而胜之,是不可能的。
热烈的掌声中,宁远再次深施一礼,走下讲台。
毛奇总长握着宁远的手,亲切地说道:“你说的太精彩了,不知你发现没有,你的德语每天都在进步,进步神速。”
“谢谢总长夸奖,这么好的德语环境,不进步都很难啊!”宁远客气道。
柏林军事学院的校长也主动和宁远握手,认真地褒奖道:“真的太精彩了,禁卫军崛起的过程,让我联想到我们德意制第二帝国崛起的过程,感同身受啊!”
“谢谢校长,在您面前,我们禁卫军就是学生,我们一直在向贵校学习。”宁远谦虚道。
“你们的讲武堂,如果在教学上有什么需要,我们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校长客气道,或许真的只是随便客气一下。
但宁远给机会就上,顺杆往上爬:“谢谢校长,柏林军事学院一直是讲武堂的学习目标,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合作办学。”宁远试着问道:“贵校派讲师去讲武堂讲学,担任讲武堂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因为正校长是我们的总司令。”
毛奇总长和校长对视,这真是个天才的想法,这样一来,德国可以在更深层次对禁卫军施加影响,但是两人都不能直接做决定,总参内部要讨论一下,学校内部也需要沟通,最后还要威廉二世陛下同意,所以毛奇总长和校长都表示要研究一下,当然,这是个非常好的想法。
宁远也没指望他们立即同意,因为可能性不大,人家凭什么帮你培养人才呢,很多事,有钱也解决不了,那就不是钱的问题。
宁远没有立即离开柏林军事学院,而是在毛奇总长和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旁听了一节课,品尝了学校的午餐。
席间,毛奇总长告诉宁远:“禁卫军与德国军事合作的会谈,就在这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