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也是意外之喜,“哎哟!那可是忒好了!”
太监殷殷勤勤地进内廷去了,不多时就将裘世安给找了出来。
贾琏不得不承认,元春封了贵妃,果然是能叫贾家一门的身份都跟着水涨船高。他如今这也算个正经八百的国舅爷了,现在再找个太监办点事儿什么的,就再简单不过了。
就方才,他还没来得及掏银子呢,那传话的太监已经将事儿给办完了。他手里捏着银子,竟还没来得及给出去呢!
裘世安向那传话的太监拱了拱手,那传话太监就乐呵呵地走了。
裘世安神色谨慎地四处看看,然后向贾琏使了个眼色,叫贾琏往一处无人的「塌房」里去。
所谓「塌房」,是说相对高大的宫殿而言,是低矮的小屋,一般是给身份低的太监、护军什么的站岗值班,或者乱换休息用的。
贾琏心下暗赞了一声:这裘世安到了御前伺候,果然更为小心了。
如今贾琏身份为贵妃外戚,御前的太监的确十分忌讳叫人看见与外戚私自联络。
两人进了塌房,裘世安回身将门关严。
然后转身,纳头便拜:“恩公,您可回来了!这么久没见,叫小的心下好生惦念!”
贾琏笑着将裘世安给拉起来,亲自躬身帮他掸去膝头的灰尘,“虽说有日子没见,可你却越发出息了!我听说了,你已是调到御前伺候。虽说同样在宫里当差,你是御前的人,便是最普通的小太监,身份和地位事实上也比旁的宫里更高!”
“跟我说说,竟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这必定不容易。毕竟御前的差事,宫里无数人盯着呢,这便总得是一个特别的机缘才能做到。”
裘世安又躬身一礼:“当着真神不说假话,其实小的原本是想借着恩公的身份,设法到贤德妃娘娘位下去寻个差事。”
“只是后来小的回想起恩公上次来时说过的话,恩公便是教导小的,在这宫里啊,只有一个真正的主子,那就是皇上!虽说太上皇、皇太后、皇后、老太妃那边都是主子,各宫嫔妃都是主子,但是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却都是皇上给的。”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天子只有一人。”
贾琏凝视着裘世安,也缓缓点头,“难为你记得这样清楚。”
《红楼》原书里,贾府败就败在没有认清这个现实。以为这宫中除了皇上之外,还有旁的主子,于是错误估计了形势,站错了队,终究将元春和数代家业全都搭进去了。
于是但凡是他安排在宫里的人,无论是元春,还是裘世安,他总要耳提面命多次,叫他们一定要认清楚形势,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裘世安便谦虚笑笑,“小的想,既然如此,那小的不如一步到位,干脆就设法谋一个御前的差事好了。”
“也幸亏上回恩公来,给了小的那么多银子。小的借助它们打通了诸多关节,这才终于等到了一个御前当差的机会。”
裘世安说得合情合理,可贾琏却抿嘴轻笑,“你说得轻巧。御前的人,何至于没见过那几两散碎银子?但凡在御前当差的,公侯世家、满朝文武,谁不设法往里塞银子的?御前的人胃口都大,眼睛也格外刁,那么电子散碎银子,人家看都不带多看一眼的。
“你归功到我给你的银子,可我却不敢受这功,因为我知道我那点银子可帮不上你什么太大的忙。”
贾琏说得如此开诚布公,裘世安便也垂首,抿嘴一笑:“果然什么都瞒不过恩公。”
贾琏赞赏地垂眸看他:“御前自然是铁板一块,极难出缺。可你偏在里头扯出一个空当来,我猜必定是有人犯了错,被皇上撵了出去,又或者干脆治罪了。”
裘世安淡淡垂下眼帘,“正是如此。”
“小的既然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到御前伺候,可御前三五年之内又难有因年老、病弱而空出来的位子。那小的就只好另寻门道,凭自己一双眼睛,日夜盯着御前那帮人罢了。”
“便如恩公所说,御前的人都是胃口大、眼睛刁,天长日久了难免骄奢。而能让他们养成这些富贵毛病的,自然是不断有人孝敬他们。小的就想,他们就算再小心谨慎,可是年深日久了总归会露出马脚,只要小的盯得紧,必定就能抓住一两条马脚。”
裘世安说着幽幽一笑,目光染了夜色一般:“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出半年,还真叫奴才揪住一个。”
“原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是新调过去的小太监。得了外头的好处,便私下里将宫里的东西传递出去。小的那晚正好在长街打扫,瞧着他鬼鬼祟祟,便窝到墙角守着。当那东西正在交接之时,便叫小的抓了个正着,人赃俱获~”
贾琏心思也是一动,“我倒好奇,他往外传递什么了?”
裘世安无声一笑,“乃是那小太监自己记录的皇上的《起居录》。”
贾琏心下也是一晃,“哎哟!他这可真是自己作死了!”
帝王《起居录》,都有专门的官员来记录。记载的简单来说是帝王一天生活的流水账:这一天都干什么了,吃了什么,说了什么话之类的。看似琐碎,可是这些东西到了有心人的手里,仔细整理,重新归纳了之后,那便等于将皇帝的一切全都了如指掌!
贾琏冲裘世安挑大拇指:“这当然是大功一件!”
裘世安这才约略一笑,“小的便是如此得了皇上的青眼,御口亲自要了奴才到了御前伺候,补了那个小太监的缺。”
贾琏虽说替裘世安高兴,可这会子心下还是微微有些沉重,“不管是哪个圈子,都同样是盘根错节。他被你抓住,你补了他的缺,那他在御前这个圈子里的旧识便难免会为难你,向你报复。”
“调到御前自然是可喜可贺,但是你也务必多加小心,切勿中了他们的圈套。”
裘世安深深躬身,“多谢恩公提点。小的,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