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朱萍详细介绍完毕后,邓书记率先发言:“杨总、朱副总,你们提出的这个养猪产业模式真的很不错,我相信它对咱们乡的经济发展肯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有一定的顾虑,主要是关于农户们的积极性和能力问题。毕竟大家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么大规模的养猪产业,可能会有一些担心和不适应。”
胡乡长也跟着说:“是啊,我们得考虑怎么让农户们接受这个模式,并且能真正从中受益。我们需要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农户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参与。”
林局长笑着说:“这方面杨总和朱副总肯定有办法,他们可是有经验的。他们之前在其他地方推行的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相信这次也不会让我们失望。”
杨坤龙微笑着回应:“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培训农户,保证大家能掌握养殖技术。我们会从基础的猪舍建设、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等方面入手,确保农户们能够全面了解养猪的各个环节。而且公司会提供兜底收购,让农户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会签订合同,保证在市场价格低于一定水平时,公司会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生猪,确保他们的收益。”
众人听后,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下来继续深入探讨具体的合作细节。他们讨论了合作的具体条款,包括收购价格、技术支持、市场风险分担等,确保每一项内容都对农户有利,同时也能保证公司的合理利润。
他们还计划定期召开会议,评估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大家相信可以实现共赢,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杨坤龙说道:“不过,这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遍地开花,也不是谁人想进就能进的。我们公司已经初步拟定了一个标准,就是优先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对于其他散养户,我们暂时还没有打算发展。我们希望找到的是那些真正有志于养猪事业,能够长期合作的农户。”
胡乡长插言道:“不好意思,打扰您说话了,我想问清楚,您说的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有具体的标准吗?怎么衡量这个标准呢?”
杨坤龙在听完胡乡长的询问之后,非常礼貌地详细解释道:“确实,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养猪能力和基础。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农户一年至少能够出栏十头以上的生猪。对于那些一年只养一两头,或者三到四头的农户,我们暂时不考虑纳入我们的扶持和发展计划中。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选址上最好能够相对集中。比如说,在您们乡里,我们可以考虑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委会作为集中养殖的地点,尤其是交通条件要便利,这样我们的收购车辆才能顺利进出。
试想一下,如果农户辛辛苦苦养出了猪,却因为交通不便而无法顺利销售,那岂不是失去了养殖的意义?因此,交通便利性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各位领导,您们觉得我的建议是否合理呢?”
他还补充道:“我们希望找到的农户,不仅要有足够的养猪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共同推动养猪事业的发展。我们也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户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邓书记听到杨坤龙如此表述,心中不禁泛起了波澜。黄塘乡,这个位于偏远山区的地方,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这里的山峦叠嶂,道路崎岖,村民们出行困难,农产品的外销也受到极大限制。
交通条件的落后,使得外界的投资和资源难以进入,严重制约了黄塘乡的经济活力。
然而,主办方提出的条件却非常实际,他们并非纯粹的慈善组织,而是需要通过盈利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他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项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邓书记深知这一点,他明白主办方与他们合作,是希望通过双方的互利互助,共同实现赚钱致富的目标。他知道,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为黄塘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才能让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如果只是一方单方面受益,而另一方毫无所得,这样的合作显然是难以长久的。邓书记深知,合作的基础是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持续下去,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想到这里,邓书记决定与胡乡长商量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他扭过头,对着胡乡长说道:“老胡啊,您觉得我们应该选择哪个村委会呢?您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邓书记知道,胡乡长对黄塘乡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希望能从胡乡长那里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邓书记也知道,胡乡长一直对乡里的发展充满热情,他相信胡乡长一定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胡乡长对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深知哪些地方的资源丰富,哪些地方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哪些地方的村民最需要帮助。
邓书记继续说道:“我们都知道,黄塘乡的交通条件并不理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寻找机会。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主办方需求,又能促进我们乡发展的村委会。”
邓书记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可以考虑那些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村委会。虽然这样的村委会并不多,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找,一定能找到。”
他提出了几个可能的候选地点,比如靠近主要公路的几个村庄,这些地方虽然距离黄塘乡中心较远,但交通相对便利,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源和投资。
邓书记的话让胡乡长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邓书记说得有道理,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既能满足主办方需求,又能促进乡里发展的村委会。
胡乡长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愿意和邓书记一起,共同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林局长面带和煦的笑容,语气平和而坚定,不紧不慢地说道:“邓书记,胡乡长,我今天把话放在这里,希望你们能慎重考虑一下。我现在就像是站在天平中间,两边都要兼顾。
一方面,我得为咱们乡的发展考虑,毕竟这关系到乡亲们的生活和未来;我时常在想,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如何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学校里接受教育,如何让我们的老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这些都是我作为局长,作为这个乡的一份子,日夜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也不能不顾及杨总他们公司的利益。毕竟,他们是我们乡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的投资为我们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深知,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发展步伐将会变得缓慢。我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一种既能满足乡亲们需求,又能保障企业利益的平衡。
所以啊,这事儿还得你们俩拿主意,如果实在觉得有困难,那也没关系,就当我今天什么都没说过。
我理解,你们作为乡里的领导,肩上的担子同样沉重,你们需要在各种利益之间权衡,需要在不同的声音中寻找共识。我今天的话,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共同面对这个挑战,找到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如果最终决定不采取行动,我也完全尊重你们的决定。但请相信,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全力以赴,为咱们乡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福祉尽我所能。”
邓书记和胡乡长坐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两人的眼神交汇,都显露出一丝忧虑。胡乡长的眉头紧锁,他用手挠了挠蓬乱的头发,显得有些无奈。
他转向杨坤龙,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杨总,您提出的条件我们非常认同,确实很合理。但是,我们乡里的情况比较特殊,那些交通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地方,养猪户的规模普遍达不到您的要求;而那些规模足够大的养猪户,又都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这确实让我们感到有些棘手。”
商谈似乎陷入了僵局,会议室里一下子静寂了起来。半晌谁也没有做出声来。