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名张好古 > 第644章 兵部侍郎张好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军入侵山东,此时的张好古还不知道严重的后果,自叶家姐妹忘去的又一打击,这次打击甚至比失去叶家姐妹更大。

张好古依然带着三千护国军战斗在冰天雪地的大山里,袭扰着这里的清军。

对于前期张好古在奔袭辽阳的战斗取得的战果,朝廷也给予了表彰,因为辽阳城一战,炮轰努尔哈赤十一子巴布海,雪原上设伏大败郑亲王济尔哈朗,恭顺王孔有德。崇祯帝更是下旨表彰了张好古,张好古的官阶又上了一级。

张好古,率军奔袭辽阳,旨在打破清军对辽东的封锁,重振明军声威。此战之中,张好古调度有方,身先士卒,麾下将士奋勇争先,接连斩获大捷,一时间辽东捷报传至京师,朝野上下为之振奋。

奔袭辽阳一役,张好古深谙清军军队作战习性,避其锋芒,攻其不备。先是侦知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率部驻守辽阳城,此人骁勇却性情鲁莽,张好古当即下令调集红衣大炮,趁夜突袭。炮火轰鸣之下,后金营寨火光冲天,巴布海部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巴布海本人亦被炮火击中,轰成渣渣,明军一举占领辽阳,并获得大量物资。

初战告捷后,张好古并未冒进,而是审时度势,预判后金会派援军驰援辽阳。他亲自勘察地形,选定雪原地带设伏,此处地势开阔,积雪深厚,便于隐蔽兵力,更能限制后金骑兵的机动性。

果不其然,郑亲王济尔哈朗、恭顺王孔有德率精锐骑兵火速来援,妄图趁明军立足未稳展开反扑。待后金大军进入伏击圈后,张好古一声令下,明军伏兵四起,弓箭、火铳齐发,雪地之中伏兵与后金军队展开殊死搏斗。

张好古身先士卒,先是炮轰敌军,麾下将士见状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济尔哈朗、孔有德虽久经沙场,却被困于雪原之中,骑兵优势无从发挥,最终不敌明军,率军狼狈逃窜,明军大获全胜,缴获粮草、军械无数,极大地削弱了清军的有生力量。

辽阳城大捷的捷报传入京师,崇祯帝龙颜大悦。自后金崛起以来,明军在辽东战场屡战屡败,此次张好古奔袭辽阳,炮轰巴布海,伏击溃济尔哈朗、孔有德,不仅打破了后金的军事封锁,更提振了大明军民的抗金信心。崇祯帝当即下旨,对张好古及麾下将士予以隆重表彰,以彰显朝廷对有功之臣的嘉奖与器重。

其圣旨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东乃大明北疆屏障,后金窥伺日久,边庭不宁,黎民受扰。北五省水师督帅,松台巡抚,右副都御史张好古,忠勇可嘉,才略过人,临危受命,奔袭辽阳,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炮轰逆贼巴布海,收复辽阳;雪原设伏,大败济尔哈朗、孔有德之众,斩获颇丰,威震辽东。此举破清军嚣张气焰,振大明军威士气,护我疆土,安我黎民,功不可没。今特旨表彰,晋张好古官阶一级,左迁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总理北五省水师,巡抚松台 ,赏银千两,锦缎百匹。其麾下有功将士,皆按军功次第嘉奖,不得有误。望张好古不负朕望,再接再厉,整肃军纪,操练士卒,痛击逆贼,以安社稷,钦此。”

圣旨下达之后,朝野震动,张好古感念皇恩,上表谢恩,表示定当恪尽职守,不负崇祯帝的信任与重托。此次表彰,不仅是对张好古个人军功的肯定,更凝聚了大明上下抗击后金、保卫疆土的决心。

暂且不说张好古这里,再说说入侵的清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岳讬分别率领左右两翼清军突破长城防线入塞以来,战局的走向彻底超出了明朝廷的预料——从喜峰口、墙子岭一线破关后,清军避开明军重兵布防的重镇,以“迂回奔袭、避实击虚”的战术,在京畿腹地纵横驰骋,接连攻克遵化、永平、迁安等城,明军各路援军要么畏缩不前,要么仓促接战被逐个击溃,几乎没能组织起一次有效的反击。

蒿水桥一战,更是击杀了卢象升。

接连不断的胜利,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清军上下。主帅多尔衮身着玄色铠甲,站在刚刚攻克的永平城头,望着麾下将士眼中的战意与骄气,嘴角难掩锋芒。此前清军数次入塞,多是围绕北京周边劫掠袭扰,目的在于消耗明军实力、掠夺物资,从未敢真正深入明朝腹地——毕竟中原腹地城池密集、河网纵横,且远离清军后方,一旦陷入重围便会进退两难。

但这一次,明军的腐朽无能被彻底暴露:杨嗣昌主导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将重兵集中于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北方边防空虚,京畿援军更是一盘散沙,各镇总兵互不统属、推诿扯皮,让清军在华北如入无人之境。

“此前我军入塞,不过是探其虚实;如今明军兵力空虚、指挥混乱,正是直捣山东、扩大战果的良机!”多尔衮召集诸将议事,语气坚定,“山东乃中原富庶之地,粮秣充足、府库充盈,拿下山东,既能掠夺粮草财帛补充军需,又能切断明朝南北漕运要道,断其命脉!”一旁的岳托深表赞同,这位镶红旗主作战勇猛且颇具谋略,此前率军连破数城,早已对明军的战斗力不屑一顾:“明军将帅畏战如虎,士兵毫无斗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德州虽有设防,但我军可绕而不攻,直扑济南——省城一破,山东各州府自会望风归降!”

诸将齐声附和,清军上下士气如虹,一场直指山东腹地的战略奔袭就此敲定。此时的山东,早已是一座“不设防”的重镇:明朝廷将北方边军主力调往西北镇压农民起义,又将山东本地兵力拆分部署于漕运沿线,全省可用之兵不足两万,且多是战斗力低下的地方团练和卫所老弱,根本无力抵挡八旗铁骑的冲击。

时任山东巡抚颜继祖,虽有守土之责,却受制于杨嗣昌的全局部署,陷入了两难之地。

此前,杨嗣昌得知清军入塞,判断其必然会沿运河东进,攻打德州——德州地处京杭大运河沿岸,是南北交通枢纽,也是阻挡清军南下山东的门户。

因此,杨嗣昌严令颜继祖率领山东境内仅有的三千主力部队,星夜赶赴德州布防,务必守住这一战略要地,阻止清军南下。颜继祖不敢违抗军令,只得仓促集结部队,带着三千将士奔赴德州,沿途还强征了部分民壮补充兵力,可即便如此,这支军队装备简陋、粮草短缺,士兵们多是临时拼凑而来,毫无作战经验,不过是勉强凑数。

颜继祖抵达德州后,立刻下令加固城防、挖掘壕沟,督促士兵日夜操练,试图凭借德州的城防工事抵御清军。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多尔衮早已识破了杨嗣昌的部署,压根没打算强攻德州——清军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济南。在颜继祖率军赶往德州的同时,多尔衮、岳讬已率领八旗主力,悄悄绕开德州防线,沿着黄河北岸快速东进,避开明军的所有据点,一路疾驰南下,直扑山东首府济南。

八旗铁骑机动性极强,士兵们身着厚重铠甲,却依旧能日行百里,沿途所过之处,明朝的乡绅地主纷纷弃城而逃,地方官吏要么投降要么隐匿,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