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680章 骄兵轻进趋安州,方阵铁网布杀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0章 骄兵轻进趋安州,方阵铁网布杀机

“没错,速战速决,打完早回辽东,总比在这里耗着强。”

杜度也觉得永明镇与八旗劲旅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诸位贝勒莫要轻敌。”

唯有岳托眉头深锁,神色凝重地摇了摇头,

“永明镇若无胜算,岂会主动在平原上摆阵?”

“那方阵虽古怪,却能四面御敌,再加上木桩铁丝阻拦,骑兵冲锋的势头怕是会被遏制。”

“何况他们早有准备,显然是蓄意在此等候,咱们当谨慎行事,先派小股部队试探虚实,再做打算。”

“岳托你就是太过谨慎!”

阿敏本就因盟约之事心中烦躁,此刻听闻永明镇主动挑衅,战意早已压过了顾虑,

“不过是些火器步兵,再怎么摆弄阵型,也挡不住八旗铁骑的冲锋!”

“明军的车营够厉害了吧?可在咱大金的铁骑面前又算的了什么。”

“那永明军居然连战车都没有,就敢在大平原上摆几个步兵方阵挑衅咱们!”

“不如咱们现在就杀过去给他一锅端了,看他们那点人口,上哪再去凑一万兵马!”

“传我命令!”

他全然不顾岳托的劝阻,猛地一拍案几,站起身来,

“即刻集结大军,全军出击安州平原,踏平永明军,活捉他们的主将!”

“二贝勒!三思啊!”

岳托还想再劝,却被阿敏冷冷打断:“不必多言!军令已下,谁敢违抗?”

诸贝勒见状,虽有部分人认同岳托的顾虑,却也不敢公然违逆阿敏的命令。

“这才对嘛!”

阿济格率先起身,提着佩刀笑道,

“打一场痛快仗,比在这里争盟约有意思多了!”

正厅外,号角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平壤城的短暂平静。

后金士兵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财物,拿起武器快速集结。

马蹄声、甲胄碰撞声、喝令声混在一起,在街巷间回荡。

阿敏翻身上马,望着安州方向,眼神锐利却带着几分焦躁。

济尔哈朗的失踪、盟约的争执早已让他心神不宁,此刻唯有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才能驱散心头的阴霾。

他并不知道,自己急于求胜的心态,恰好落入了袁可立的算计之中。

此时的安州平原,永明军已完成了最后的部署:

八个空心方阵按棋盘状错落部署,方阵间距严格控制在200-300米,既防止敌方骑兵从方阵间隙穿插,直接冲击相邻方阵侧翼,又能为己方骑兵、预备队预留充足机动空间。

同时若任一方阵遭遇击溃,溃兵可从间隙有序后撤,避免冲乱整体阵型;

另有4个步兵营作为预备队,分散部署在8个方阵的空心部分,随时准备填补缺口。

80门迫击炮分散部署在8个空心方阵内部,每个方阵10门,还有20门备用。

30门野战炮部署在各方阵之间的空隙中,获得良好的射界,向逼近的敌军骑兵进行侧射,形成交叉火力。

远程先用实心弹轰击敌军集结队形,待骑兵进入500米霰弹射程,便切换弹种对密集骑兵实施近距离毁灭性打击。

步兵们手持燧发枪,在方阵四边排成4排纵深的密集队列,每边约150人,每个士兵占据的宽度约0.5米,形成18-20米宽的方形阵列;

前排士兵跪姿架起刺刀斜指前方,后排依次站立待命射击,四层防线交织成密不透风的“枪墙+刺刀丛林”。

阵前50米处,一排木桩横亘两军之间,桩间拉设三行带刺铁丝,以短铁丝拧成的尖刺错落分布,专门迟滞骑兵冲锋节奏;

同时,己方骑兵分两部分协同:前出轻骑兵在战线前方游弋侦察、迟滞敌军,重骑兵预备队隐蔽在方阵群侧翼与后方,待敌军冲锋受挫时发起反冲锋。

整个部署形成步兵方阵为基石、炮兵为火力核心、骑兵为机动利刃的“铁三角”战术体系,攻防一体,专等后金骑兵踏入预设战场。

说到空心方阵和铁丝网,这里就不得不科普一下了。

空心方阵本是燧发枪时代克制骑兵的战术瑰宝。

在历史上,它本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才趋于成熟,成为线列步兵抵御骑兵冲击的“移动堡垒”。

线列战术的横队虽能发挥齐射火力,却侧翼脆弱,而空心方阵以中空四边形布局,四面皆可御敌,中间空地可安置指挥层、伤员和预备队。

两至四排士兵组成的“人墙”,前排跪姿架刺刀、后排站立射击,再配合齐射的硝烟与声响,能从物理与心理上双重震慑战马,即便最精锐的骑兵也难突破这道“刺刀+火器”的防线。

而它之所以能提前一个多世纪出现在1627年的安州平原,当然离不开燧发枪在永明镇的普及和李国助这个穿越者的贡献。

铁山大捷之后,李国助为了确保永明军在野战中战胜建奴,在给袁可立的报捷信中附上了空心方阵的阵图。

袁可立本是明末军事天才,林福又因永明镇燧发枪普及,对线列战术的理解远超同时期西方军事家,二人一见阵图便洞悉其克制骑兵的核心逻辑。

在妙香山蛰伏等待阿敏撤军的一个月里,他们已将这一阵法操练精熟,让士兵们能在瞬息间完成队形转换、保持阵列稳固。

至于阵前那一行铁丝网,看似有些画蛇添足,却是李国助为尽可能减少伤亡建议袁可立布置的。

铁丝网本来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但其实明代就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铁丝的能力。

只是那时的铁丝是被用于批量制造锁子甲,从来没人想过用它制作反骑兵的铁丝网。

明代之所以能批量制造铁丝,是因为掌握了四孔拉丝机技术。

明朝的四孔拉丝机,是古代金属冷加工的智慧结晶。

这种机械通过串联式的四孔多级模具系统,将粗铁条逐步拉制成细铁丝。

四个孔径递减的金属模呈直线排列,铁条在人力、畜力甚至水力驱动的牵引系统作用下,依次穿模完成逐级减径,每孔可减少30%-50%的截面积,配合退火处理消除加工硬化,最终能拉出直径0.5mm以下的极细铁丝。

这项技术在明代已发展成熟,比欧洲同类应用早约100年,主要用于锁子甲的大规模生产,使锁子甲成本降低50%,装备普及率大幅提高,明军备甲率达93%。

中国四孔拉丝机在16世纪已实现铁丝的规模化生产,而欧洲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仍以单孔手工操作为主。

如今永明镇改进四孔拉丝机,增加孔位到8个,还将其与蒸汽动力、焦煤炼铁、搅炼法相结合,制造出了品质接近现代的铁丝,用于制作铁丝网,能在骑兵冲锋路径上形成致命阻碍,为前装时代的步兵和炮兵争取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