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十宗罪
谢峥伸手拾起一本奏折。
不知折子出于何人之手,不过这人文章写的不错。
辞藻华丽的很。
上面罗列他的十宗罪。
以权谋私……说的是他当差时运粮进城。用的是朝廷给的护卫谋的是私利。唔,说的挺有道理。
结党营私……说他和凤家公子走的近,那月港凤家出银出粮,四下替他征兵买马,大有造反之势。至于凤楚是凤家弃子这事一句没提。
贪赃枉法……说他利用北境之行,趁机管北境官员要好处。
现在谢家城外草场便养着百十只北境牛羊。
这些话看着似乎还挺是那么回事的,可却没一件能稳稳把罪名扣在他头上。
尤其最后一桩。
强抢民妻!这是什么鬼。
谢峥一脸的愤慨。“臣不认。强抢民妻?臣抢了谁的妻?
臣娶宋家小姐可是陛下赐婚。
那时候宋家小姐早与魏家和离。臣可是三媒六聘,堂堂正正娶她过门。
当时殿上诸位大臣可都莅临了。
这指控不实,臣要反造他诬陷。”谢峥似乎生气了,生气的缘由是有人指责他娶宋依依娶的不够堂堂正正。
至于前面那数道足可以砍他十次头的诸多罪责他完全视而不见。
熙和帝面色冷极了,他最近瘦的厉害,整个人有种行将就木的颓色。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皇帝身体抱恙。
可御医也只能开些将养的方子。
皇帝的病在根里。而这病根便是熙和帝的猜忌和擅妒。他老了,虽然不希望儿子上位,可他终究做不到长命百岁,就算他一直让人暗中找道士替他提炼长命百岁的丹药。
可越吃熙和帝越觉得气短。
熙和帝现在的情形便是希望自己康健。能长长久久的当这个大 夏皇帝。
希望儿子们安份些,替他多分担些政事,却不要有夺位之心。
当儿子的自然不能比他这个当老子的厉害。
不管是民心还是在万万百姓心中,他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谢峥最近所为才会让熙和帝忌惮。
以前他是纨绔时熙和帝很喜欢招谢峥入宫,每次谢峥入宫都能哄得熙和帝多吃一碗饭。
他也不介意多给谢峥一些偏爱。
就赐婚一事,换成任何一个人熙和帝都不会同意的。可谢峥在殿上一副无赖的神情,扬言不赐婚他就不去办正事。
熙和帝一边觉得好笑一边又想着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让谢峥娶个二嫁女无非打了打侯府的脸面,其实无甚要紧。
熙和帝心里并不在意这些。
他更在意史书中自己是个千古明君。
是谢峥执意相求,他不过视他如至亲,所以才不忍心拆散一对有情`人。
总归,错处全是旁人的。
他是皇帝,他无错。
所以熙和帝看不得谢峥如日中天的气势和声望。
可谢峥行事着手谨慎,也寻不出什么大错处。熙和帝也只能借机撤了他的职,将这做了大半的差事交给自己的儿子。谁知道儿子如此不争气,大好的局面被他弄得一团糟。
不得已之下,熙和帝只能召谢峥入宫。
可人还是要敲打的。
谢峥便是重接赈灾差事,也是戴罪立功。差事做好了是他的本份,差事做的不好……
这折子也只是熙和帝想要立立威,挫一挫谢峥的锐气罢了。
百十只牛羊……这算什么贿赂。
至于凤楚,那可是凤氏弃子,当初被凤家送来诏煌城时便已传出他在凤家无足轻重。熙和帝为此还下旨斥责凤家行事敷衍,当年熙和帝寿诞,凤家可是送了重礼赔罪的。
凤楚怎么可能从凤氏拿出银子替谢峥招兵买马?
这写折子之人也是一通胡写,有的没的都敢胡诌。可这小子对那些罪名毫不在意,只一味的纠结娶宋依依是不是堂堂正正。
“谢峥,胡闹也要有个限度。”
“陛下,臣没胡闹。陛下清楚这些指挥都是子虚乌有,根本不需臣自证。
可这强抢民妻!
臣可不能让臣妻落下这样的坏名声。
陛下可要替臣做主。”
就这好像一棍子打到了棉花上。
熙和帝本是要立威的,可谢峥一句不需自证反倒把熙和帝架到了火上。
“你不怕自己名声坏了,却只担心宋氏?”
“宋氏是臣的妻子,如今有孕在身日日害喜严重,吃不下睡不着的。
若是再传出什么谣言影响她的心情臣会心疼死的。
臣本就是个纨绔,名声坏便坏吧,可臣妻不同,她可是大家出身,以前是遇人不淑,如今嫁了臣,臣一定不能让她生心悔意。
直到死的那一刻,臣得让她觉得臣是个好夫君。”
说来说去,就是他是个混不吝的,别人骂他什么都行。
可说宋依依一个不字都不行。
就算是皇帝也不行。
熙和帝又被气笑了。
他每次觉得谢峥懂事的时候,他都会弄出一场闹剧来。
本来有些戒备他的,最近谢峥成长的太快了。短短时间威望已压过了他几个皇子。
可此刻一看,这小子似乎没有变,还是以前他熟悉的那个愣头青。
只要宋依依安安稳稳的,他似乎便全无所求了。
熙和帝于是话锋一转。“这折子是谁写的?自己站出来同谢峥对质一番吧。”
诸臣你看我,我看你,最后角落里站出来一个瑟瑟缩缩的人。
“是臣,可是臣是奉……”
“来人,此人满嘴胡言,竟然栽赃朝廷命官,拉下去杖毙。”
这位路人甲谏臣才露面,名子还没报呢,便光荣的下线了。
“此人面带尖酸,朕看他就是个哗众取宠之辈。
峥儿,朕已替你出气了。”
谢峥笑了笑,只是笑意未达眼底。
随后跪地谢恩。接下来熙和帝便开始说城外灾民一事。
“五皇子行事终究差了些不及峥儿你稳重。朕想这差事还是交给你来办。”
熙和帝这话简直就是自打嘴巴,朝上诸臣一个个垂下脑袋,不想掺和此事。
五皇子出面都铩羽而归,他们这些养尊处优的朝臣,说的好听些是达官显贵,说的难听些就是一群被供养着的不知人间疾苦的井底蛙。
他们可没处去弄粮食。
所谓能者多劳,还是要给年轻人发光发热的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