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众人虽然被法家激烈抵挡,但还是见到了始皇帝赢政。
赢政懒得管他们之间的争斗,甚至有意推波助澜。
法家虽然想把儒家赶尽杀绝,但是咸阳作为秦国的国都,权利和政治中心,眼红的人不少,诸子百家很多都盯着他们。
如果此时与儒家争斗,虽然凭借此时法家的势力,完全可以把这几个儒家之人解决,可接下来儒家可不会放过他们,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李斯自然不想与这些儒家的小卒子打生打死,这几个人好解决,盘踞稷下学宫的儒家可不是那么好招惹的,这些年,虞子的大名他也如雷贯耳。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斯没想把人家几人赶尽杀绝,天下面的人却依然打压儒道。
这就让儒家众人寸步难行了。
可让李斯烦躁的上去发生了,儒家众人受到了欺辱,自然不会无动于衷,心甘情愿承受,于是勾连各方,儒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此时也是个庞然大物。
很多入儒道之人不甘寂寞,前来支援,其中影响力最大之人为淳于越。
双方在咸阳城时常论道,法家修法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儒家修浩然正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双方的争斗甚至连赢政也惊动了。
为了稳定,赢政派人制止了他们,不过也只是把明争改为暗斗而已。
经此一事,儒家成功进入了大秦朝堂,可人心贪婪,注定是无法满足的。
朝堂上明争暗斗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好几年,这些年,儒家弟子也多次邀请虞子入咸阳,但小虞还是没有同意。
不过还是有好些不甘寂寞的稷下学宫的儒家弟子加入了秦国朝堂。
虞子也没有多管,任由这些人来去自由,他在利用法家与儒家的争斗,大浪淘沙,留下真正可以传承他儒道之人。
公元前 213 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场关乎国家制度走向的激烈争论在朝堂之上爆发。
这不是特例,这只是法家和儒家争斗的一个缩影。
彼时,秦始皇决意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对全国的高效统治。
在郡县制下,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等官员,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也就是集中在了始皇帝赢政手中。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对权利的欲望无疑是极强的,正好法家提出了这个中央集权的想法,一拍即合。
然而,此时的儒家众人还没有看清形势。
博士淳于越却公然提出反对意见。
淳于越身为太子扶苏的老师,同时担任博士一职,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他力主遵循古制,实行分封制,建议将皇室子弟分封至各地,建立诸侯国。
分封制源于周朝,在以前地广人稀,小国寡民的时候,确实对中央统治地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巩固了周国的统治、拓展了周国的疆域。
这种制度,就是利用血缘关系,维护周国八百年了统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诸侯势力不断膨胀,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天下大乱。
秦国就是这么起家的,如今自然不允许别人也这么推翻他的统治。
淳于越的提议,无疑与法家和赢政的利益背道而驰。
在秦始皇与丞相李斯等法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看来,分封制是陈旧落后的制度,它所代表的旧思想与秦朝全新的统治秩序格格不入。
任由这种旧思想传播,将严重阻碍秦始皇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而这些旧思想的重要载体,正是大量的史书典籍,而这些东西,却是儒家所坚持的。
此时秦始皇统一天下才过去十多年,六国旧贵族与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学者,对秦朝严苛的法律和高度集权的制度多有不满。
不只是对秦国制度的不满,更多的是对法家的不满。
儒家众人常常通过着书立说、私下议论等方式表达反对与批评。
然而,这对于迫切需要稳定统治秩序的秦朝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威胁。
为统一思想、巩固统治,李斯向秦始皇进谏:除秦国的史书《秦记》外,其余列国史记一律焚毁;
除博士馆所藏之外,民间私藏的《诗》《书》等典籍,限期全部交出烧毁;
胆敢谈论《诗》《书》的,一律处死;借古讽今、攻击时政的,诛灭全族;
官吏知情不报者,与罪犯同罪;
命令下达三十日后仍未烧毁书籍的,脸上刺字并发配去修筑长城;
同时,严禁私学,若有人想学法令,必须以官吏为师。
这一系列严苛的政令,构成了 “焚书” 事件的主要内容。
这也让法家在秦国的势力大大加强,丞相李斯已经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儒家经历了空前的打击,不过,此时的儒家之人无力反抗,只能静待时机。
不仅仅是儒家,诸子百家很多都被殃及无辜,成为了法家力压天下的牺牲品。
咸阳城的夜空中,焚书的浓烟如墨云般翻涌,将星斗都染成了血色。
儒家学士们蜷缩在残破的书斋里,望着灰烬中尚未燃尽的竹简残片,有人捶胸顿足,有人默默垂泪。
曾经朗朗的读书声,如今只剩下巡夜士卒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街巷回响。
这场浩劫不仅焚毁了典籍,还让很多儒之人沦落尘埃。
不过,儒家在秦国也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他们也不是什么也没有做。
此时,朝堂之上的暗流愈发汹涌,太子扶苏虽身为淳于越的弟子,却因政见不合逐渐被秦始皇疏远。
他目睹焚书暴行,心中对法家的严苛统治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对儒家更是多有好感。
儒家不及法家强势,所以他们选择了秦国的未来,太子扶苏。
双方的明争暗斗明显是儒家处于下风,也只能和其它百家之人一起共抗法家。
不过,这些都在秦始皇赢政的掌握之中,他有自信,百家都能为他所用,现实也是如此,百家都只是他手中的工具。
但是,时光不会放过每一个人,赢政越来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