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玄幻魔法 > 洪荒之我怎么成圣了 > 第188章 水利万物而不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历了佛教之争的小虞再次跟着李耳一路西行,对于大乘佛教的失利,他们都未能预料,不过也没有惊奇。

大乘佛教乖乖认输,才是让小虞有些惊讶的,不过,他们也别无选择。

在这么多大能的见证下,不如就是不如,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们不说有没有阴招,即使有,他们也不敢使用,因为封神之战,胜利的可是截教,如今在洪荒之中,截教势力比之阐教不知道大了多少,更不用提初生的大乘佛教了。

一路向西,道教和儒家也逐渐为人所知。

老子的名字再次在洪荒天地中响起,小虞也无人再叫,更多人都称呼他为虞子。

黄沙滚滚,北风裹挟着沙砾如利刃般划过面庞。

青牛踏着龟裂的土地缓缓前行,蹄下扬起的尘烟在半空勾勒出虚幻的轨迹。

老子骑在牛上,似睡非睡,手中拂尘一摇一摆的,仿佛随时掉下去,但一路行来,却从没有掉下去过。

小虞握紧竹杖,背着书箱,里面是他一路整理的儒家思想,杖头铜铃在风中轻响,抬头望向天际翻涌的黑云,忽然听见前方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转过赭红色的砂岩丘陵,眼前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数百流民蜷在干涸的河床旁,枯瘦的孩童趴在母亲膝头,凹陷的眼窝里蓄满绝望;

老者拄着断木,浑浊的眼珠直勾勾盯着龟裂的河床。

李耳解下青牛背上的水囊,水袋皮革因常年摩挲泛着温润的光泽,他对着水囊轻拍三下,澄澈的水流便如银线般注入陶碗。

“水!有水了!”人群骚动起来,李耳却抬手示意安静,将水碗递给最虚弱的老妪。

“莫急,道之滋养,贵在徐徐。”

他跨坐在干枯的河边,青牛温顺地伏在脚边,牛尾轻扫驱赶蚊虫。

小虞接过碗,一碗一碗的给这些人倒着水。

很快,不大的水袋里已经没有水了。

“我们带的水有限,却是救不了这许多人。”

老子说着,靠着河边枯黄的杨柳,似睡非睡。

他的道是无为之道,对他来说,尽其所能,若是有缘,水袋里的水就已经够了,若是无缘,那更没必要做太多。

小虞知道老子的道,也明白他的意思,不过儒家之道,却并非如此。

儒家者,仁义礼智信也,仁者爱人。

干枯一条小河,其实对老子和他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即使他们现在都是凡人之身,但是,叫护道的杨戬等人随便搬一条大河来也问题不大。

不过,小虞却并不想这么解决,而是掏出了一本书,看着周围的人,说道:“我这里有解决你们喝水的办法,想学吗?”

众人本来已经看着他们空空如也的水袋,已经走远了,可这一下,全部跑了回来,跪在了小虞面前。

“求求先生,救我等一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先生,我想喝水!”

……

叽叽喳喳的声音,此时却也显得有气无力的。

随着声音响起,众人纷纷跪下。

“起来!”

小虞喝道。

“不准跪,礼不是这样的。”

众人看着他愤怒的样子,也纷纷站了起来。

小虞缓缓起身,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写了一个井字。

“我带你们去挖井,若能成功,你们将有取之不尽的水源。”

说着他看了一下低洼处的水脉,起身走去。

众人看着他写下的井字,却只有寥寥无几的人在看这个字,更多的人在关注小虞给他们说的源源不断的水源。

在众人的努力和小虞的指导下,很快,一口水井冒出水来,因为这井在水脉之上,最为宽大之处,所以并水喷涌而出。

众人欢天喜地,以手拘水,喝个不停。

———

“世人皆知水之柔,却不知柔能克刚。”

说着,老子从袖中取出一片枯叶,放入陶碗,看着枯叶随水流缓缓旋转。

“这枯叶在急流中必碎,在静水中却能长存,恰似‘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此时趁着他们二人威望髙涨,众人也没有了饮水之渴,便坐在井旁开始讲道。

小虞也在不远处平整出一片沙地,用竹杖蘸着水,在青石板上写下工整的篆文。

“来,跟着我写。”

他招手唤来几个孩童,握住其中一个女孩颤抖的手,在沙地上划出“水”字,“这就是水,水是万物之源,润泽万物。”

这几个孩子,就是刚才盯着他写井字的那几个人。

一个灰衣少年挤到前排,小虞便将手中的树枝递给他。

“你来写,就写水。”

……

另一边,李耳忽然提高声调,掌心托着一粒细沙:“这沙虽小,却藏着大千世界。”

他松开手指,风沙瞬间将细沙卷上半空。

“世人执着于沙粒的形状,却不知风起时,沙亦能成山。就像这口枯井——”

他俯身指着水流不息的井,

“看似源源不断,实则迟早有枯竭之日,你们要学习的是挖井和探水之术。修道者,便是要听这无声之音,见这无形之道,于眼前之物,观万物之机。”

暮色渐浓,小虞举起火把,火光照亮他在地上写下的字,金木水火土,人牛草木石,看见什么写什么。

而老子已经在讲无为之道了,他也不管这些人能不能听明白,摇头晃脑的讲着。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

突然,一个灰衣少年突然跪在沙地上:“先生,我想学写字,想知道为什么沙子能变成山!”

小虞正要开口,李耳却抚须而笑:“小虞,我且帮你考考他。”

老子弯腰拾起一片羽毛:“若想让这羽毛飞得更高,该用力抛,还是借风势?”

少年眼睛一亮:“借风!就像先生说的,顺着道的方向!”

当夜,篝火在荒原上连成星链。

李耳倚着青牛讲述阴阳轮转,小虞则教流民们用芦苇秆蘸着炭灰抄写经文。

灰衣少年握着小虞送的竹笔,在羊皮上反复练习“德”字,笔尖刺破羊皮的脆响,与远处传来的驼铃声交织成曲。

当第一缕晨光染红雪山时,这支临时组成的队伍已踏上西行之路,新收的少年背着装满竹简的行囊,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

小虞望着身后行礼的众人,发现了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众人的姿态变了,不再佝偻着背,而是挺直腰杆,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也不再跪着了,而是向着他拱手。

这是礼,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礼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青牛颈间的铜铃叮当,他们再次踏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