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山涧影竹的新书 > 第341章 柳暗花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杨坤龙满怀激情地提出需要寻找一个交通便利的村落来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时,黄塘乡的邓书记和胡乡长都显得有些为难。他们深知自己管辖的区域,要找到一个既有饲养生猪的条件,又具备交通便利的地方,确实是一项挑战。双方似乎陷入了僵局,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谁也没有再说话。

就在这时,林局长打破了沉默的僵局。他先是用目光仔细地巡视了一下杨坤龙,似乎在评估他的决心和诚意。接着,他又瞄了瞄邓书记和胡乡长,似乎在寻求他们的支持。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林局长这才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对杨坤龙说道:“杨总,我这里有一个决议,您是否愿意听听?”他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沉寂,给在场的每个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杨坤龙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许和期待,“林局长,您尽管畅所欲言。”林局长见状,轻轻清了清嗓子,然后开始详细阐述他的想法,“杨总,我个人认为,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将我们的选择范围严格限制在黄塘乡内寻找一个完全符合我们所有条件的村子。或许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更为灵活的折中方案。比如说,在黄塘乡内挑选几个具备基本饲养生猪条件的村子,然后由我们公司负责出资,对这些村子与外界连接的道路进行彻底的修缮和升级。这样一来,交通不便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林局长继续说道,“而且,如果我们能够将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养殖合作体,那么养殖规模自然能够得到扩大。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个村子的运营成本。此外,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共享资源,比如饲料采购、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更加稳固和高效的产业链条。”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利益,确保每个参与的村子都能从中获得公平的回报。这样,我们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可能带动整个黄塘乡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将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杨坤龙听着林局长的详细计划,摸着下巴思索起来,邓书记和胡乡长眼睛也亮了起来,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胡乡长连忙说道:“杨总,林局长这个提议很好,我们乡会全力配合修路工作,后续在组织农户参与养殖方面我们也会做好协调。”

杨坤龙暂时没有反应,仍在沉思着。他心中盘算着,全县十六个乡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潜力。他坚信,在这些地方中,一定有一个能够满足他所设定的条件,成为他理想中的生猪养殖基地。然而,林局长却偏偏将他带到了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黄塘乡。虽然他心中有些疑惑,但他也明白,发展任何一个乡镇都是对全县经济的贡献。他并不排斥这个想法,只是对于林局长提出的额外要求感到有些不快。

林局长提出的要求是,他需要出资修建通往养殖基地的道路。这无疑会为他的公司带来一笔不小的开支,这让他心里十二分的不愿意。然而,杨坤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不愿意因为个人的不快而影响与林局长的关系。他深知林局长的面子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他无法直接反驳,更不好意思去拒绝。

杨坤龙的心肠软,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坏毛病。他总是容易被情感所左右,即使在商业决策中,也常常会因为人情而做出让步。此刻,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了一丝苦笑。但他还是缓缓地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却又不失坚定:“行,就按林局长说的办。我相信,只要我们双方真诚合作,一定能把生猪养殖产业做起来。”

而此时的朱萍脸上显露出不悦的神色,她心里在想,“杨坤龙啊杨坤龙,你也太好说话啦,修路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你何必答应呢?这个乡不行,我们可以找另外的乡呀,求我们去那里的人多的去啦,你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我们公司还刚创建,用钱的地方多的去啦。比如,我们要买辆代步车,这是工作上的需要,下乡到各个点办事,总不可能挤公交或请人家的车吧?还有下面各个部门,比如技术服务部,饲料加工厂,都是要到基层第一线为人家服务上门的,没有交通工具能行吗?最起码也要配部摩托车吧!手提电话也少不了,联系工作不只能单靠坐机,这样联系工作起来,很是不方便。

朱萍的眉头紧锁,她深知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她想象着公司未来的蓝图,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意愿和热情,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她考虑到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想到了那些潜在的客户,他们分布在不同的乡镇,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有效地到达他们那里,那么这些潜在的业务机会就会流失。

她还想到,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员工们的工作效率也需要提高。一辆可靠的代步车可以节省员工们在路上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工作本身。她甚至已经开始规划,一旦有了足够的资金,她会为每个部门配备专门的车辆,以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专业性。

朱萍还考虑到了通讯设备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手机还是一种奢侈品,但朱萍明白,为了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效率,手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她想象着员工们手持手机,无论在何处都能迅速响应客户需求,那种便捷和专业,无疑会为公司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好评。

她还考虑到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率。有了手机,管理层可以随时与员工保持联系,即使在外出差,也能及时处理公司事务,不会因为距离而耽误决策。她知道,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是公司能够快速成长的关键。

朱萍的思绪还在继续,她想到了公司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她知道,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她深信,只要公司上下一心,精打细算,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迎来公司的辉煌未来。

朱萍心里暗暗埋怨:“杨总啊杨总,您聪明一世,怎么糊涂一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