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洪旭顿了顿,又接着道,
“就像昨晚的夜袭,建奴触发简易陷阱,我们未必能发现。”
“但只要触发了绊发地雷,我们马上就能知道有建奴接近阵地了。”
“加上绊发地雷离阵地只有三十步,我们马上就能对建奴发起致命的枪炮打击。”
他突然转对来报告的猎兵道,
“昨晚的战况是这样的吗?”
“没错,是这样的,”
那猎兵立即站直身子答道,
“而且我们的枪炮射击还引起了建奴的混乱,使他们在混乱中触发了更多绊发地雷,死伤惨重呀。”
“哈哈哈,我就说嘛,”
洪旭一副万事皆在我预料之中的表情,简直像是打开了话匣子,
“而且这绊发地雷还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四种。”
“第一种叫瞬发雷,一经击发就会立刻爆炸,令人避无可避。”
“第二种叫跳雷,一经击发就会弹跳到半空爆炸,增加破片杀伤范围。”
“第三种叫连环雷,数颗地雷以一定的阵形连接在一起,”
“一颗被引爆,其余几颗也会相继爆炸,适合进行区域封锁。”
“第四种叫定向雷,犹如一门小型的火炮,内部装有霰弹,是一种反冲锋地雷。”
“布置在阵地两侧,一经击发可以打击扇形范围内密集冲锋的敌人。”
“哇,听起来好厉害呀!”郭怀一由衷地感慨道。
“你说的这么兴奋,就好像这些绊发地雷都是你设计的一样。”高贯斜眼笑道。
“呃——呵呵呵——”
洪旭挠了挠头,难为情地道,
“我这还不是惊叹于绊发地雷设计之精妙嘛,你们雅兰枪炮厂果然是有高人啊。”
“不知这位高人尊姓大名,洪某能否有幸一见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高贯朝李国助努了努嘴,
“就是咱们的少东家设计了四种绊发地雷。”
“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几种踏发地雷呢。”
“哎呀!洪某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呐!”洪旭顿时一脸敬仰地对李国助拱手道。
“洪大哥不必如此。”
李国助难为情地摆了摆手,
“我不过是用燧发枪机改进了大明传统的地雷罢了,算不得什么发明。”
“主要也是见东江镇的毛帅地雷用的好,想赚他的钱罢了。”
“少东家真是太谦虚了——”洪旭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其实李国助的话说的还是很中肯的,地雷最早就是起源于中国。
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震天雷、火药坑等地雷。
震天雷是一种铁壳爆炸武器,可埋设于地面或城墙下,通过火绳引爆,用于防御战。
南宋军队在对抗蒙古入侵时,曾挖掘坑道填埋火药,待敌军经过时远程点火引爆,就是火药坑。
到了明代,地雷种类就更多了。
比如自犯炮,是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的一种埋设于地下的爆炸装置,使用绊发或拉发引信,可视为早期地雷。
又如万弹地雷炮,是一种大型地雷,可同时引爆多个子雷,形成大面积杀伤。
明军对抗倭寇时,也常在营地周围埋设火药陷阱,防止夜袭。
毛文龙就以灵活运用地雷等爆炸武器着称,堪称地雷战大师。
他镇守皮岛期间,多次利用地雷、火器伏击后金军队,成效显着。
后金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但毛文龙在山地、丛林、隘口埋设地雷,限制其机动性。
在八旗军必经之路埋设拉发或绊发地雷,待骑兵经过时引爆,造成人马俱损。
毛文龙部曾用此法在宽甸、镇江等地多次杀伤后金军。
他还擅长用地雷配合火器协同作战,将地雷与火炮、火铳结合使用,
先以地雷打乱敌军阵型,再以火器射击。
在1627年的“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铁山、宣州等地设伏,用地雷迟滞后金军,为明军反击争取时间。
他还在义州、安州等地埋设地雷,后金军行进中多次触发爆炸,伤亡惨重。
后金军对毛文龙的地雷战术极为忌惮,行军时需派工兵探路,严重拖慢进攻节奏。
皇太极曾称毛文龙“狡黠多诈,善用地火”,可见其地雷战术之效果。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毛将善用地雷,虏至辄爆,故胡骑畏之如虎。”
毛文龙虽有虚报战功之嫌,但其地雷战术的实际效果仍被承认。
昨晚,永明军用来防备建奴夜袭蚕场的战术,明显就是借鉴了毛文龙的战术。
17世纪,随着燧发枪技术的成熟,欧洲军队开始使用燧石击发式地雷,大大提高了地雷的点火可靠性。
在17-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尤其是攻城战或防御战中,燧发地雷被记录为一种防御工事武器。
拿破仑时代的工兵手册中提到过改良的燧发地雷,用于保护要塞或道路。
18世纪末有英国发明家申请过燧发地雷的专利,通过绊线或压力触发燧石机构。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部分记载显示,美军曾使用燧发装置改进的诡雷,伏击英军车队。
燧发地雷在干燥环境、短期使用时可靠性尚可,平均发火率可达70%以上,但长期部署或恶劣天气中表现较差。
李国助设计的这些地雷发火率和安全性也就是欧洲18世纪的水平,但花样却比欧洲多得多。
“盯紧建奴,随时汇报他们的动向。”高贯突然吩咐那名猎兵道。
“遵命!”猎兵应了一声,便转身走了。
“还是要防着建奴从山里绕道,进入苏昌城境内搞破坏。”
待猎兵离开指挥中心,高贯对另外三人说道。
“皇太极不敢再冒险了,”
李国助轻笑一声,云淡风轻地道,
“哪怕是现在的伤亡,都已经是建奴不能承受之重了。”
“何况这一路翻山越岭地回到辽阳,途中也难免会有非战斗减员。”
“我估计等他们回到辽阳,还能剩下六千人活着就不错了。”
“无论如何,皇太极这次回去,都是肯定要遭受处罚的。”
“野猪皮砍了他都不是没可能。”
“少东家言之有理。”
高贯很快也接受了李国助的观点,却还是坚持道,
“但在确定他们要撤离前,掌握建奴的动向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