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名张好古 > 第643章 未命名草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多尔衮早已料到明军会有此举动,下令预先埋伏在村外的骑兵发起冲击,候拱极的骑兵部队陷入清军包围。双方骑兵在村外平原展开惨烈厮杀,马刀碰撞声清脆刺耳,鲜血染红了冻土。

候拱极虽奋勇作战,但清军骑兵人数数倍于明军,且马术精湛,关宁军骑兵渐渐不支,伤亡过半。

村内战场同样陷入胶着,刘肇基率领明军与清军逐屋血战,身上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明军火器虽威力十足,但弹药有限,激战半日后续弹不济,只能以刀矛与清军对抗。清军则凭借人数优势,不断向村内渗透,明军防线节节败退。

据《兵部为查明广平府交战伤亡等情形事题行稿》记载,此战中“遇虏大队突至,随即驱兵奋击,虏骑怯兵后退,头阵实多斩获”,可见明军在初战时凭借顽强抵抗与火器优势,确实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然而,清军毕竟兵力雄厚,且战术灵活。多尔衮见明军已筋疲力尽,下令发起总攻。

清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入村内,明军士兵虽仍在顽强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候拱极在突围过程中被清军骑兵包围,力战殉国;刘肇基率领残部拼死杀出重围,向临清方向撤退。夕阳西下时,新庄之战终于结束,村落内外尸横遍野,鲜血浸透了冻土,寒风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战后清点伤亡,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阵亡六百六十二名,重伤二百一十六名,轻伤一百三十四名,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清军虽也有千余人伤亡,但相较于其庞大的兵力基数,损失并不算大。这场激战成为明军运河防线的一次重要抵抗,虽最终失利,但明军士兵在战斗中展现出的勇气与血性,在这留下了一个传奇。

刘肇基率领残部撤至临清后,监军太监高起潜得知新庄之战的惨状与候拱极的殉国消息,又惊又怕。

高起潜本就贪生怕死,手中虽握有数万兵力,却早已被清军的兵锋吓破了胆。此前,高起潜奉命总督各路援军,却始终徘徊不前,如今见关宁军精锐尚且惨败,更是不敢再主动出击,当即下令紧闭临清城门,加固城防,无论城外明军如何求援,均坚守不出。

临清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重镇,囤积了大量粮草与军备,高起潜的龟缩不前,使得清军左翼军得以毫无顾忌地南下,运河防线的缺口彻底被打开。

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多尔衮率领清军左翼军主力抵达运河西岸。此时,明军运河防线已因新庄之战的失利与高起潜的避战而土崩瓦解,清军顺利东渡运河。

渡过运河后,多尔衮下令兵分两路:一路由准塔率领,攻掠山东北部的武城、夏津、高唐、平原等州县,掠夺粮草财物,破坏明军后方补给;另一路由自己亲率,直奔山东首府济南而去。

清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明军州县守军或望风而逃,或开城投降。武城、夏津等城仅数日光景便相继沦陷,清军在这些州县烧杀抢掠,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沃野化为焦土。

而多尔衮亲率的主力部队,则沿着运河一路南下,于次年正月抵达济南城下。此时的济南城,守军仅有数千人,且多为临时招募的乡勇,根本无法抵挡清军主力的猛攻。

新庄之战的失利,不仅让明军损失了一支精锐边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明军的运河防线,为清军南下攻掠济南铺平了道路。此战暴露了明末明军指挥体系的混乱、将领的畏战避战以及兵力部署的不合理,而清军则凭借其灵活的战术、强大的战斗力与统一的指挥,在华北平原上如入无人之境。

这场发生在丘县新庄的激战,虽规模不及松锦大战、山海关之战等重大战役,却成为明末清初军事格局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明朝北方防御体系的彻底崩溃,也为清军日后入关、统一全国埋下了伏笔。

数百年后,当我们翻阅《巡抚山东颜继祖谨题为塘报夷情事》《兵部为查明广平府交战伤亡等情形事题行稿》等明清史料,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新庄之战的惨烈与悲壮。

那些为保卫家园而战死的明军士兵,用鲜血书写了军事史上的最后一抹亮色,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王朝覆灭前夕,军事、政治与社会的重重危机。

而多尔衮与他的左翼军,则在这场战役后,继续向着济南挺进,将战火进一步蔓延至山东腹地,明末的历史车轮,在这场寒风中的激战过后,加速驶向了终结的终点。

清军的持续入寇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重要稻草,不仅严重冲击了北方边境的防务体系,更直接加剧了国内农民起义的燎原之势,将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推向了覆灭的深渊。

彼时,清军频繁突破山海关防线,在辽东、畿辅乃至山东等地烧杀劫掠,所到之处,城池残破,田园荒芜,无数百姓被迫逃离家园,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难民遍布南北各地,衣食无着,处境凄惨,而明朝政府却因边防吃紧、国库空虚,根本无力筹措足够的粮款安置他们。

更为严峻的是,难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此时正被各地士绅豪强趁机强占。明末以来,土地兼并本就愈演愈烈,士绅阶层凭借特权规避赋税、兼并土地,而清军入寇后的社会混乱,更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他们勾结地方官吏,巧取豪夺,将难民遗弃的土地尽数纳入囊中,即便部分难民侥幸存活,也无田可耕、无家可归。

明朝政府既无力遏制士绅的兼并之势,也无法组织难民回乡垦荒、恢复生产,导致大量流民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生存的绝境让他们不得不寻求出路,而日益壮大的农民起义军,便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这直接为起义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兵源,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增加军队数量、追加军费开支的应对之策。其初衷固然是为了加强边防、镇压起义,试图挽救明朝的统治危机,但这一举措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最终沦为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化剂。

彼时,明朝的赋税体系早已不堪重负,百姓常年遭受苛捐杂税的压榨,再加上天灾频发、颗粒无收,绝大多数家庭早已濒临破产。杨嗣昌的提议,意味着朝廷要进一步加征赋税、摊派徭役,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将无数百姓推向了家破人亡的绝境。

苛政猛于虎,沉重的负担让百姓再也无法忍受,要么饿死荒野,要么奋起反抗。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农民,毅然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使得起义军的规模日益壮大,战斗力也不断提升。

这些农民出身的士兵,带着对明朝政府的怨恨和对生存的渴望,作战勇猛,所向披靡,先后攻占多地,直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核心。而明朝政府为了镇压起义,不得不继续增兵增饷,陷入“加赋—民反—增兵—再加赋”的恶性循环之中。

最终,在清军外逼、起义军内攻的双重打击下,明朝政府的统治根基彻底崩塌。杨嗣昌的政策不仅未能化解危机,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军入寇引发的难民危机、士绅土地兼并,再加上不当的军政决策,多重因素相互交织,最终让延续两百余年的大明王朝走向了差点终结,如果没有张好古的力挽狂澜,明就会被清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